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一封闭空间内进行叙事的群像描写中,观众的视野被完全封闭的四堵墙所限制且无法转移,在剧本写作的通盘考虑、精心布局下,通过封闭空间内部十二个人物动作和反应中行为的交替,形成一个又一个节拍。
如从相互调侃到相互反诘,再到暴力威胁等,进而构筑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情节点设置,整体和谐而有节奏,是单一封闭空间电影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
《十二怒汉》是一部典型的封闭空间电影。封闭空间电影不同于常规剧情片,后者可以演绎主要人物的生老病死,覆盖人的一生,但封闭空间电影从进入空间后便立即进入叙事冲突核心,加速主情节入场,即进入决定被告人是否有罪的讨论环节。
在单一封闭空间内进行叙事的群像描写中,观众的视野被四堵墙所限制且无法转移,如何通过设置影片情节点通盘考虑、精心布局,制造充分的戏剧性以抓住观众的兴趣持续观看,这是影片创作者不得不思索的问题。
影片开头在建置了主要人物的基本性格后,便是时候建置第一情节点,此时大致是第11分钟左右,情节点一(8号的一票无罪)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到情节点二,进而发展到情节点三,直至影片主角克服多个障碍,达到说服众人选择无罪的情节反转。
从场景开头追踪到场景末尾,《十二怒汉》巧妙地利用了类似于音乐情节点的八次举手表决贯穿叙事过程,每次投票都映射出陪审团成员的性格和影片背后想表达的哲理,创造出影片节奏,看似偶然却又是导演的精心设计。
情节点一的表决结果是11:1。如前所述,由于现有的人证和物证非常不利于男孩,且他无法提供有力的不在场证明,大多数陪审员早在庭审环节已认定其有罪。只有8号陪审员对陪审员义务和责任有清晰的认识,想在充分讨论案情后再慎重做出被告是否有罪的决定。
情节点二的表决结果是10:2。在第一次表决结束后,8号为说服众人提出了若干疑点,作为物证的凶器不存在唯一性、辩护律师的无效辩护、9号陪审员在第一轮投票时的犹豫不决等,均为9号在第二轮表决中的反戈埋下了伏笔。
这位老者在分析老证人的证词时,从人物的外在形象出发分析人物心理,并认为自己是在座诸位中最了解老证人心理的。或许是感同身受的生活经历启发了他对证人心理状态的推断,从而增加了让人信服的力量。
出身于贫民窟的5号陪审员在对老证人的证词产生合理怀疑后支持“无罪”,表决结果为9:3。11号钟表匠提出疑问:男孩明知有目击证人,为何还在案发后几小时再次回家?在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解答后,注重逻辑推理的他倒戈向无罪一方,此时表决结果来到8:4。
5号对细节的关注引导众人开始案件现场的模拟,以证明老人能否在其证词中所述的15秒内从房间跑到门口,并且看见从楼上飞奔而下的男孩。
原本各自心怀鬼胎、想要迅速表决一致从而离开会议室的众人全部加入了这场模拟,至少从形式上看大家开始非常关注且重视这场辩论,在8号的带领下重新树立起了人命关天的道德情怀。
最终的模拟结果表明共耗时41秒,我们难以肯定该实验的精准性,但与证人证词中15秒的巨大差距至少让人感到疑点重重,在秉持合理怀疑的精神支撑下难以投下“有罪”票。
在11号陪审员的道德“洗礼”下,强调陪审员制度是民主社会的优点,是公民能够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这场争论使得2号和6号倒戈向无罪,表决结果呈6:6。
在一年中天气最炎热的一天,突如其来的大雨冲刷了大家内心的烦躁与不安,从而能够静下心来分析案件中的种种疑点,预示着事件发展将出现转机。
主角8号与反对者4号的辩驳有理有据,不同于仇视年轻一代的3号和持固有偏见的10号,4号作为逻辑严密、理性客观的代表,一直坚持用证据说话,在人证、物证齐全的基础上支持被告有罪。虽然他亦对来自贫民窟的男孩持有偏见,但却远远不如10号那么激烈。
8号将其作为主要攻坚对象,并成功找到对方的言语漏洞,令自称从不流汗的4号因紧张而流汗,但也并未动摇4号的选择。
此外,2号陪审员针对被告持刀的姿势和角度提出质疑,并且得到善用刀具的5号的言语支持。在新一轮投票中,1号、7号、12号陪审员均支持“无罪”,表决结果呈3:9。
坚决支持被告有罪的只剩下3号、4号和10号。10号作为持偏见的固执老人,完全没有从证据和案件事实本身出发,陪审团其他成员们不愿意再听其偏颇言辞。
正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9号陪审员对于女证人证词的质疑提出了最致命的辩驳,女人鼻梁上的眼镜印被制作成了真理的符号,直击4号已经形成的证据锁链。
至此,案件中存在的两个人证、一个物证都存在不确定性,4号因产生了合理怀疑而改投无罪,表决结果为1:11。
最后仅剩3号陪审员坚持己见,根本原因是该案件使他回想起自己出走多年的儿子,弑父和忤逆都是决不允许出现在他的视线中的,所以他对被告男孩莫名存在一股怒气,并在情感层面极大地左右了其表决结果。
可见,人物的内部冲突比来源于8号等其他陪审员的外部冲突来得更加猛烈,塑造人物前史的重要性得以凸显。
除了自己说服自己,别无他法——3号最终在自述中对案件中人证、物证和存在疑点一一分析,反而说服了自己,在愤怒与理智的斗争中,他克服了情绪中的怒,最终选择了无罪。
至此,案件讨论从开始的11:1到最后的0:12,全体投票通过被告人无罪的裁决,八次投票表决形成情节点序列,使得电影的戏剧性得以凸显,体现了美国司法制度尤其是陪审团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