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陈再道看着自己眼前刚传达下来的中央文件面露苦涩,文件的主要内容就一件事,就是裁掉全部铁道兵。
陈再道自然是十分不情愿,因为铁道兵自成立以来,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和建国后的国内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老兵也都是为了中国的建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就这样将他们全部裁掉不免令人寒心。
陈再道找到了铁道兵部队的政委吕正操和旷伏兆,三人都对这次裁掉铁道兵的事非常不满,于是三人在文件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联名找到下达这项命令的邓小平同志,希望他能够再考虑一下。
三人一一列举了铁道兵自成立以来的种种突出贡献,又说明了裁撤铁道兵的种种弊端,更是说出了:“如果没有铁道兵,那以后要怎么打仗”这样的话。
面对着三位将军的质疑,邓小平只说了一句话就让三位脾气火爆的将军心服口服,同意了这次裁军。
铁道兵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呢?为何邓小平非要裁撤铁道兵不可?而他又说了什么话来说服三位将军呢?
战争时期的保障军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的土匪猖獗,他们和国民党相互勾结扰乱解放军的后勤补给线,为了保护东北铁路运输的安全,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的前身。
护路军的任务就是负责牵制那些破坏铁路的土匪强盗和国民党军队。在解放战争期间,护路军广泛接纳铁路方面的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人数达到了1.7万,组成了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后以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为基础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
解放战争期间,铁道兵团修建了全国15条铁路干线,全长共计一千六百公里,极大地保障了后勤的支援速度,为解放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铁道兵团的发展并没有停滞,反而是因为国家建设的需要不断扩编,后来这支壮大后的铁路兵团全员投入到了抗美援朝的战争之中。
长距离作战,后勤保障尤为重要,铁道兵团为保障支援能快速到达前线,将原本只有一百多公里的朝鲜铁路延长至一千三百公里,在这条“生命线”上,我军的补给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为前线士兵的作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一次抢修行动中,检查到有一根钢轨型号与其他的不能适配,连接处十分不稳定。眼看装载着物资的列车由远及近,已经没时间去找新的钢轨替换,情况危急万分。最安全的做法自然是让火车停下,待桥修好后再通过,可是军情紧急,又岂能容下片刻耽搁。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位名叫史阜民的战士挺身而出,用扳手插进钢轨拼命顶住,充当了“人肉螺丝钉”,将型号不合的钢轨连结起来。忍受着剧烈的震动,吊在生死的边缘坚持了一个半小时,最终十八列火车顺利通过。史阜民同志因此事荣立一等功,获朝鲜民主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美军自然也是知道交通的重要性,仗着自己的空军优势,出动了六万架次的战机,投弹超过十九万枚,平均每7米就有一枚导弹落在新架设的铁路上。
面对着敌人的狂轰滥炸,铁道军团发挥了不屈不挠的精神,敌机前脚炸完我后脚就连夜抢修。就这样,铁路里程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成倍增加,创造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铁路兵团的活跃让敌人切断我军后勤补给的计划彻底破灭,也是我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美国空军指挥员都不得不感叹道:“我认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坚决的建筑铁路的人。”
和平年代的建设者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正式成立,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之后的三十年和平发展时期里,铁道兵前往全国各地修建铁路,其中就包括鹰厦、青藏,襄渝、贵昆等地形条件复杂的铁路。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修建襄渝铁路时,地形之险恶,修建之艰难是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襄渝铁路沿线悬崖林立,水流湍急,物资运输全靠人力。铁道兵们把木杠的一头搭在崖上,另一头搭在自己肩上,在上面铺木板。战士们就通过这种“人桥”的方式,运输了超过1000吨的物资。
铁道兵以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气势为新中国修建的铁路总长达1.2万公里,占全国总铁路里程的三分之一,为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面对着被称为“20世纪三大奇迹之一”的成昆铁路不禁惊叹道:“我可以计算出一道道数学题目,但是却永远计算不出铁道兵战士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英雄部队,面临被裁命运就是这样一支战功赫赫的队伍,却面临着被裁掉的命运。在正式的命令下达之前,铁道兵军中就已经有传言说全部铁道兵要脱离军队编制。身为铁道兵司令员的陈再道自然是不会相信这种流言,他告诉将士们:“无论中央有什么消息,肯定会第一时间通知我这个一把手,现在我没有收到任何消息,你们也不要到处乱传,以免影响我们的工作进度。”
陈再道话虽这样说,但是心里实在是没底,于是他找到了解放军副参谋长何正文,向他询问这个消息,希望只是误会一场。可是何正文却严肃地告诉他:“中央已经决定了,铁道兵将会全部退出解放军序列。”
早在1975年,中央就有意将铁道兵裁剪到14万人,但是考虑到国际和社会形势最终没能实施。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对世界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认为在未来几十年内不会爆发世界大战,没有必要保持大量的现役部队。
要知道当时我国兵力有六百多万,和美国、苏联等大国相当,而军费只有191亿人民币,还不到人家的零头,此外冗兵冗官现象较为严重,平均下来一个军官只领导两个兵。这样的情况自然是无法适应邓小平同志将要建设现代化军队的目标。
再加上邓小平同志判断出当下的时代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做出了将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发展规划,最终下定决心进行裁军,并且削减军费开支,让军队建设为经济建设让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精兵强将的运动展开。自1980年起,铁道兵的规模就在不断缩小,由最多时43万缩减到了17万。在1982年的军委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作出决定:将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撤销,并入铁道部。
这个决定一出,自然是引起轩然大波。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也不愿意看到这样一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军队成为历史,他曾向邓小平建议道:“可以将铁道兵的部队并入各大军区,每个军队接纳一个师。”可是这样的措施显然不能达到裁军的目的,邓小平对此只说了一句话:“不留一兵一卒!”
