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父的本土化与土客矛盾——剖析广东人洪、杨为何在广西发动起义

风雪太平史 2024-02-05 19:26:00

前言:本文探讨一个问题,洪秀全、冯云山身为广东省花县人,为何去到广西传教与发动起义?

这个问题网上讨论过的文章很多,我专门选了一些高赞多回复的看过,多是泛泛而谈,又或者东拉西扯,价值不高。

我有自信这篇文章是同样题材在网上最有深度的一篇(肯定比不上真正的学术文章学术论文),请各位读者朋友多多转发点赞支持。

从《劝世良言》说起

洪秀全传教与造反的直接肇始,是屡试不第。很多人认为洪秀全考不上秀才,是因为自身水平差所导致,也有人认为是科场腐败,中秀才的都是富家子弟。

有必要补充一点,当时清代每省规定各府、州、县秀才录取名额并不一致,按照晚清探花商衍鎏先生所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所载:“每县学额,按文风高下、钱粮丁口之多寡以为差,分为大、中、小学。”按照过往考试成绩、人口多少、经济情况,分州县为大中小三等,大的有二十个名额左右,中的十个名额左右,小的只有四、五个。

清代广州府下辖14个县,每次录取秀才二百多一点点,洪秀全所在的花县,是在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从南海、番禺两县分地所建,当时完全是穷乡僻壤,到今天也不算富裕,每次录取名额只有几个。

如果洪秀全不是出身在穷县,又或者整个府不分州县,统一排名录取,很有可能在第一、二次应试就中了秀才,当然历史没有那么多假如。

考试不中大可以从事其他职业,洪秀全原本就担任塾师。真正改变他自己乃至改变整个中国命运的,是一件发生时毫不起眼的小事。

1836年,洪秀全到广州府第二次应试不中,在龙藏街获赠一本小册子——基督教中国籍传教士梁发所写的《劝世良言》。

这本《劝世良言》,正是启动蝴蝶效应的那双翅膀。

梁发是广东高明人,11岁时曾入私塾读书,因为识得字,在印刷厂担任雕版工人。

当时从英国伦敦来到中国传教的马礼逊牧师,将他翻译好的中文版《圣经》拿到梁发的印刷厂进行印刷,梁发因而结识马礼逊,阅读印刷出来的《圣经》,深受影响,受洗入教。

马礼逊在1807年来到广州传教,是最早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新教的牧师,梁发也是第一位中国籍的基督教传教士,马上显露所谓的“皈依者狂热”,将《圣经》内容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写出《劝世良言》一书进行传教。这本书并不是照抄《圣经》,这样当时的中国人根本不会看,而是在《圣经》内容中夹集大量通俗易懂的文字与比喻来渲染天堂地狱,抨击偶像崇拜,更是援引儒家典籍来阐释《圣经》经文。

太平天国所到之处毁庙毁神像,肇始正是因为新教的“禁止偶像崇拜”教义,《劝世良言》开了一个头,1847年洪秀全在美国浸信会牧师罗孝全(Issachar Jacob Roberts)处学习基督教教义时,罗孝全更是极力反对偶像崇拜,号称“不破不立、非砸不可,不砸掉就无法传教。”

很明显,洪秀全毁庙砸神像的思想,正是受到此两者的强烈影响。

马六甲英华书院版本《劝世良言》,英华书院由马礼逊创立,后迁香港。“学善居士"即梁发之自号

为何在广州地区传不了教

马礼逊、梁发在广州传教,洪秀全最早受到《劝世良言》影响,最早传教也是在广州,为何在广州及附近地区却收效甚微,根本传不下去?

这里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广州正是鸦片战争前哨,战后广州老百姓普遍对外国人反感与仇视,使得基督教在广州地区传播更添困难。

清政府严格禁止基督教传播,当初马礼逊从英国来中国时,很多英国商船生怕会影响与中国的贸易拒绝载他,马礼逊不得不先到美国,再从美国乘船到达中国,一开始的传教与印刷出版《圣经》完全是秘密进行。

如果说鸦片战争前的禁教只是政府场面,对老百姓来说关系不大,传教士还有空在街上派发小册子。鸦片战争后,对传教士的反感迅速扩展到普通中国人层面,官府不敢管传教士,老百姓却管了起来,正所谓“官府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府。”

1845年7月,广州城内掀起反对洋人进城的群众运动,梁发在广州南郊新沙所租住的房屋,被附近居民包围并捣毁屋内家具,居民称梁发为“卖国贼”“受英政府的雇用,作中国的内奸,以助成英人灭亡中国之计划的”。要求屋主停止将房屋租给外国人及替外国人工作的中国人。其他在广州的教徒,也经常被广州居民怒斥、扔石头臭鸡蛋攻击。

