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东机场登机,微信步数20000+是常事。
没有在浦东机场迷路、飞奔的人生,也多少有些不完整。
堪比马拉松的转机线路、反人类的动线设计、“世界的尽头”H登机口......会平等地惩罚每一个“卡点王”。
乘客们的“吐槽”来自方方面面,却都指向了浦东机场的唯一“原罪”——太大了。

据统计,整个澳门面积约32.5平方千米,而上海浦东机场占地面积将近40平方千米。
甚至它还远未建成,位于南通的上海第三机场、浦东机场扩建工程轮廓越来越清晰,一个总面积约510平方公里的东方枢纽也正呼之欲出。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上海有必要建设第三机场吗?
那么大的浦东机场,真的需要再扩建吗?
01

上海第三机场的意义
2024年,上海机场牵头开展《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研究编制,统筹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南通新机场的发展,科学谋划上海多机场体系功能布局。
南通新机场已被业界普遍认为是“上海第三机场”,并将在未来承担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部分旅客流量。
按照规划,总投资预计500亿元,占地面积约为67万㎡,是目前南通兴东机场的10倍多,比虹桥机场还大16万㎡。
将建设两条远距离跑道,并配备能够满足每年400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需要的航站楼。

来源网络
如果说,浦东机场的扩建是上海出于自身需要的扩容,那么将同样临江临海、位于苏北的南通作为第三机场,更多来自长三角建设世界级机场群的考量。
作为全国机场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长三角41市共拥有24座机场,每0.7万平方公里就有一座机场,是全国平均水平3倍以上,也超过大湾区和京津冀城市群。
加上目前在建、迁建和规划新建的嘉兴、丽水、亳州等机场共8座,全部建成后长三角民航机场总数将达32座。

丽水机场已开始校飞工作
而放大了看,我们的机场建设更需要奋起直追。
举个例子,江浙很多城市并没有太多直飞日本的航线,将日本作为“旅行后花园”的游客们多需要先到上海,再从浦东机场出发。
但你的目的地却可以是日本仙台、静冈、小松等很多不为人熟知的县市(注:日本的行政单位,一级为都、道、府、县,二级为市、町、村),这不仅体现着浦东机场航线的多样化,也暴露了日本机场的密度之高。
中国国土面积大约是日本的25.4倍,机场数却只是日本的一倍不到。

虽然国内出行多依赖高铁,但800公里范围之内,高铁的通达性优于机场;600公里之内,高铁有着碾压性优势;1200公里之上,民航优势就凸显了。
对于偏远的中西部城市、从境外而来的异国友人,甚至日后“低空经济”下用于旅行、通勤的短程飞行。
一切的畅想,都需要机场建设谋划在前。
二十一世纪的前四分之一,我们造就了一个高铁神话,如今,是时候加深“空铁一体化”了。
02

执着于扩建的浦东机场
与第三机场同步进行的,是浦东机场的扩建工作。
去年11月20日,浦东机场四期扩建的T3航站区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四期工程进入全面建设新阶段。
四期工程启用后,浦东机场将拥有3座航站楼、1座单体卫星厅、4条跑道,航站楼总面积超170万平方米。

T3航站楼全新视角 来源网络
之前,浦东机场设计的旅客容量是8000万人次,但是在2019年就到了7615万人次,2024年浦东机场的旅客吞吐量恢复到与巅峰期无异。
对重回顶峰的浦东来说,如今的规模确实有点不够用了。
加上这座全新的航站楼,浦东机场将有望满足2030年预计年旅客吞吐量1.3亿人次的需求。

来源网络
虽然这个数字,现在看来还是过于庞大了,但确实有不少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近在眼前。
机场运行周期长,必须为未来的民航旅客增长留出足够空间,对于超大城市的超级机场,规划必须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一次完成,分期实施。
欧美发达国家的民航业发展近百年,早期民航旅客数量较少,客机运力较低,大型枢纽机场规划时缺乏前瞻性。
随着航空人口的快速增长,之后的渐进式扩建有些不得已而为之的意味,而且每次阻力更大、费用颇高。
美国纽约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的扩建工程,不得不将之前花费几十亿美元修建的3座现有航站楼一并拆除,而按计划新建或扩建的4座航站楼建设预算高达150多亿美元。

来源 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官网
聚焦国内,北京大兴机场的兴建也是因为首都机场航站楼每每投入运营,都会在很短时间内达到或超过设计旅客吞吐量,T3航站楼甚至仅用了一年。
尽管当初考虑了T4航站楼方案,并且三号跑道预留了四号跑道的接口。
但最终因北京的快速城市化,还是不得不向南寻址新建一座枢纽机场,也就是永定河边的大兴国际机场。
上海与北京的情况很类似,虹桥机场深居上海腹地,自2010年启用T2航站楼及第二跑道之后就已定型,基本没有扩建空间。

也就是说,上海未来的航运增量全部压在了浦东机场的肩头。
它不仅要增加越来越多的境外航线,还需要分流更多虹桥机场无力承担的境内航线。
再往深了讲,全国掀起机场建设狂潮,未来10年我国至少还要新增100多个民用运输机场。
而浦东机场不过是其中未雨绸缪的一份子罢了。
03

首次登顶第一的浦东机场,值得
根据统计快报数据,2024年上海机场全年进出港航班量80.3万架次,同比增长15%;旅客吞吐量超1.24亿人次,同比增长29%,创下历史新高。
从整体看,“民用航空第一城”始终是上海,两大机场让上海成为中国首个航空旅客吞吐量超过1.2亿人次的城市。
分开来看,浦东机场7678.9万人次,同比增长41.3%,结束了白云机场连续四年保持第一的纪录,首次登上全国基层旅客吞吐量榜首。

自从疫情之后,“恢复”是整个民航业的主旋律,特别是对以国际航线和客流为主的浦东机场来说。
经过几年的重整旗鼓,去年是浦东机场境外航线(包含国际航线、港澳台航线)正式反转的一年,飞机起降量、旅客吞吐量同比分别上涨56%、94%。
与疫情前相比,飞机起降量已超越2019年巅峰时期,旅客吞吐量也恢复到与2019年持平。

2024年上海机场新增10个通航航点,加密了19个、恢复了8个航线航班,其中,浦东机场全年中转率提升至15.7%,创历史新高。
这些与不断放松的免签、入境政策相辅相成,加固着浦东机场的第一之位。
自2024年11月8日起,中国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对韩国等9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
2024年12月17日,中国宣布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
浦东机场作为国内最大空港和航空枢纽,率先吃到了政策红利。
2024年上海口岸免签入境外籍人员数量已达到167万人次,是2023年全年的4.7倍,其中78%出于浦东机场口岸。

一房一万制图
在本周刚刚举行的2025年上海商务情况通报会上,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今年年底前要实现“先行启动区封闭验收”和“基本功能落地运行”。
如此一来,境外人员搭乘国际或地区航班自浦东国际机场入区无需中国签证,凭商务合作区综合管理机构备案的有效邀请,仅需国际旅行证件核验和入区卫生检疫。在区内开展商务活动可停留30天,并可根据需要申请延期。
很明显,上海对于境外人员的入境免签要求还在持续放松中,而浦东机场每次都是先行先试的第一站。
也就是说,无论是着眼未来,还是立足现在,无论是对上海自身,还是长三角甚至全国航空业的发展,上海第三机场、浦东机场扩建工程,都很有实施的必要。

本号发布的原创数据、图表、文章等信息的版权由公众号运营公司独立所有,并受法律保护。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构成侵权,我司有权依法追究侵权方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