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提起“志愿军”,人们首先就会想到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作战,对抗西方联军的解放军战士们,“志愿军”这三个字也很好地反映了中朝人民的友谊及反对侵略压迫的共同愿景。
但实际上毛主席最初定下来的援朝军队的名字并不是“志愿军”,而是“支援军”。
黄炎培听说后紧急求见毛主席,并让毛主席改变了出兵名义。
黄炎培是何许人也?
为什么能够改变毛主席的决定?
他给出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1950年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了会议,会议上中央领导们各抒己见,就“要不要抗美援朝”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而就在两天前,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连续发电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支援。
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全党的工作重心,已由革命战争转到经济建设。
大量军人脱下军装,投身各行各业的经济建设中。
中央高层纷纷表态,现如今新中国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不能被战争影响了建设进程。
但经过毛主席等人的反复权衡,最终毛主席和党中央还是做出了“抗美援朝”的重大决策。
会议过后周总理和毛主席就开始思考此次“援朝”究竟以何种名义出兵。
首先肯定不能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直接出战,那无疑意味着中国直接同美国宣战,这是两国都不想看到的局面,更何况还是在别国的领土上。
要知道,美国出兵朝鲜都是假借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组建了所谓的“联合国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更不能师出无名!
思来想去,毛主席决定初拟用“支援军”的名号命名此次出征部队。
名号虽然定下了,但洞若观火的毛主席总感觉差点意思,于是把消息传递了下去,准备征求民主党派人士的意见,看看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72岁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听到消息后,赶忙前往中南海求见毛主席。
毛主席得知黄炎培要来见自己,十分高兴。
他十分欣赏这个博学多识的老先生,并且还与其有过关于“周期率”的传世对话。
那是1945年在延安的时候,黄对毛说:历史上有的朝代“政怠宦成”,有的朝代“人亡政息”,也有的朝代“求荣取辱”,但都没有能跳出这历史周期率。
不过他倒是很看好共产党,表示:“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据我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主席泰然自若地表示: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新路,能够跳出这周期率,那就是民主。
除了与毛主席有过传世对话外,黄炎培还曾经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相谈甚洽,与周恩来、陈毅等人把酒言欢。
如此有才华,有见地的人士赶在这个时候来拜访毛主席,想必定能提出新的见解。
于是毛主席亲自在中南海门口迎接黄的到来,并派人通知周总理一同与黄炎培会面。
黄炎培是怎么说的呢?
“支援军”变“志愿军”见到毛主席亲自在门口迎接自己,黄炎培十分感动,接着他就开门见山地向主席说明了自己对于“支援军”的看法。
“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考虑啊!”黄老先生气若洪钟地说道。
“我们中国自古就讲究‘师出有名’!倘若名不正言不顺,那这个仗就不好打!”
毛主席和周总理自然懂得这个道理,周总理笑着接话:“我们叫支援军,意思很明显嘛,这是一支帮助支援邻国人民的队伍,这不是名正言顺吗?”
黄炎培听完这话却连连摇头。
“不对,不对,这样的叫法并不是师出有名,这听起来还是像是我们专门派出去的军队,如果在前面再加上中国两个字,这不还是中国派兵要和美国打仗吗?与美国的关系闹僵,这显然不是我们的目的啊!”
“有道理。”对于黄炎培的一番言论,毛主席表达了赞同,他接着说道:“我们不同美国宣战,那这名字改成什么好呢?”
沉思了一会后,毛主席从笔筒里拿出了一支铅笔,把“支援”二字划掉,改成了“志愿”二字。
然后说道:“既然我们不宜与美国宣战,那军队就是人民自愿发起的,那就改成‘志愿’好了,这下入朝军队就是民间的事儿了,和中国政府就没有关系了!”
周总理看完主席的改笔也是眼前一亮,连连称赞:“对!就叫做‘志愿军’!世界上早就有过此类的先例,比如二战前的马德里保卫战,各国军队就以‘志愿军’的名义参战,这样就不会落人口实了!”
黄炎培对这个名号也十分满意,这既符合了我国师出有名的原则,也不会让美国借此来攻击中国。
“既然名号已经确定了,那我就不打扰两位领导人了,你们时间宝贵,我也没有其他的意见,你们先忙吧。”
得到满意的答复之后,黄炎培立马起身告辞了,他知道“抗美援朝志愿军”即将启程!