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冯云山敢在广州府内传播天父、天兄,有效果才奇怪。

第二个原因,广州作为通商口岸,与外国人交往较多,居民更容易接触到正式基督教教义,对洪、冯那套不由得产生怀疑。

这里要提到洪秀全最早三位信徒之一,他的表兄李敬芬。(洪秀全父亲先娶妻王氏,生仁发、仁达,后娶李氏,续弦又或者娶妾说法不一,生洪秀全,李敬芬则为李氏亲人。)

李敬芬最早与洪秀全一起阅读《劝世良言》,两人深有感触,还一起制作长三尺的“斩妖剑”两柄,两人各配戴一柄在身上。

然而,这位李敬芬在后来的洪、冯革命事迹中消失,没有与两人一起进入广西传教,更没有参与拜上帝会与太平天国。

他到底去了什么地方?是真的完全没有记载?

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专家简又文先生在《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一书所考证,李敬芬在与洪秀全研究《劝世良言》时,已经有一孙十岁,年纪比较大,这应该是没去传教的重要原因。当洪秀全到达天京时,李敬芬的孙子李正高意欲前往投奔,却在半路上得知拜上帝会教义中,天父身穿黑龙袍,头戴高边帽,这与正统《圣经》中上帝穿白袍的形象完全不同。

李正高怀疑拜上帝会信仰的那个不是“天父”,而是“魔鬼”,于是折返回香港,后在崇真教会(当时称巴色教会)正式受洗入教。

李正高知道上帝白袍,表明他之前了解《圣经》,也说明只要能够接触正规基督教教义,都会对拜上帝会理论产生怀疑。

第三个原因,其实是最重要一个原因,是广州地区民系比较单一,民间信仰稳固。

洪秀全、冯云山、李敬芬都是客家人,花县有客家人分布。以整个广州府地区论,广府人占了绝对多数,民系单一,宗族观念强烈,民间信仰稳固。洪秀全身为客家人,在广府人占优势的地方传一个毁神像,拆孔庙、文昌、灶君牌位的宗教,困难多大可想而知。在崇尚读书考取功名的客家人群体中也属于异类,洪仁玕因为撤除书塾中孔子牌位,导致学生退学离开,被他哥哥暴打,并逐出家门。

综合各种不利因素,洪、冯只能转移阵地,刚好洪秀全另外一位表亲,先母王氏的家人在广西桂平县,这样去广西传教,有个起码的落脚点。

当然有亲人并不代表会成功,毕竟论亲人,当然花县最多。

那么为何洪、冯去到广西传教,最终大获成功?

被英军军舰炮火摧毁的部分广州城墙——《伦敦新闻画报》图片

“天父”的本土化包装

在广西顺利传教的第一个原因,成功的本土化包装。

或者换一下描述方式,拜上帝会起源于西方基督教,为何可以在广西贫苦山区传下去?

这固然与当时广西山区消息闭塞有关,也与洪、冯有意的本土化包装有很大关系。

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专家史式先生提出观点,广西地区信仰拜上帝会的群众,根本不知道这是一个外来宗教,他们以为这是一个中国本土宗教,天父就是中国本土的神!

基督教系统进入中国以后,就有意开始本土化传播,最直接例子就是使用“上帝”一词。

早在《诗经·大雅》以及《尚书·伊训》中,就有“上帝”一词,如“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代表上天神灵的权威。明清之际来华的西方传教士,马上抄袭“上帝”一词称呼“GOD”,

《劝世良言》中,梁发使用了“上帝”“天父”的称呼,同时将“God Jehovah”的名字汉译成神爷火华,拜上帝会也延用这个名字。

神爷火华比起现在常用的耶和华,确实更接地气一些。

拜上帝会做得比西方传教士更进一步,努力将“上帝”包装成中国本土的神。

杨秀清与萧朝贵联名发布的《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里写道:

上帝是本军师亲爷,亦是尔等亲爷,又亦是天下万国人民亲爷,此所以古语云“天下一家,四海皆兄弟”也。

今人肯定难以理解这样称呼上帝为“亲爷”的目的。在当时中国,存在各种民间教门,如白莲教、罗教、斋教等,都祭拜类似“上帝”一般虚拟天人合一关系的神灵,如“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夏春涛先生在《天国的陨落: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一书中,写道:“这种虚拟的天人关系是乡土社会的血缘亲情在神学世界的投影,反映了贫苦大众对血亲关系的重视和渴望得到母亲般呵护的心理。”

