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李秀成入天京,劝洪秀全让城别走,洪秀全不听,坚称天兵多过水。粮荒时,又要天京居民吃“甜露”。从种种迹象分析,洪秀全此时的精神状态已经越发不正常。在天京危机日甚中,洪秀全一病不起,终于在1864年6月1日去世,一切都留给他十五岁的儿子幼天王洪天贵福来承受。
让城别走的激烈争论1863年12月20日,忠王李秀成带少量随从,从小路返回天京。从此,这位太平天国最后军队统帅的命运就彻底与天京捆绑在一起。
李秀成这次进入天京,一开始非为死守,而是尽力劝谏洪秀全让城别走。
湘军兵临城下,太平天国东线战场又接近崩溃,苏州失守后,无锡也很快失守,淮军开始进攻常州,杭州正被左宗棠猛攻……如何解救危局,李秀成认为只能撤出天京。
朝堂之上,围绕这个问题,君臣间爆发了最激烈的一次冲突。
李秀成反复诉说天京不能守的原因:
九帅兵得尔雨花台,绝尔南门之道,门口不能尔行。得尔江东桥,绝尔西门,不能为用出人。得尔七瓮桥,今在东门外安寨,深作长濠。下关严屯重兵,粮道绝门。京中人心不固,老少者多,战兵无有,俱是朝官,文者多,老者多,小者多,妇女者多,食饭者多,费粮费饷者多……
或者对形势的失望,李秀成最后加重了语气:“若不依臣奏,灭绝定了!”
洪秀全一听,勃然大怒,摆起天王架势,严加斥责:
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不用尔奏,政事不用尔理,尔欲出外去,欲在京,任由于尔。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的天兵多过水,何惧曾妖者乎!尔怕死,便是会死。政事不与尔相干!
都到这份上,仍然在强调“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天下万国独一真主”“天兵多过水”,很难不让人怀疑洪秀全此时的精神状态,是不是已经陷入一种歇斯底里的迷信状态。
李秀成在阶下可谓伤心欲绝,当场也说了狠话:
求尔将一刀杀我,免日后受刑。为主臣子,未闲片刻。今将国事启奏,主责如斯,愿死在殿前,尽心酬尔!
按照李秀成自述的说法,抛下这句话后,就负气含泪出了朝堂,天京朝臣连忙过来相劝。第二天,洪秀全也感觉到后悔,知道现在形势恶劣,唯有忠王可用,派人将龙袍送给李秀成,算是很罕见地承认自己犯错。
但从天京撤退?离开天王府?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洪秀全拒绝让城别走——电视剧《太平天国》剧照
让城别走策略分析洪秀全为何坚持不肯撤出天京,除去“天兵”这类宗教迷信,还有一重原因,就是天京被围已经不止一次,都是依靠集结外线兵力成功解围,尤其是两次攻破江南、江北大营之战。
这次,洪秀全认为也可以调集外线兵力,一举攻破城外湘军。
那么太平天国还有兵力可调吗?有还有,就是远了点。
英王陈玉成在临失败前,安排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祜王蓝成春四王率军远征西北。陈玉成败亡后,洪秀全仍然同意四王继续行动,现在天京形势危急,洪秀全将希望寄托在陈得才的部队上,希望他们可以及时回援。
正所谓,如果陈得才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可惜当时陈得才大军越走越远,正围攻陕西汉中,天京确实派出多路信使,路途遥远,清军层层堵截,求救信根本送不到陈得才手上。
除了陈得才,天京还寄望江浙皖数省剩下的太平军能够回援。
江浙皖太平军为数仍不少,名将能将如侍王李世贤、堵王黄文金、辅王杨辅清、听王陈炳文、康王汪海洋等均在。
问题是太平天国能战主力在之前的雨花台与进北攻南中消耗殆尽,李秀成集中十多位王的雨花台会战也打不掉当时两万人的曾国荃。
现在这些王不是正与清兵苦战,就是已经对天京失去信心,正自谋后路。指望他们?就算能集结兵力来到天京城下,效果还能比雨花台会战好?