黄炎培先生离开后,毛主席立刻向中央军委作战部下发指令,将东北军区和第十三兵团一同组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并由彭德怀将军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至此,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号成立,中国东北的几十万解放军,换上志愿军的军装,秘密开赴鸭绿江。
10月19日,中国抗美援朝志愿军队伍秘密进入朝鲜,6天后军队与南朝鲜军遭遇,开始了入朝以来的第一次战役。
战斗的结果毋庸置疑,我军第四十军成功在温井伏击了南朝鲜第6师第2团,并且全歼了敌方三个营和一个炮兵中队,取得了入朝作战的首胜。
首战告捷,志愿军并未急着亮明番号。
总司令员彭德怀致电毛主席写道:我军于25日全歼狂妄北进的敌军先头部队。
但这份战报却是以朝鲜人民军队总部的名义写的。
毛主席在27日回复道:暂时不宜发表作战新闻,待战役告一段再发表为宜。
而正是毛主席这极具战略眼光的指示,为志愿军及朝鲜军民后续扩大战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因为在第一次战役期间,中朝双方都默契地没有公布志愿军参战的消息,这一做法让南朝鲜以及美方军队摸不清中方的虚实。
美军认为就算中国派兵参战,也最多是小股的零星部队,不足为惧。
但接下来入朝志愿军的持续胜利让美军逐渐重视起来,毛主席见时机恰到好处,也为了更加激励朝鲜军民持续作战的斗志,授意军部公布中国军队参战的消息。
不过毛主席决定还是再留一手,先不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出现,而是以“中国志愿部队”首次露面。
11月5日,毛主席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中写道:
为了迷惑敌人,现在还是不适合用联合司令部的名义发表战报,应继续以人民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发表战报,但在战报中可以提到此次作战中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简称志愿部队,对外不称志愿军,对内则称志愿军)参加,并且打得很勇敢。
于是在11月7日,新华社首次公开了“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参战的消息,朝鲜方面也发表了公报,并且在公报中巧妙地把“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归到了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之下。
朝鲜方面自然懂得中国的考虑,反正他们得了便宜,并且这样更加增长了朝鲜军民的士气。
第一次战役入朝志愿军就取得了巨大的战果,第二次战役则有更多的国内青年自愿加入志愿军。
这股庞大的战斗力量迫使美军节节败退,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军队对于战场的影响。
不过由于中朝军队始终表示是以协助者的身份到朝鲜帮助朝鲜人民,从国际法上来说,这只是中国民间志愿组织的武装,并不代表国家政府的立场,因此中国和美国依旧不算处于战争对立状态。
1950 年 12 月5 日,中朝新闻媒体正式公开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番号和作战情况。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号也彻底在国际社会打响,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刚刚成立的国家居然硬刚号称世界最强的美军,并且一度占尽上风。
这次援朝,对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都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对时局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此次中国决定派出军队抗美援朝出乎了大多数人的意料。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就一直营造和平环境从事建设,无心地缘政治的争斗。
但美国却基于其亚洲和太平洋战略考量及美苏在亚洲冷战的态势,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共产主义在亚洲的发展视作“心腹大患”,一直想要用中国台湾来钳制大陆。
美国总统杜鲁门甚至还“希望考虑收回台湾地区,把它作为日本的一部分,置于麦克阿瑟指挥之下”。
此外,美国还同时向菲律宾群岛和中南半岛采取行动,加强军事援助,派出武装力量,从朝鲜半岛到中南半岛形成对新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美国的反应不仅针对朝鲜,也针对中国。
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外部动荡的环境,毛主席毫不畏惧。
他在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指出“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管,而不应由美国插手”“美国的侵略是必须击退和可以击退的”。
美军总指挥麦克阿瑟则从一开始就不把朝鲜人民军的作战“仅视为北朝鲜和军事行动”,而是把中国和苏联都当成了“假想敌”。
美军飞机数次在集安、安东等地上空不断轰炸 , 扫射建筑物、车辆和平民,给中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中国安全遭受着严重威胁。
面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抗议、声讨、警告,美军非但没有停止侵略的步伐,反而变本加厉,突破“三八线”,一直打到中朝边境,威胁中国东北的边防安全。
因此,中国的反击、自卫、入朝作战,是完全正义完全必要的,毋庸置疑。
更何况,朝鲜半岛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关系决定了中朝两国“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日本侵略者就是先吞并朝鲜,继而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入侵中国东北,进而计划一步步征服全中国。
历史的悲剧不能再次上演!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逐渐成为经济建设的前沿和重工业基地,也成为了国防战略部署的后方,但美军在朝鲜半岛的军事行为使这一切都暴露在美军的轰炸范围之内。
这无疑直接威胁到了新中国的安全安定和建设生产,中国不能置之不理。
况且毛主席早在8月4日就指出“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
在中央举行的“是否援朝”的会议上,毛主席先让大家列举了“出兵不利的情况”。
比如风险大,没有收益,不好收场等。随后毛主席表示尽管如此,但这仗还是必须打。
彭老总也坚决拥护毛主席的英明决策,表示“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
如此霸气的言论不愧是久经沙场的彭大元帅!
事实证明,毛主席和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是完全必要、及时和正确的,于因于果、
于法于理、于情于势,中国都不可、不能亦不应不出兵参战。
中国人民志愿军也在此战中打响了名号,让解放军成为了让所有不怀好意者闻风丧胆的“地表最强陆军”!
来自:志愿军名称的由来 何念选 湘潮 2008-05-05
中国人民志愿军名称的由来 友辉 福建党史月刊 1991-06-30
毛泽东与中国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 孙贝贝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