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网络之上对于城市名字的探讨可以说是愈演愈烈,很多网友对于现今一些城市的更名颇有微词。
例如高长恭的封地兰陵,现在的名字叫枣庄;三国名将赵云经常挂在嘴边的家乡常山,现在叫做石家庄;《红楼梦》里贾家的祖籍金陵,如今那片土地名为南京,项羽樊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提到的陈仓,如今被命名为了宝鸡……
虽说有些名字确实失掉了一些美感,但是要知道他们名字的修改其实大多有行政区划的变化以及城市的兴衰的原因在内,我们也不该一味地捧古贬今。
当然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来看,有些城市的更名也确实离谱,有这样一座城市的更名,引发了多方讨论,后来甚至引得国务院副总理都看不下去了,直呼“实在是没有文化!”
那这座城市到底是哪里呢?他又是为什么要更换自己曾经的名字的呢?
要说改名失败最出名的城市,第一个要说的就是长安。
在很多人看来长安这个名字要比西安要有历史积淀得多,“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些故事都是属于这座城市的烙印,也是因此西安市政府也曾动心过复名“长安”,不过最终也不了了之了。
没换成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因为历史上的长安和西安这两个名字就不是一个行政区划单位下的名字,中间有很长一段时间,长安和西安这两个名字都是共同存在的,并不冲突。
在秦朝之前其实并没有叫长安这个名字的地方的,而这片土地当时的名字是“镐京”,也就是周朝的京都。
长安这个名字是后来始皇嬴政的兄弟“长安君”被分封到了这里之后才出现的。
那个时候其实这里只是一个乡聚聚落,一直到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把长安乡提升为了长安县,长安才真正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
当时的长安县还受着渭南郡的管辖,在秦之前郡县制度还是郡比县小一级,到了汉朝之后郡就成了比县大一级的行政单位。
汉朝建都长安县,可以说是给长安打出了极大的名声,后续朝代无论如何更迭,大多也都会围绕着长安这片地方做规划。
北朝时期,在长安县的旁边又新建了一个万年县,而这就成了后来整个长安的基本格局。
隋唐时期,附郭制度的兴起改变了长安县和万年县的整体构造,他们被合并在了一起成了并立在一起的一个大城,而这个大城就叫“京兆府”。
所谓京兆府就是京都核心圈,简单说就是首都。而这也是府这个行政区划单位第一次出现的契机,正是在这一刻开始,老长安县和万年县一起合并,再后来被人统称为了“长安”。
也是这个环节开始混淆了长安和西安之间的关系,不过真正闹混他们两个名字的“罪魁祸首”不是唐朝,而是明朝。
西安这个名字是在明朝第一次出现的,明之前长安县和万年县虽然经历了许多的坎坷,但是终归没有什么大变化。
不过是万年县中间改过几次名字叫咸宁县或者樊川县,整体变化其实不大。到了明朝时期首都定都北京,曾经属于长安的京兆府的这个名字无法使用了,必须要做出改变,而改成的名字就是西安。
所以说西安其实并不是县级行政单位的名字,而是统县行政单位,也就是更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西安府,而长安则一直都是他自己的长安县,经历这几百年也都没有什么改变。
也是从这里开始西安和长安便一直并立而存在,包括现在也是有长安区存在的,他就是曾经的长安县。
所以如果西安想要改名叫长安的话,还得要抢长安区的名字才可以。
在中国这么久的历史上其实也确实发生过上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看上了下一级单位的名字抢夺了过来“占为己有”的情况,那就是过去的淮阴,现在的淮安。
淮阴是江苏省的地级市,这个名字也是有着很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了,当年西汉时期韩信被贬为侯爵,封地就是淮阴,韩信也便被称为“淮阴侯”。
南朝时期改过一阵名字叫做“怀恩”,不过也并没有用很久就改回了淮阴,再后来明朝时期淮阴县改名成了清河县并且并进了淮安府,而淮安这个名字便也成了这个统县级行政单位曾经的名字。
一直到民国时期府级单位被裁撤改立省级行政单位,这里变成了江苏省,而清河县则更名回了淮阴县,淮阴这个名字就一直被留了下来。
那淮安这个名字呢就留给了他的下一级县级单位成了淮安县,一直到2001年淮阴市选择“逆风翻盘”抢回自己也没用过多久的名字“淮安”,将过去的淮安县撤县设区更名成了楚州区,这一切才尘埃落定,成了现在的格局。
说是淮安市回归,但是楚州区人民并不接受这样的“张冠李戴”,在一开始改名的时候他们就提出了异议,后来也是多次要求淮安市改回自己的名字,将淮安两个字还给他们。
城市名字这样改了改去的,其实是会影响很多事情的,但是自从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很多的城市规划者们都选择了在名字上动手脚。
你要说改名字有没有用呢?其实实践证明还是有一定的用处的。
例如张家界,他过去其实名叫“大庸”,一个非常无趣的名字,一开始他只是一个很小的县城,甚至被人说是“抽一袋烟就能走完的地界”。
但是1985年撤县改市之后,作为旅游重要景区的大庸市开始焕发了生机,而在1994年正式改名为张家界市之后,这片土地彻底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机遇。
修铁路,造机场,没有几年张家界市就成了我国最为出名的旅游景区之一,同时他的游客也迎来了暴涨,可是说张家界这一次的改名完全不亏。
更多的省份也是因为看到了张家界的成功开始“眼红”,随后纷纷跟上了改名的脚步。
然而有些地区仅仅为了这些“蝇头小利”,就彻底舍弃了自己庞大的人文文化根基,也是非常本末倒置的。