1863年底,干王洪仁玕出天京,去仍受太平天国控制的郡县求救兵,这些王纷纷摇头,找种种理由,主要是无粮,不肯发兵。
再说李秀成提出的让城别走,当时确实有可执行性,湘军还没完成对天京的完全包围,要突出去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向哪个方向走。
李秀成提出的大致方向是向内陆,会合陈得才部队,到湘军水师无法发挥优势,洋人没有利益,没兴趣参战的地方。
后世有人提出这个地方是西安,李秀成自述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地点,一有可能写自述时他不清楚幼天王下落,为掩护幼天王逃走有意不写,二也有可能他自己也未考虑。
实际上要完成战略转移,找地方中兴天国也很困难,曾国藩老成持重,早就布置好重重防线,曾国荃身后是鲍超,再后则是江西巡抚沈葆祯与闽浙总督左宗棠在江西、浙江两省的布防。这千里防线,要突破谈何容易。
尽管如此,比起死守天京,坐以待毙的消极防御,“让城别走”虽然困难重重仍然稍胜一筹,起码有生的希望,守城只是灭亡迟些还是早些的问题,洪秀全连这个希望也放弃了。
李秀成原本打算劝谏不成就离开天京,然而洪秀全不放心他在外,城内也需要一位统帅来稳定人心军心“朝臣苦留”“合城男女泪涕呼留,我心自愿,故未启行。”
李秀成决心留下守城,却遭到城内洪氏亲族的忌惮与造谣中伤:
斯时王次兄以及洪姓见我慈爱军民,忌惧我自图害国之心,声言明到我耳,那时忠而变奸,负我辛勤之一世苦楚,不念我等勤劳,反言说我奸。我本铁胆忠心对主,因何信佞臣而言我奸!是以辞心而藏京内,又逼气而陪其亡!
为表明自己的忠心,李秀成决心留在天京,与城池共存亡,不再提让城别走之事。
太平天国后期政治腐败,洪秀全丧尽人心,国破邦亡,仁发、仁达实为罪魁。——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湘军攻破天堡城城外的曾国荃军,考虑到强攻天京城,估计损失重大,开始挖起了地道。
太平天国正兴盛的时候,利用地道攻破包括天京在内的众多大小城市,敌人却将同样的手段用回在自己身上。
正因为熟悉这套路,太平军展开应对,包括监听地下声音,观察城外地面植被——据说地道通过的地方上边植物会枯死,在湘军地道可能的出口后边筑一道月城,准备好堵缺口的物资等等。
12月15日,湘军将地道挖到天京城墙下,引燃炸药轰塌十余丈。全赖事先准备充分,太平军迅速抢堵缺口,击退湘军,湘军战死三百余人。为防止湘军再挖通地道,太平军开始增建城垒。
这次地道的失败,也令湘军意识到攻破城池的时机未到,必须加紧围城。
天京城外的阵地,就余钟山一处,钟山紧挨城池,湘军要攻击并不容易。
在定都天京后不久,杨秀清就下令在钟山临近太平门的第三峰上修筑天堡城,在其南麓富贵山(又称龙脖子)上筑地堡城。天堡、地堡城与太平门阵地互为犄角,也是现在天京仅存不多的还可以运粮的通道。
要堵截这条最后的通道,必须占领钟山,问题是湘军人数不足,只能采用分队不断出击骚扰的方法破坏太平军运粮。太平军运粮队也经常趁雨夜视线不良,抢运粮食进城成功。
为彻底围城,曾国藩不断增兵,天京城下的湘军增加到5万人,陆续移营到北面。
1864年2月,李秀成之子忠二殿下李容发率数千人从太平门出城,去到当时仍受太平天国控制的句容、丹阳运粮食,于27日晚上返回,却被当地官绅向湘军告密。
湘军朱洪章等率军埋伏,半路截击,太平军仓猝遇敌,弃粮逃走:
该贼从未遇兵,仓卒间弃粮逃命。我兵追歼之即将骡马粮米载负回营,计获粮米三千余石,骡马数百……自此复派队往截,无一空回,共获米四万余石,杀贼万余人。
杀贼万余人,很大可能是朱洪章吹牛,朱甚至说将缴获的米粮分给各乡贫民,“活者无数”,反正我是不信。
李秀成得报后,于第二天派兵出击钟山之南,目的是占领城北湘军营寨,消除粮路威胁。
朱洪章率城北湘军还击,一队用枪炮凭墙防御,一队出壕,绕到太平军身后夹击,太平军失利退至天堡城。
湘军决心把握此机会乘胜猛攻天堡城,一队从堡后攀崖直上,向里边扔火球、射火箭,引燃堡内杂物,另外一队则趁乱从正面爬入,天堡城失陷。曾国荃马上下令驻军并构筑阵地,防止太平军反扑。
果然,之后连续两天,太平军意图收复天堡城,都被击退。
控制天堡城后,曾国荃行动迅速,3月2日,派萧庆衍、萧孚泗率兵出钟山以北,在太平门外筑垒。再派遣朱南桂、梁美材驻军堵住神策门大路。
至此,天京被完全合围,只剩下北边玄武湖(又名后湖、北湖)因为湖面宽阔,湘军没有驻军。
今天的钟山(紫金山)天堡城遗址——网络图片
天京粮荒与“甜露”外路完全断绝,天京城内粮荒越来越严重。合城男女日夜聚在李秀成王府前哭诉,李秀成只得上奏天王。
洪秀全却下诏:
合城俱食甜露,可以养生。
这个“甜露”到底是什么鬼?