在这点上,拜上帝会的“上帝”与白莲教、罗教的“无生老母”其实并无区别,老百姓会感觉两者完全是一回事。史式先生在文章中提过他在广西,亲眼见过当地人保存下来的“天父上主皇上帝老亲爷爷”牌位,这种亲切的称呼,可见当时人从没怀疑过“上帝”的国籍。

与“上帝”相对应的“魔鬼“,《圣经》译为“撒旦”,是“Satan”的音译。拜上帝会也进行了本土化,改成“阎罗妖”,一般称为“妖魔”“妖魔头”“东海龙妖”等等。

《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下文中写道:

蛇魔红眼睛阎罗妖者何?就是皇上帝当初造天造地时所造生之老蛇,今既变为妖怪,能变得十七八变,东海龙妖亦是他,正是妖头鬼头,专迷惑缠捉凡人灵魂落十八重地狱,做他妖途鬼卒……

这明显是将《圣经》故事与中国民间信仰揉合在一起,其中的“阎罗”“东海龙妖”“十八重地狱”名称源自于佛教,“十七八变”源于民间神话,拜上帝会直接拿过来使用,让老百姓更容易接受。

这种本土化最大的操盘手很可能是在紫荆山区传教两年多的冯云山,吸取之前在广州传教不利的教训。

经过种种努力,金田起义前,在广西当地,除了知道底细的地方官员外,没有人会说拜上帝会是一个从外国传进来的宗教。信徒如果发现外国洋兄弟也信天父,也会认为是从中国传出去的,不会怀疑是从外国传进来。

正在进行传教的拜上帝会——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连环画《太平天国史画》

土客的祭神矛盾

拜上帝会能在广西成功传教的第二个原因,很多人都知道,就是利用当时广西的土客矛盾,或者称土来矛盾(来人即从外地进入广西的人群,大部分也是客家人。)

这确实是事实,至少部分是事实,但比较肤浅,深入一点来说,是与被排挤出当地神灵祭拜体系的客家人存在信仰真空有很大关系。

看上去比较难搞明白,下边一一分析。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皇权不下乡”,意思是封建社会,乡村由地方乡贤,通常就是当地地主进行自治。

这种“自治”说笼统一点,就是以血缘为核心,以宗族为纽带组成村落,辅以保甲、乡约、团练等制度维持村落秩序。这种村落,通常会祭祀同一个祖先,也会拜祭同一位当地神灵,定期进行游神、打醮、放炮、酬神演戏等活动。

这些活动现在仍然在民间流传,已经演变成纯粹的民俗活动,单纯看个热闹。

在当时,这系列活动有很深含义,代表这条村对附近地域的支配权,本村可以在这片土地上进行游神活动,这里的山川农田是属于我们村的,外人不要染指。

举行这些活动之前,村落会对村民收“份子钱”,凡是交过“份子钱”的,代表这些人是本地村民,有在本村世代居住与耕种农作、参与游神拜祭等活动的权力。

村与村之间如果是同一个祖先,又或者祭拜同一位当地神灵,关系会更紧密,往往会结成联盟,共同自保。

清政府为方便统治,也会承认这些村所祭拜的神灵,成为有“编制”的地方神,进入国家祀典名录,当地官员会参与定期祭拜。

在广西当地,这些神灵就包括曾经被洪秀全带人砸过的紫荆山区六乌庙与甘王庙。

洪秀全为何要带人砸这些庙?或者说,为何选择这些庙来开刀?除了前述“不崇拜偶像”的宗教原因,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当地原居民长期排斥外来客家人参与祭祀活动。

反映清末游神仪式的石湾陶瓷公仔,摄于佛山市祖庙博物馆

“天父”填补信仰真空

客家群体来到广西紫荆山区的年代比较早,太平天国首义诸王中,韦昌辉祖先在明末迁到金田村。胡以晄从江西临江迁来,其父成为当地横跨三县的大地主,相信来到时间也早。石达开自述称从祖辈开始就迁到贵县。

另外最早收留冯云山在家中担任塾师的曾玉珍曾家,是当地富户,先祖也是乾隆年间迁来此处的客家人。

以上数家人都属于当地有钱人。无一例外地,都是比较早迁来,也算扎下根。同样无一例外地,都在当地有世仇家族!只是在清朝尚属盛世的时候,民间矛盾尚不算尖锐,大致还过得去。