而这个城市说的就是“黄山市”,黄山大家自然是很熟悉,作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早在我国建设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时候他就被选入在列了。
所以黄山作为地标性景点可以说是当地旅游发展的重点,然而重点并不代表全部。
黄山位于安徽,可是安徽这个地界除了自然环境景观之外,文化与人文环境景观也是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地的人文景致有多豪横呢,他们是可以自创一派的,而他们这个派别就叫做“徽派”。
徽派其实就是徽州派,一开始他其实只是一种书画尤其是版画方面的一种艺术风格,讲求的是线条粗壮,构图简略。
而后来徽派文化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从建筑、书画、商业、理学、文书、宗族的全方位立体式的独特文化架构,而这样的文化架构就是从徽州开始一点点带起来的。
“明清古建筑,徽州独占荣。”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徽州早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了,而是一个金字招牌,一个不容尘土掩埋的金子。
当时的徽商在明清时期逐步发力,构建出了一个完整又有底蕴的文化体系,可以说徽派文化或者是徽州文化是中华文化史上不可缺失的一环。
而这个徽州是哪呢?就是现如今的黄山市,他过去就被称为徽州,是一个地级市行政单位。
1984年,当时正值改革开放时期,为了广为传播黄山的旅游特性,带动黄山周边的经济发展,徽州市被正式更名成了“黄山市”。
然而这一更名问题可不小,不少文化人士都站了出来反对这样本末倒置的行为。
很多人认为徽州不只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文化、一段历史的象征,他代表着的是千千万徽州人民的曾经,是安徽地界乃至整个中国都少见的“精神图腾”。
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实在是失去了诗意和民心,更是毁坏了徽派文化的传承。
这样的话并不只是一个人在说,包括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都站出来表示:“这样的修改实在是缺少文化底蕴!”
在黄山市这个名字修改四年之后的1988年,甚至有《人民日报》的记者李辉为了给徽州文化站台,写出了《可惜从此无徽州》这样的文章来抒发自己面对这件事情的心境。
徽州是一个经典之作,而这个举动毁掉了这个作品,他被一座山所倾轧,再也找不回过去的脊梁。
徽州的曾经,只是一个古越土著的聚集地。那个时候的他,没有名字,也没有这么多人的惦念。
时光流转,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的活动也是越来越广泛,渐渐地聚落就这样形成了,几个大型聚落拼合在一起就有了我们所谓的城市。
这片土地上第一次有了有关城市的说法,是在秦时期,这里被会稽郡所管辖,然而没有多久这里就重新回归了南方少数民族的统辖之中。
这话一直到了西晋时期有了新安郡,这片土地才第一次有了属于他自己的名字。
后来的这里还陆续改过几次名字,也经历了许多次的合并与拆分,不过最常用的就是歙州与新安这两个名字了。
那徽州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来的呢?一切还要源自方腊,就是那个北宋末年起义的农民,他的家乡就是歙州。
而他起义的地方也是在当地的歙县七贤村,宋朝将士平了他的起义之后,就把这个地方改了名字为徽州,从此之后便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这个名字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清宣统时期都没有修改过,一直都是当地的州府的名字。
而民国时期撤府留县,立省级行政单位,便有了一直延续至今的安徽省。
不过徽州的名字也一直在用,1949年5月为了解放安徽还成立了徽州专区。
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1984年之后徽州这个名字消失在了华夏大地,取而代之的是黄山市。
而时至今日,徽州这个名字再也没有出现过,即便有很多人提案希望恢复徽州的名字,即使黄山根本不在黄山市。
是的,前文一直只说了为了促进黄山周边经济的发展,原因就是黄山它根本不在黄山市,他们确实都在安徽境内,但是相互之间的间隔至少有70公里。
这也就意味着,想看黄山的人去到了黄山市根本见不到黄山,而想要见识见识徽州文化的人,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徽州这个地方。
多么地狱的冷笑话呀!黄山市的这个名字就像是一个开给所有人的玩笑一般,毁掉了徽州的文化根基,也混淆了安徽当地的名称标识。
这个操作实在是很难评价为好与不好,因为他确实带动了黄山的一部分经济增长,也提升了黄山市的一部分经济价值。
但是舍本逐末,丢掉了更大的文化基本盘,真的就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一步吗?
徽州不只是一个土地的集合,他是整个华夏子民为自己的后代留下的宝贵遗产,是精神的无上至宝。
一个名字在很多人看来不算什么,但是百年、千年之后,再也不会有人记得徽州、记得徽州文化的一切。
那个时候的人想起这座城市,印象里只有一座山,那千百年走过的路,都成了齑粉飘散在这座山的附近,只有有心钻研的人才会时不时地感叹。
那曾经绚烂的文化瑰宝终究和名字一起走向了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