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兆……”随着一声轻声地呼唤,病房里传出了悲痛的哭泣声,83岁高龄的旷伏兆将军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比他小6岁的妻子许更生紧紧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正在延安抗大学习的旷伏兆主动请缨,要求到前线去,很快中央批准了旷伏兆的请求,派他前往山西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工作。当时旷伏兆的任务是招收学兵,在他的宣传下,很快就招收了几百人,经过审查和培训,陆续送往一一五师。
同年11月,太原失守。失守前三天,八路军办事处准备撤离,原本组织上准备让旷伏兆留下,用裁缝手艺作掩护做地下工作,结果周恩来得知后坚决反对:“旷伏兆是江西老表,留下来容易暴露。”
就这样,旷伏兆跟着周恩来去了汾阳,被周恩来介绍到程子华手下工作,并前往方山县担任县委书记。
依靠着牺盟会特派员的身份,旷伏兆积极进行上层的联络工作,组织抗战积极分子同自己一道下乡宣传抗日,让原本毫无抗战气氛的方山县,抗战活动开始变得有声有色。
1938年秋天,旷伏兆带领部队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与日军发生了交战,左臂被子弹击中。旷伏兆简单处理了伤口后,拖着伤臂又走了60多里地,才到达董其武的师部。
由于没有麻药,在医生清洗伤口取子弹的时候,旷伏兆痛的汗珠直往下淌,但他却一声都不吭,连一旁的董其武都不禁感叹说,古有山西关云长刮骨疗毒,今有江西旷伏兆战场治伤。
就在旷伏兆养伤期间,国内的抗战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十万国民党军队溃败,华北地区各级政府纷纷瓦解。为了长期坚持冀中平原的抗日游击战,组织上决定派程子华到冀中加强抗日领导,而旷伏兆也随程子华来到冀中,担任冀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旷伏兆发现了部队中的两个问题:一是指战员们习惯了打山地游击战,对于平原游击战很不适应;二是冀中军区部队刚刚成立,指战员们的思想有待加强。
针对这两个大的问题,旷伏兆当即决定从军队的领导入手,对部队继续各种游击战训练,让部队尽快走向正规化。在与国民党顽军张荫梧部的战斗中,第一军分区部队毙伤500余人,俘虏2000余人,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战果。
这场战役结束不久,冀中军区召开政工会议。会议期间,旷伏兆与比自己小6岁的许更生相识。旷伏兆的成熟、稳重深深吸引着许更生,而许更生的温柔和美丽也打动了旷伏兆。
由于当时组织上有规定,团级以上的男青年干部要到26岁才能结婚,但旷伏兆当时只有25岁,因此二人的婚事只能等到第二年。一年多以后,在百团大战前夕,旷伏兆到晋察冀边区开会,在一间老乡的土屋里,和许更生结为夫妇。
婚后第三天,旷伏兆就带着许更生踏上了百团大战的征程,二人约定,将百团大战的每一个胜利都当作新婚的贺礼。从此以后,旷伏兆和许更生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一生。
由于旷伏兆生前就给中央打过报告,死后不搞遗体告别仪式,因此旷伏兆的葬礼比较简单。就在旷伏兆逝世的第三天,他的老战友刘秉彦来到家中,握着许更生的手问道:
“骨灰怎么安置?”
按照规定,旷伏兆的级别在逝世后可以安葬在八宝山公墓,但刘秉彦却告诉旷伏兆的家人一件事:“你们不知道,我和老旷50年前就有约定,身后再回冀中,还要葬在一起。”
刘秉彦是什么人,为何旷伏兆会在半个世纪前就和他约定,死后两人要葬在一起?
刘秉彦出生于河北蠡县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就有很好的读书机会。从上中学开始,刘秉彦就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考入北大之后,刘秉彦还曾带领大批学生,与国军军长宋哲元对话。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宋哲元率领部队拼死抵抗,让刘秉彦深受感染,决心投笔从戎。北平沦陷后,组织安排刘秉彦进入“华北流亡同学会”工作,随后又奉命回到家乡组建抗日武装。
1938年,刘秉彦第一次带兵打仗,两次击退霸县县城的敌人。一介书生首次带兵打仗便旗开得胜,让刘秉彦深受军领导的器重,将他任命为人民自卫军政治部特派员。
冀中军区成立后,刘秉彦接任独立一团第一大队长一职,成为独当一面的军事主官,多次率领部队粉碎日伪军的“扫荡”,还生擒过日军中队长。
1942年,27岁的刘秉彦被任命为第十军分区司令员,不久,组织上给刘秉彦派下来一名政委,这个人就是旷伏兆。对于旷伏兆的经历,刘秉彦早已经有所耳闻,在长征路上,旷伏兆三次负伤,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还曾经救过刘伯承夫妇的命。
就在旷伏兆上任前,一次意外的敌袭,让旷伏兆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军分区的党委会上,旷伏兆提出在村子里挖地道的战术,
刘秉彦听完旷伏兆的想法很是赞同,大家很快达成了共识,并派参谋任子木等人到村子里搞试点工作。经过反复试验,旷伏兆最终设计出了能打、能守、能藏、能攻的地道,甚至还在里面装上了电话和电台设备。
靠着地道作战,刘秉彦和旷伏兆很快扭转了被动的战局,沦陷区也变成了游击根据地,兵力从1000多人发展到了3000余人。抗战转入大反攻阶段后,刘秉彦和旷伏兆又指挥部队接连发起了几次大的战役,将游击区发展成为抗日根据地。
就在抗战胜利前夕,已经升任支队参谋长的任子木在一次作战中不幸负伤,刘秉彦和旷伏兆听说之后,立即派人将任子木接到司令部治疗,二人还特意安排任子木和自己睡在一起,等天亮之后就送他去手术。
结果到了第二天早上,刘秉彦起床之后,发现睡在身边的任子木有些异样,叫了几声也不见答应,一摸身子已经变得冰凉了。由于战斗紧急,刘秉彦和旷伏兆来不及悲伤,喊来几个战士草草将任子木安葬。
作为推进地道战的功臣,任子木的牺牲对于刘秉彦和旷伏兆触动很大。深夜,两人的话题不自觉地聊到了生死的问题上,刘秉彦提议如果他们牺牲了,就埋在冀中平原继续守卫人民,旷伏兆当即表示同意。
就这样,两位老战友在战场上订下了生死之约。
新中国成立之后,刘秉彦和旷伏兆虽然不在一起工作,但当年的生死之约一直记在心里。听说旷伏兆先自己一步离世,刘秉彦赶忙赶到家中,说出了老哥俩半个世纪前的约定。
旷伏兆的家人听说之后,表示尊重这一份约定。1996年,旷伏兆的骨灰被送到了河北雄县安葬,两年后,刘秉彦逝世,骨灰安葬在距离旷伏兆几米远的地方。两位老战士终于实现了约定,死后继续为冀中人民“站岗”。
参考文献:
[1]孟凡刚.永远屹立的“哨位”[J].军队党的生活,2011,(09):49.
[2]张治宇.两位开国将军的生死之约[J].党史博采(纪实),2005,(17):42-43.
[3]杨飞.地道战创始人旷伏兆将军传奇[J].党员干部之友,2016,(02):40-41.DOI:10.19427/j.cnki.dygbzy.2016.02.031.
[4]梅兴无.两位开国将军的生死约定[J].党史纵览,2022,(06):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