到了道光晚年,情况发生转变,衰世已现,因为种种原因,大量以客家人为主体的“来人”从外省大量涌入广西,对于本来就贫瘠的广西山区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受到当地原居民排斥。

《浔州府志》记载:

来人入浔境皆有,惟贵县繁多。始自广东、福建、江西迁来者。……男女俱勤农事,不惮辛劳。故春耕秋获,较之他田获利倍多。

因为“来人”擅长种地,当地地主纷纷雇佣他们为佃户,原来的本地佃户失去工作,不满渐渐累积。

更多“来人”连佃户的工作都无法找到,只能成为居无定所的“流民”,聚居在山上,靠从事种蓝、烧炭又或者开矿等苦活累活求生。

当地原居民为对抗外来抢佃抢地的“流民”,加强以宗族、信仰为中心的联合,原居民各种游神祭拜活动,禁止外来“流民”参与,这等于不承认他们有在当地合法安家的权力。

现代人或者认为不参与祭拜神灵没什么问题,要考虑到当时中国人普遍迷信鬼神,这还是其次,关键是那种受排斥的心理,就如同在学校或者公司被同学同事有意孤立不能参与集体活动一样,滋味肯定不好受。

被排斥的“流民”群体,信仰上的真空只能依靠祭拜祖先来满足,问题是,他们无法在当地修筑宗祠祖庙,只能简陋进行。

正因为流民的信仰真空,“降僮”这种巫术乘虚而入。“降僮”原本就存在于广西当地,在有正统信仰的地方处于弱势地位,主要在山区中流传,因而在聚居山区的流民群体中更为活跃,影响力更大。

这也可以解释杨秀清、萧朝贵杨云娇两夫妻为何对“降僮”程序如此熟悉,成为“天父”“天兄”在凡间的代言人。

同样正是这种信仰真空,经过洪、冯有意中国化包装的拜上帝会,才会在“流民”群体中迅速传播,一发不可收拾。

一位全能“天父”呵护一直受到原居民排挤对待的“流民”,空虚被填补,大家心灵都得到很大满足。

洪秀全带人去砸六乌庙与甘王庙,因为这两处是原居民信仰中心,会定期举行隆重的游神仪式,并且拒绝“流民”参加。砸庙可谓一举数得,一是团结被排斥的“流民”,这些人对砸庙抱强烈支持态度。二是宣扬“不崇拜偶像”的教义。三来所谓“砸庙后六乌神、甘王神的诅咒”并没有应验在洪秀全身上,显示出他确有“全能的天父”护体,因而信者更多。

可以想像,如果洪秀全敢砸家乡花县或者珠三角地区的庙,因为那边民系单一,没有大量被排斥在外的群体,人人均可参与祭拜,洪秀全除了被暴打没有任何收获。

洪秀全带队砸毁甘王庙——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连环画《太平天国史画》

阶级立场也不能忽视

有一点必须指出,拜上帝会中有大量客家人,并不代表当地所有客家人都支持拜上帝会,所处的阶级也不能忽视。

一直与拜上帝会作对的王作新王家,即报官府将冯云山逮捕入狱的当地富户,也是客家人,乾隆年间迁来。王家与曾家因为争买土地有世仇,发生年代已经不可考。当然这并非王家反对拜上帝会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王家有功名在身,曾家没有。

王作新本人考中秀才,兄弟也有两人考中,号称“一门三秀才”,王家族人中还有考中乡试举人的。可以说王家完全是以统治阶级的立场去考虑事情,并不会以自己的族属作考虑。太平天国起义后,王作新组织团练对抗,子侄有三人阵亡。

曾家虽然一直支持拜上帝会,曾经十分活跃,因为被杨秀清、萧朝贵排斥,除少数人外,大部分人都没有参加金田起义。同样被排斥的洪秀全表兄王家,却有大部分人跟到天京。究其原因,除了亲疏不同,也与曾家是富户、王家家境一般的阶级成份不一致有一定关系。

洪秀全本人依靠客家群体起事,在这方面头脑却相当清醒,曾经说过“真主为王事事公,客家本地总相同”“兽畜相残还不义,乡邻互杀并非仁”。拜上帝会只有信众与清廷团练的对抗,太平天国只有老百姓与满洲清妖的矛盾,没有族属民系间的对抗。1850年金田起义前夕,贵县发生大规模土客械斗,拜上帝会领导层称为"妖杀妖",严格约束会众,禁止参与,只在械斗结束后,接纳械斗失利的客家人三千多人入会。

2 阅读:246
评论列表
  • 2024-02-06 11:23

    妖言惑众

风雪太平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