据罗尔纲先生考证,“甜露”名称出自《圣经》。
太平天国曾经将《圣经》新、旧约按照自己的需要改编成《新遗诏圣书》《钦定前遗诏圣书》与《钦定旧遗诏圣书》。其中《钦定旧遗诏圣书·出麦西国传》(今译《出埃及记》)和《户口册纪》(今译《民数记》)都有甜露的记载:
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麦西国时,在旷野绝粮,幸得天降食物,色白粒细,形如芫荽子仁,收集起来,砻磨臼捣,釜内炕饼,其味如扁饼调以蜜。
以色列人初次尝食,不识何物,就称呼为“manna”,后来意译为甜露,意思是上帝从天上降下来的食物。
相传以色列人吃甜露达四十年之久,终于度过饥荒,到了迦南地。
这完全是神话,洪秀全却硬要附会,“在其宫中阔地自寻,将百草之类,制作一团”,将百草团叫做“甜露”,让全城老百姓吃,也认为可以像摩西那样率领众人度过饥荒。
这开什么玩笑,朝臣上奏:
此物不能吃得。
洪秀全决定自己先试,然后颁布执行:
取来做好,朕先食之。
要阖朝依行毋违,降诏饬众遵行,各而备食。
李秀成不止一次劝谏过洪秀全不要食“甜露”:
先二三年之间,早经出令,各多备甜露,每家要呈缴十担,收入仓中,亦有遵旨送缴者,亦有不从者。天王久日宫中,俱食此物,我主如此,我真无法。
天京老百姓不会陪着洪秀全发疯去食青草团,李秀成眼见天京惨状,下令将府中的所存之米分发城内,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洪仁玕还在城中时,曾下令城内夷平房屋开始种粮,“余即令京内各府楼第耕种禾豆”。
曾国藩曾经在与友人的信中,提到天京城内的种粮情况:
城大百几里,该逆新种麦米,青黄弥望,意不知何日始能了此一段……
曾国藩担心天京城内种粮,不缺粮食,湘军很难攻破。然而从事情后来的发展推断,天京城内种粮就算有收获,也不够城内分配。
常胜军统领戈登在解散常胜军后,曾到天京城下观察双方交战。他注意到,偶尔会有一些太平军士兵缒城而下,在城墙根处挖掘少得可怜的野菜,城外的湘军看到了,不过多数时候懒得管,可能感觉抓这几个人没意思,也可能是起了恻隐之心。
李秀成没有办法,决定上奏洪秀全,准许城内居民外出,自谋生路,却被洪秀全严厉斥责:
不体国体,敢放朕之弟妹外游,各遵朕旨,多备甜露,可食饱长生。不由尔奏。
李秀成感叹:“无计与之辨,然后出朝。”
洪秀全就是那种典型的理论大师,能言善辩,口才了得,却高高在上,刚愎自用,不接地气,毫无实际工作经验,最终把太平天国江山葬送。
李秀成不得已强行密令准许城中饥民出城,这些人出城时却再被趁火打劫。
戈登在报告中提到,他看到出城的居民被看守城门的太平军劫掠一番,所带金银财物尽行搜刮一空方才放出城。
洪秀全早将看守城门的差事交给自己两位王兄与一堆侄子,也只有洪氏亲族才有这个胆量如此祸国殃民。
李秀成得到报告,怒甚,曾经亲往视察,杀了数名搜刮民财的贼子。
天京居民出城后,会来到湘军安排的难民局内,到这里日子也不好过,戈登提到“通过防线的妇女被官军安置在特殊的围栅里”,这些妇女“只要村民想要就可讨来为妻”。
李秀成估计,湘军自从围城开始,从天京逃出的人约有十三四万。城内洪氏亲族仍然无视民苦,派人“日日按户查寻”,米粮财物任意取用,闹得全城惊乱不得安宁。
粮荒加剧,自然引起盗贼蜂起,许多人为求生存抢劫杀人,城内已经没有治安可言。
天京饥民聚集在忠王府前粥棚处领取食物——电视剧《太平天国》剧照
