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道德经0368:余食赘行,始制有名。②
妍春聊文化
2024-09-30 15:58:48
【前提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反映在人类的认知中就是意识形态。这一组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老子用了一句话说的很具象又很深刻。“余食赘行,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这是不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基本矛盾的描述?你说呢?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的这一句至关重要的话“余食赘行,始制有名”。
这是一句道德经里没有的文本,却揭示了老子道德经深邃的思想主张和深厚的理论意义。
首先,为什么会散佚在不同的章节?还是因为课堂笔记整理的过程的可能性偏差。
也因为老子之后的文人始终无法勘破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相。
生产力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这些存在反应在人类认知之中也就是其意识形态。
【不充说】
老子是不是早就认识到了这一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我不知道。但老子已经认识到。
食物有了剩余,标志着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史无可考的记载。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设人类早起体能智力发育尚没有多少优势,处于挨饿受冻,饥寒交迫,会不会是皮包骨头,经常有个体——体弱的年老的垂死的有病的受伤的——这时候人类的繁衍极为艰难。
人类的出生率本来就低,胎儿发育又极为滞后,出生之后三到五年都不能自理。所以母亲生一个孩子就有很大的风险,能养活一个孩子成人也是一件概率相对很低的事情,直到近代人类的如非洲的夭折概率依然很大。
一位母亲要养育一个婴儿长大成人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所以人类幼崽实际上很早就学会了自己觅食。刚刚出生的婴儿就知道抓到东西往嘴里填。由此可见,大约人类幼崽四五个月就可以自己觅食,如掉在地上的水果,植物种子,昆虫的幼虫,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食物。
但人类并不是总是活着这样低等动物的生活,人类对幼崽很可能采用的是集体放养的方式。这是很多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的猜想,我倒不以为然,因为成群的放养实际上很艰难,所以人类很可能一开始就单独抚3养自己的幼崽,直到他三五岁以后可以在集体中被喂养。
养活幼崽的艰难,是人类独有的艰难和幸福。如,小猪仔小羊羔小猫小狗等哺乳动物都需要喂奶才能长大,但是人类的哺乳期最长,人类幼崽独立进食最晚,需要投喂期也是最长的。与人类早期的人类幼崽相比现在我们的幼崽简直是暴殄天物。
那是人类幼崽不用穿衣服,也不用纸尿裤,他们应该是在草窠或者泥坑里长大的,这时和猫狗是没有区别的。因为这是最安全的方式。或者为了躲避动物伤害,也有可能是吊在树上的。
这时候,人类的生活还与大多数动物没有多少差异。直到人类学会了使用工具,使用火。
但是,人类最决定性进步是“余食”。就是人类生产的食物超出了自身或自己部落的需要,而有了成批量的剩余。一开始少量的剩余基本都不会发生。每人多吃一口就解决了,或者被扔掉了。
如果剩下了一只羊,还是活的。
如果剩下一筐水果,可以保存起来的。
如果剩下一大堆果仁或者种子,怎么办呢?
需要有人掌管,需要有人分配,需要有人集合大家的意见做出共同的决策(这种决策过去也有,如迁徙,但是那时候没有存量只有未知量,面临的共同问题是生存)而有了剩余之后,性质发生了变化,因为如果能得到足够的剩余产品,明天我就不用出去觅食了。
我就可以躺饱。
我就可以多和自己的女人玩玩。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