陈再道也看到了邓小平对于裁军的决心,但是他仍然想保留铁道兵的编制,不能让这些为国家出生入死的老兵寒了心。
对于即将并入铁道部的决定,铁道兵成员虽然表示坚决服从党的安排,但其实大多心里也不能接受,有一位脾气火爆的副师长表示:“让我一个堂堂副师长去当个什么经理,不干!”
陈再道收集了部队干部们的意见,叫上了政委吕正操和旷伏兆,三人面见邓小平。
吕正操1946年就来到了这支部队,到这次裁撤已有三十多年,没有人比他更不舍得这些老战友。当他得知铁道兵将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时,心中的难过与不舍难以言说。
在三人对邓小平的报告中,不仅写了铁道兵为中国革命呕心沥血,做出了沉重的牺牲,更是表明铁道兵部队是一个技术部队,早已经通过承接各地的基建工程实现了自负盈亏,不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所以希望能够保留下来铁道兵部队的编制。
邓小平也都明白这三人心中都是带着气而来,对于铁道部的光荣历史他再清楚不过。可是,在国家发展的大局面前,个人的荣辱得失变得不再重要。面对这陈再道“没有铁道兵,以后打仗怎么办”的质疑,邓小平只说了一句话:“打起仗来,铁道部都是铁道兵!”
听到邓小平的这句话,陈再道他们不再有任何的疑问。因为他们知道,党和人民不会忘记这支铁道兵,不会忘记他们做出的贡献,而且中国铁路建设的重任也还是需要他们去接过,他们只是换了一个岗位,不变的是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的赤诚之心。
1983年10月1日,伴随着号角声响起,所有铁道兵整齐集合。主持人宣布了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撤销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集体退出现役,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缓缓离开的军旗上,所有战士一齐把手举过眉梢,敬最后一个军礼。当摘下军帽上的红五星和军装上的红领章时,大家的手都在不住地颤抖,每位战士流露出的依恋之情令所有人为之动容。
他们的身份不再是战士,但是他们在新单位,依然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续写着属于铁道兵的传奇。
“百万大裁军”,建设现代化部队1984年11月1日,邓小平在一次座谈会上对前一段时间的国庆阅兵提出表扬,但是他话锋一转,又提到阅兵中的一个问题:“这次的阅兵震惊了世界,但是还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让一位八十岁的老人来检阅部队。”此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在座各位领导对军队问题的思考。
当时的部队机构过于臃肿,士兵们只进不出,军区的上层领导更是冗余,搞个演习光开会都得开好几天,而且国家一年的军费开支基本上全用来给将士们发工资了,没有资金去研发新的武器装备,战斗力很难提升。
军队在精而不在多,所以即使战争爆发,也必须进行裁军。邓小平同志随后提出了自己的目标:裁军一百万。有了之前铁道兵的经验,这次裁军完全可以效仿。虽然说作战部队不像技术部队那样能够自负盈亏,但是依然可以投入到社会建设的洪流中,成为破风斩浪的舵手,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
1985年,这是著名的“中国裁军年”,当时的各国一个个打着裁军的名号,暗地里扩军备战,企图伺机发动战争,为自己攫取利益。
而中国解放军内部也有着“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思想。在这种形势下,邓小平同志敢于下判断,认为世界大战在十几年内打不起来,犯不着花更多的钱用于国防开支,要腾出更多的钱来搞建设。这相当于直接否定了解放军内部的好战思想,为裁军做了铺垫。
有着之前铁道兵的例子,“百万大裁军”虽说仍然是困难重重,但最终还是顺利完成。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把国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无论是铁道兵战士还是“百万大裁军”的那些战士,他们在面对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和未来作战需要时,毅然决然地脱下军装,投身于最基础的社会建设中去。
正是因为有他们的付出和邓小平同志等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才使我们现在的军队成为高质量的现代化军队,才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民族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在我们享受当下的美好生活时,也绝不能忘记那些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而做出牺牲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