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别给婆婆带孩子,再苦再累也要自己带。这对博士夫妻就是反面教材,6岁前塞给婆婆带,错过教育黄金期,结果孩子上学后厌学,各方面能力都比同龄人差。
小敏夫妻二人都是智力超群的博士。怀孕时小敏正值事业上升期,不舍得断送事业的她,把出生不久的孩子送回老家给婆婆带,直到孩子快要上小学了才接回来。
孩子上学后,夫妻俩发现孩子有很多问题,不但上课坐不住,各方面能力都比同龄人差很多。原来,婆婆是个不爱说话的人,平常除了管宝宝的吃喝拉撒,几乎没怎么跟宝宝说话。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孩子的智力与他6岁前听到的词汇量成正比,0-3岁尤为明显。也就是说,在6岁前,父母说话的越多,孩子智商越高。
李玫瑾教授也有过类似的结论:6岁之前,父母的话语比黄金还珍贵。也曾告诫过广大父母,不管生活多艰苦,孩子一定要自己养。
脑学家洪兰也表示,孩子成才的第一步,就是带在自己身边,并提醒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多一些语言交流,以帮助孩子大脑神经的连接。
带娃是件辛苦而琐碎的事件,老一辈精力有限,隔代育儿问题也多,都不如父母亲自上手带有保障。0-6岁是孩子大脑与性格塑造的黄金期,就像潮湿的水泥,可塑性很强,既然父母说话多少直接影响孩子的智力水平,那就多跟孩子说话玩耍。
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例行公事式的话语,比如”快点吃饭“、”赶快睡觉“,对孩子大脑的发育起不了作用。
所以,父母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多用温暖、充满感情的语言。孩子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也要温暖回应他,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另外,想快速扩充词汇量、最大程度刺激大脑,还得靠阅读。
通过阅读,孩子能听到日常不常用的词语。当父母念的故事足够多,孩子即便听到陌生词汇也能在语境中推断它们当前的含义,词汇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往后孩子说话或学习都可以从包罗万象的知识储备库中随时调取。
孩子阅读涉猎广泛能帮助大脑神经元连接更广,而反复读同一本书,又能帮助神经元连接得更深。就好比建一座大厦,只有根基稳了,大楼才能屹立于蓝天下。
所以,绘本不在多,耐读而且知识体系全面的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