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明代皇帝的画像目前保存较为完整,十六皇帝,除建文帝、景泰帝、崇祯帝外, 其他十三位帝王均有可信的肖像画存世,目前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中,而台北故宫的数量最多。而建文帝由于靖难之役,景泰第因为夺门之变,崇祯帝因为亡国,三人的画像在宫廷的保存上要稍差一些。明代皇帝的画像的主要作用是在皇宫中供后世朱家子孙瞻仰和祭拜,明朝灭亡了之后,已经投降的太监曹化淳就向清朝汇报:明朝太庙内,帝后御容三百九十一轴,册页手卷等共计四十三椟,合令择取吉期,送至晋藩之寓,又御容每位量留一二轴,尊藏本库,以备大内览阅。乾隆时期,乾隆下令将历代帝后图像放置于南薰殿,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明朝帝后的画像。嘉庆二十年,有人对南薰殿画像进行了梳理,所记明代皇帝像有:明太祖像十二轴、明成祖像一轴、明仁宗像一轴、明宣宗像三轴、明英宗像一轴、明宪宗像一 轴、明孝宗像一轴、明武宗像一轴、明世宗像一轴、明穆宗像一轴、明神宗像一轴、明光宗像二轴、明熹宗像二轴、明兴献王像二轴,以及《明代帝后像》上、下两册。02
在这些画像之中,数量最多的属于朱元璋的画像。这些画像可以分为两类:一部分有帝王之气不怒自威;而一部分则样貌怪异,颇为丑陋。很显然,前者是宫廷画师所画,后者则是民间创作,这些民间画师甚至将朱元璋龙袍上面的五爪龙纹画成了四爪或三爪的蟒纹。这要是宫廷画师的画作,只怕要人头落地。对于朱元璋的画像,民间的画像和宫廷的画像成了两个体系。这个问题,明朝的人心知肚明,隆庆时的官员张瀚,在瞻仰于太祖、成祖的御容之后说: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象大不类。也就是说,早在明朝时期,官员们早就发现了朱元璋画像在民间和宫廷里面的差异。这类显得相貌怪异的画作其实存量很大,而且朱元璋的头型基本一致,难道这些民间画师都商量好了,都用一个造型?这里其实有说法。明朝人说朱元璋的相貌:凤目龙姿,声如洪钟,奇骨贯顶。这里的奇骨贯顶,指的是额上隆起的伏犀骨。所以,不要看民间画师把朱元璋画得那么丑,这奇特的长相可是天选之子的长相。关于朱元璋画像的差异,并不止此一种说法,比如明朝历史学家谈迁说: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识其貌,所赐诸王侯御容 一,盖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庙。也就是说这样的情况是朱元璋有意为之,因为朱元璋喜欢微服私访,害怕奸人识得他,进行加害。这样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因为朱元璋对个人安全十分注重。朱元璋曾多次告诫自己的子孙,即便是有臣下要求,单独汇报,需要屏退护卫人员,但护卫人员也不可以站得太远,可见他对自己安全的注重。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