天王去世在曾国荃围困天京的同时,鲍超对天京附近仍在太平天国手上的最后几座城市发动攻势。4月12日攻陷句容,4月25日占领金坛。
在外的洪仁玕曾经集结丹阳、句容、金坛一带的太平军余部数万人,试图夺取皖苏交界控制权,为天京保卫战争取一点主动。
这队人却几乎是一触即溃,湘军甚至不用专门调兵对付,就用当地留守的部队即击破,洪仁玕率残兵来到广德、湖州。
5月11日,苦守数月的常州被淮军攻破,两天后,冯子材攻破丹阳。
天京彻底成为孤城,除了天京,邻近地区就只有湖州、广德两城仍在太平天国手上。
如果天京还有什么希望,那就是在湖州、广德的李世贤、黄文金等可以率众来援。为此,李秀成甚至送出血书。
此两人却说没粮不能至,李秀成无奈,同意李世贤率大队进入江西征粮,到八月秋收后回援。
只可惜天京等不到当年八月,洪秀全更等不到。
进入5月中旬,洪秀全染病,却拒绝服药治疗,不断祈求天父天兄降神迹。病情日趋严重。终于在6月1日去世。
幼天王洪天贵福日后在供状里写道:
四月初十日(此处为太平天国天历,下同),老子起病。是天,他出来坐殿,我乃看见, 后来总未见了。十九日老子死毕 , 是遣女官来葬的 , 葬在新天门外御林苑东山边上。
父亲……于今年自四月初十日起病,四月十九日病死。因何病症,我亦不知。尸身未用棺, 以随身黄服葬于宫内御林苑山上。宫内有前后两个御林苑,父亲葬处系在前御林苑,距父亲生前住的前殿隔有两个殿。
洪秀全确切死亡日期一直有多种说法,一直到发现洪天贵福供状,才确定是天历甲子十四年四月十九日,也即1864年6月1日,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洪秀全享年51岁。
拜上帝会的葬礼一直坚持不用棺木,从冯云山开始,就是用黄绸一裹则下葬,也几乎没什么随葬品。想起某部电视剧居然有太平天国将领抬棺出战的场面,真是令识者啼笑皆非。
至于洪秀全到底是如何死的,是不是某些传言那样为避免被俘后凌迟虐杀提前服毒而死,还是每天食“甜露”营养不良而死,已经无法考证。
洪秀全广为人知的遗诏是:
大众安心,朕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领到天兵,保固天京。
无法确定遗诏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很难令人不怀疑洪秀全死前的精神状态。
洪仁玕在被俘后,也写下一份据他说是洪秀全的遗诏,内容要正常得多:
朕爱弟文才,博览各邦,通达天文风土,弟当注述六部则例及各事有益者,后当尽心辅助幼主,无忘朕命,钦此。
问题是洪仁玕早就离开天京,洪秀全弥留之时压根不在身边。这份有可能是他出天京前洪秀全最后给他的旨意,对于洪仁玕本人来说确是君主的遗言,谈不上是洪秀全最后的“遗诏”。
数天后,天历甲子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64年6月6日,15岁的洪天贵福在李秀成及一众洪氏亲族拥立下登基,天京也进入陷落一个多月的倒计时。
城外曾国荃的兵力也达到了他所认为必须的6万人之众。
为应对入川的翼王石达开,四川总督骆秉章在湖南招募1万多湘军。石达开已经败亡,这批兵力无必要留川,曾国藩遂从四川调到天京城下。
湘军攻破天京的最好时机,已经来临。
洪秀全去世——电视剧《太平天国》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