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牧原股份发布了2023年业绩预告,根据公告预计2023年度净利润亏损38亿元至46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39亿元至47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37亿元至45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73元/股至0.87元/股。这是牧原股份上市十年以来的第一次亏损,也是研究机构追捧猪周期即将扭转之后的第一次全行业亏损。
公司表示2023年亏损的原因是报告期内生猪价格较去年大幅下降。同时公司在按照会计准则要求对消耗性生物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后,拟对部分消耗性生物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发生亏损之后,机构投资者非常担心,于是数百家机构代表立即奔赴公司进行了现场沟通和交流。在公司发布的调研活动信息中可以看到大家针对性提了很多问题,如2023年全年成本同比下降原因、如何看待2024年的猪价、2023年资本开支情况和今年资本开支计划、今年的出栏规划等。不难发现机构投资者虽然之前预期2023年猪周期会发生扭转,判断公司业绩可能会大幅度上升,但是2023年继续巨亏并没有让他们失望,而是继续把希望寄托在了2024年。
为什么之前机构投资者会判断猪周期即将扭转?自2014年至今的十年间经过了两轮完整的“猪周期”。第一次2014年一、二季度牧原股份出现季度性亏损,到2014年下半年,生猪行情出现反转。第二次2018年牧原股份再度出现季度性亏损,到2019年下半年,猪价开始迎来上涨。正因为每当牧原股份出现亏损,猪周期就会临近尾声,猪价开始上涨,所以在2022年前两个季度和2023年前三个季度牧原股份出现亏损的时候,机构投资者不但没有减仓反而是大手笔加仓牧原股份,造成股价上涨。
2022年2季度后牧原股份股价低于50元,机构投资者判断猪周期可能扭转开始加仓,股价上涨到最高65元以上。随后2023年牧原股份又出现连续季度亏损,在3季度报告显示单季度盈利而股价最低跌到31元附近。于是机构判断牧原股份不可能出现全年亏损,4季度必然会有好的业绩,于是又一次大手笔买入,股价反弹到最高42元左右。这一细节可以从当时各个券商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找到依据。
例如国金证券的研报《养殖成本行业领先 深化内功穿越周期》中就表示:随着猪周期的底部反转,公司有望充分受益。并且预测全年净利润2.4亿元,也就是四季度盈利约20亿元。甚至预计2024年和2025年分别盈利177.2和317.4亿元,很显然这是判断猪周期要启动了。
在机构连续错失两次判断猪周期启动都发生错误之后,诸多机构似乎并没有改变初衷,而是仍然继续押注。从机构持仓总量来看,股价最高峰的2020年年底和2021年中期,基金持有牧原股份流通股数量分别为12354.17万股和18952.05万股,分别占当时流通股的4.95%和5.34%。2022年中期股价次高点的时候基金共持有31704.35万股,占比8.8%,即使是连续亏损之后的2023年年报基金仍持有23339.56万股,占比6.42%。
问题在于,为什么这么多机构投资者、研究机构包括企业之前几次认为猪周期即将到来,可是猪周期却迟迟不能启动,猪价一直非常低迷呢?我们需要了解猪周期的原理。历史上猪肉价格会出现波动,完全是市场经济的结果。在计划经济时代猪肉根本是供不应求,价格也相对固定,因此不存在猪周期的说法。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快速增长,大家越来越有钱了,消费的猪肉越来越多。同时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养猪的散户变少了。很多地方都开始了规模化养殖。由于养殖密度增加,一旦发生猪瘟会大量死猪。
第一轮猪周期是2003年到2006年,2003年正好是非典疫情。为了防止疫情扩散,生猪只能在产地销售,无法远途运输。这就导致猪肉价格上涨。其后的每一次猪周期,都会经历猪肉价格高导致产量激增,然后价格下跌产量下降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不断的循环导致产能开始发生变化,从各个企业较为分散变成向头部企业集中。大量资本开始向大型企业涌入,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在猪周期到来的时候赚取巨额利润。可是随着养殖技术不断提高,防病治病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各个养殖企业发生大面积病害的可能性下降了。
养殖企业都在保持极高的出栏量,谁也不愿意被其他的企业挤下去。这就导致市场上的猪肉始终处于较为丰富的状态,并没有出现供不应求,自然猪周期也就无法启动,各位研究人士、投资人士、从业者所期盼的猪周期也就迟迟不能到来了。什么时候才有可能真正到来猪周期,才是投资养殖企业的好时机呢?
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是当猪肉价格持续低迷,有多个大型的养殖企业无法支撑而倒下,从而导致市场供应下降,当供需不平衡发生的时候,就可能发生猪肉价格大涨,养殖企业会发生较好的投资机会。其二是当投资者终于醒悟养殖企业股价被他们抬得过高了,大量抛售股票而导致股价极低,当股价远远低于真实价值的时候,也同样是好的投资机会。除此以外,恐怕只能和现在一样,所有人都干瞪眼,眼巴巴盼望猪周期到来却始终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