不要总是回忆过去

职业生涯规划师王静 2024-08-24 08:25:48

这几年原生家庭的概念特别流行。

原生家庭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和别人关系处不好,是因为父母脾气暴躁;

事业平平无奇,是父母管教太严扼杀了创造力;

不愿进入亲密关系,是因为父母争吵导致的。

似乎什么问题都能追溯到原生家庭,都能“赖上”原生家庭。

好像当下的一切问题,都是因为过往的种种造成的。

现在可以学习和了解问题的渠道很多。

可以看书、听课、看专家视频、参加训练营。

所以大家很容易找到或者了解到问题的起因,或者是如何陷入这些不好的习惯模式的。

而且因为是主流的观点,所以大家不假思索认为那就是对的。

有一段时间我也很迷恋,后来发现不太对劲。

我跟咨询客户在探讨职业选择与发展和个人成长问题时,也会提及原生家庭。

每次谈及问题的可能起因,我都会多问一句:

“然后呢?你看到了这些,之后你做了些什么,或者有哪些行动或改变。”

一部分客户会说:我知道问题不在我,我就释然了。

或者,我知道那些不是真实的我,只是触我的发了某个按钮。

我会继续追问:然后呢?

大部分人,就算看到问题是源自原生家庭,也没有引发什么大的改变。

原生家庭确实对人的发展有影响。

毕竟从小我们接受的讯息,得到的爱或规训,以及对社会最初的认知,都是来自于家庭。

长大后我们通过了解父母去认识自己,这是一种探索自我的方法。

方法归方法,不能变成宿命论。

正确的归因是探索、看到、反思,能帮我们了解自己,释放原始能量,改变自己。

错误的归因是归罪,是逃避现实,收回原始能量,拒绝改变。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一代父母有一代父母的局限,一代孩子有一代孩子的创伤。

你别看现在00后10后物质极大宽裕,父母文化程度和见识也比我们80后的父母那一辈强很多。

但,这不代表00后和10后的孩子没有创伤,也不代表他们都很快乐。

同样的局限和创伤。

有的人走得很好,有的人停滞不前。

总是重温过去,对自身定位和潜力的认知会造成一定影响。

现在流行看见即疗愈。

没错,看见是第一步,也是必须的一步。

然后呢?

然后你得用行动去疗愈去改变啊。

就像没戴头盔摔破了头。

交警问你知道为什么会摔破头么?

你说知道,因为没带头盔。

然后呢?

如果以后还坚持不戴头盔,还得摔破头。

疗愈、治愈、改变的关键在于之后我怎么做。

单纯地归因,并不能让生活或人生变得更好。

当然,识别和归因,也是一种行动。

但这只是开始,只是第一步。

想要改变或者逆转,你需要持续的行动。

我想,原生家庭概念的提出。

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找到问题。

找到问题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拿着问题来证明什么,或抱怨什么。

我看到这样的自媒体文章标题:

“你生活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和原生家庭有关。”

我们的脑袋,很厉害。

脑袋有一个特别厉害的功能,就是寻找证据证明你认可的观点。

你会努力寻找”是这么回事“”是这个道理“的证据。

这对改变自己的人生不会带来特别大的帮助。

就像你感冒了,然后你找到原因:都是因为妈妈忘记关电风扇。

一旦归因,其实就是在编织故事。

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把一个故事编好,然后到处去叙事。

这就好比我们总是一遍一遍回想小的时候。

有的人回忆起来,自己像是草原上的一匹小马,自由的奔跑。

有的人回忆起来,自己就像踏进藻泽地里的幼小孩童,越挣扎陷的越深,最后一点力气都没有了。

越叙事,故事就越清晰。

如果你是草原上的一匹小马,你可能会更有力量感。

如果不幸你是陷进藻泽地里的孩子,越叙事,就越没有力量。

所以,

不要总是回忆过去。

不要成天的手里拿个钩子有事儿没事就往童年里仍。

那对于解决当下的问题以及如何进步,帮助不会很大。

公众号:职业规划咨询王静

0 阅读:3
职业生涯规划师王静

职业生涯规划师王静

职业规划,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