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怎样做是“仁”的行为,孔子说:“独处时能恭谨不放肆,做事时能敬慎不懈怠,与人相处时能诚实不诈伪。即使去到文化风俗不同的蛮荒之地,这些品质也不能丢弃。”
-- 原典出自《论语 · 子路篇第十三》
▼
樊迟问仁,根据孔子的回答来看,显然问的是如何“行仁”,怎样做才是“仁”的行为?
怎样做是“仁”的行为呢?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居处恭,独处时能恭谨不放肆;执事敬,做事时能敬慎不懈怠;与人忠,与人相处时能忠诚不诈伪。
孔子从三个方面,描述“仁”的行为,独处时、做事时、待人时,能够做到恭、敬、 忠。三者都是态度在行为上的体现,有诸于内而形诸于外。
“仁”不是说出来,“仁”要行出来。“行仁”即是“修行”,“修行”即是“修身”。“修身”有场景有方法,就在对己、对事、待人中,存心于恭、敬、忠,端正自己的态度。
▼
图片选自【蓁熙诗画】
面对自己,恭谨不肆,是仁;面对事情,敬业认真,是仁;面对他人,诚实不欺,是仁。就在此中培仁、行仁,脱离生活、人群、事物而空谈仁义,毫无意义。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行仁”需一视同仁,没有区别,不因为外在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人们不难在一时一事上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难在处处时时都能“恭、敬、忠”,所以孔子补上一句,“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行仁”需无间无断,常存常行,“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常存恭、敬、忠之心,又能固守不失,须臾不离,便是“行仁”。
“仁”之一词,看似很大,实践起来却很平实,不过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贵在无间断,不可弃,念兹在兹,常存常行。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