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美妈很帅
美国马里兰州的国家儿童健康与发展研究所,花了14年时间做了一项追踪调查研究,发现那些能成为学霸的孩子,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好奇心都特别的旺盛。
当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就把世界当作实验室,他们不停地探索、观察,一遍又一遍地检查着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然后再进一步观察。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同一个故事,宝宝反复听,从不会感到厌倦,有时妈妈念别的,他还不乐意。其实在听的过程中,他们在重新确认词语的音调、意义以及用法,以便归纳抽象的语法规则。
婴幼儿认知世界,跟科学家非常相似——思考、作预测,做实验,最后下结论,而驱使他们不断探索的就是旺盛的好奇心。
遗憾的是,经过父母与学校教育的“千锤百炼”之后,很多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被慢慢磨掉,最后变成了一个催一下动一下的人。
稻盛和夫认为,人有三种:第一种是不用借力,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人”:第二种是一点火就能烧起来的“可燃人”;第三种是“不可燃人”,他们就像一块冰块,任你怎么点火,也烧不起来。
那些学习不用父母盯,不用老师催的孩子,多半是“自燃人”,也是我们口中的学霸。他们就像一个永动机一样,有花不完的动力。
他们为什么如此热爱学习呢?归根到底还是好奇心的驱动。
好奇心从孩子呱呱坠地之时就有了,但同时又非常脆弱,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好好保护,很容易就被磨灭。
所以,若想收获一个好奇心旺盛的”可燃型“孩子,从小就要给他做科学的引导,激发他的探索热情:
创造自主探索的环境孩子在玩耍过程中,什么东西都想抓来玩一下,其实他在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通过反复实验来认知世界,获得生活技能。
记得第一次给儿子用弯把勺,我在他面前把勺子掰弯了,儿子发现勺子可弯可直,就学着我的样子把勺子掰弯,并检测哪个角度,弯曲度多少最容易把食物送进嘴里,提炼了其中的规律之后,往后每次吃饭他都会把勺子掰成那个角度。
孩子探索学习的能力超乎我们想像,我们玩乐高时要对着说明书才能砌出像样的东西来,但孩子依靠不断的探索,把经验或规律总结出来,并进行不断创新,继而砌出各种各样新奇的事物来。
所以,想要永葆好奇心,父母不要直接教给孩子“正确方法”,而是创造自主探索的条件,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学习与创新的机会。
及时回应孩子的提问3-12岁是科学启蒙的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奇心最旺盛,动机最强,有着科学家的精神——爱刨根到底,爱追着父母问,“天为什么是蓝的‘,“花为什么会开”,“飞机为什么能飞“……
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们反应各一:第一种父母会耐心回答,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跟孩子一起寻找答案;第二种父母直接骂孩子事多;第三种父母直接”你长大了自然会知道了“去搪塞孩子。
研究显示,孩子好奇心的强弱,跟幼小时周围大人的反应密切相关。大人若能及时回应,孩子能保持旺盛的好奇心。
做第一种父母,虽然回答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甚至要亲自跟孩子一起探索,但你的付出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也许孩子不一定能当科学家,但对知识的渴求,足以激发他对学习的热情,这样在孩子的学习上你不用太操心。
陪娃做科学小实验有趣好玩的科学小实验,不但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锻炼孩子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孩子观察力,提高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
虽然仔仔只有3岁多,但我已经陪他做了不少科学小实验。每次做实验,小家伙都非专注,看到新奇的现象会高兴得又蹦又跳。
周末有空,跟他表哥一起做了“虹吸”,看到两双充满期待的小眼神,让不由感慨:不管平常多闹的孩子,只要一做科学实验,就会安静下来,兴奋地等待创造神奇那一刻。
美丽的虹吸
这种沉浸式的探索学习是我最希望看到的。因为沉浸式的学习,更容易激活大脑的”报偿性神经系统“,继而产生更多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