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者汇也,仓廪之宫,五味所出,水谷之海,此乃五脏六腑之本,多气多血之乡。
医者之道,在乎保其舒展通降之性,以奏其纳受、熟腐、输降水谷之功。
胃病者,或胃痛,或胀满,或呕恶,或吞酸,虽证候变幻不一,然总由通降失司而起。
若论治法,寒热太过者除之,阴阳不足者补之,胃气痹阻者行之,六腑不通者泻之,或正,或反,或从,或逆,审其症,求其因,随机立法,辨证施治。

余认为脾胃属土。脾为脏,胃属腑;脾属太阴而多湿,胃属阳明而主燥;故脾为阴土、胃属阳土。
胃以阳气为本,津液为用,胃者体阳而用阴,与脾之体阴而用阳刚好相应。胃之纳降功能,赖乎胃中阳气之温运,以及津液之涵养。
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若体用之间平衡失调,或太过,或不及,则胃痛、脘胀、泛酸、呕恶等证作矣。
体用之悖,常见有四,故需辨四者有无:
其一为胃火内炽。盖胃火杀谷,胃热耗液,则胃痛、口苦、嘈杂、善饥、呕酸等证俱作,苔黄脉数。
热者清之。用黄连、黄芩、蒲公英、银花之苦寒清热,佐以石斛、花粉、粉草、芦根等甘寒凉润,既清胃家有余之火,又濡阳明不足之液。
《内经》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热清津还,胃得和降,脘痛、呕酸等证自然得愈。

寒邪伤胃,阳气不展,证见胃痛彻背,口淡不渴,形寒喜温,呕吐清水,脉沉紧,苔白滑。
寒者温之。投以良姜、荜拨、川椒、甘松、淡于姜、荜澄茄辛通腑阳,佐入天仙藤、南木香、九香虫、娑罗子、生香附行气止痛。
呕酸者,苔薄白加海螵蛸,苔白腻加白螺蛳壳。其中香附生用,取其辛燥之性,辛能散气结,燥能除胃湿,用于胃寒者其功更彰;
其三是胃阴不足。胃中燥热,阳明失润,常见胃痛,脘胀,口干、纳呆等证,舌质红,苔薄燥,或中剥,脉细数。
燥者濡之。常用生地,麦冬、沙参、玉竹、石斛、甘草等甘寒濡润,佐入银花、公英、竹茹等微苦清热。
呕酸者加海螵蛸与左金丸,胃酸缺乏者加乌梅、五味子等以酸补酸。
其四乃胃湿内停。湿邪中阻,阳气不舒,致胃痛、胸闷、口中粘腻、不饥纳呆等证作矣,苔白腻,脉濡缓。
湿者除之。可用桂枝、姜夏、薤白、干姜、茯苓、薏仁、苍术等辛燥淡渗,佐以香附、甘松、天仙藤等温中化气、呕酸者加白螺壳。

一、疏肝理气法
“胃痛,因其治亦专责于肝”。无论虚实,治疗胃脘痛以通降和胃为主要治法,而调畅气机在“通”法中尤为重要。《临证指南医案》曰“厥阴之气上干,阳明之气失降”,脾胃气机的通降,必赖肝气的调达。
气滞胃痛临床最为常见,离不开疏肝理气、疏通气机、和胃通腑,以达止痛目的,治疗选用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减,效果显著。
二、温中散寒法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温阳止痛法治以温健脾阳之药,配以补气药,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以缓解阳虚寒盛,中焦蒸騰无力而致的脾胃隐痛、气虚无力等症。此外也可以加入白芍配合温阳药物增强柔肝止痛之效且防止脾虚木乘。
三、消食导滞法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宜通而不宜滞。食滞者当消食开其路,食去则胃通,通则不痛。实滞证的基础方为保和丸、枳实导滞丸,虚滞症宜健脾消食除满,用枳实消痞丸加减。

四、化瘀通络法
“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形成胃脘痛的“瘀”可分中医学传统意义上的血瘀(有形之瘀)和无形之瘀。
无形之瘀表现为血液运行迟缓、不畅所引起的一种病变状态,若失治误治,可致无形之瘀发展为有形之瘀。在治疗上,应从本论治,根据血瘀证病机特点,常选用金铃子散、失笑散和丹参饮为主方加味治疗。
五、养阴益胃法
“阳明燥土,得阴始安,胃喜柔润”。胃阴虚型胃脘痛常以益胃汤加减,多配以补气滋胃阴之品,同时适当酌加白芍,“自是阴虚之热,又当以芍药以养阴,此营胃阴虚之救法也。
昔叶桂先贤创“润养”之理法,治疗肝阴不足以致邪犯仓廪而引发的胃脘痛,治以滋阴养肝、和中养胃,选用一贯煎加味,临床治疗常效如桴鼓。
六、益气健脾法
四君子汤作为治疗脾胃气虚胃脘痛的基础方剂,以其益气健脾、养胃和中、平衡阴阳、运化复常。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以陈皮为异功散,再加半夏为六君子汤,再加砂仁、木香为香砂六君子汤,或加柴胡、白芍、钩藤为柴芍六君子汤,均为四君子汤治疗脾胃气虚型胃脘痛的活用。
七、疏肝清热法
胃病症状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症——“痛、酸、胀”,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加之饮食不节,易致肝郁日久化热,正如朱丹溪所云“气有余便是火”,泻热横逆犯胃致胃痛不适,临床多给予化肝煎加减,疏肝清热和胃,制酸止痛,屡收良效。

八、 燥湿化痰法
太阴湿土,喜燥恶湿,湿邪滞于中焦,脾运不健,胃失和降,清浊不分。运用平胃散配以其他临证发挥的经典经方治疗痰湿中阻型胃脘痛,以行燥湿运脾,兼行气和胃之功,气行则湿化,如水湿上泛流涎配以燥湿化痰基本方二陈汤效更佳。
九、寒热平调法
胃脘痛多为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之证,以泻心汤为基础方,因人、因地、因时用药,根据症状不同辨证灵活加减,治则为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散结除痞,以期恢复脾胃的升降枢纽功能。
脾胃位于人体中部枢纽位置,能调控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基于“治中焦如衡”的平衡理念,中焦气机逆乱、寒热错杂所致胃脘痛者,常用半夏泻心汤,以维持升降平衡,寒热调和。
十、通腑攻下法
胃以通降为顺,治以通为补,若气机不通,腑气不降,则致脾胃运化失常。“六腑以通为用”,临床常用含有大黄的类方、承气汤类加减治疗胃脘痛。阳明胃属燥土,“万物所归”,喜柔润主降,阳明病应清下结合,常运用三承气汤通腑和胃,泄热护津。
用户13xxx03
[赞][赞][赞]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好历害的治则.中医们能天天出来宣传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得有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心态。中医己经做了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只是古人不知不觉中的做,而今天中医是以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为荣。不仅中医们自己要做,还要所有人都要做,还才是中医们天天跑出来宣传中医的原因。(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