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儿子突然不去上学,其实是有了心理疾病!家长务必做到3不要

三秦的备忘录 2025-03-20 19:01:16

内容资料来源:

[1]李燕娟.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机制及辅导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5,(05):65-67.

[2]金晶.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路径[J].知识窗(教师版),2025,(01):74-76.

[3]李慧,卢永,姜雅楠.学生厌学管理的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4,(24):145-147.

2018年,38岁的郑春娥是一名来自湖南的单亲母亲。她的儿子林阳14岁,正在老家上初二,由外公外婆一直照看着。原本孩子十分听话懂事,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几乎每个学期都会拿回几张红彤彤的奖状给自己看,郑春娥的心里暖洋洋的。可不知怎么了,自从到了初一下学期以后,林阳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成绩断崖式下降,作业不写,上课不听讲,老师的投诉电话打了一个又一个。没办法,为了孩子,郑春娥只好连忙从广东赶回了老家。

2018年3月18日,郑春娥风尘仆仆地回到了老家,当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正当她想和孩子聊两句时,发现林阳一直低着头,默默地扒拉着米饭,就连他最爱吃的红烧肉也只是吃了一小口。郑春娥担心地问道:“阳阳,你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林阳摇摇头,没有说话。可下一秒,大颗大颗的眼泪就像是断了线的珠子一般,滴在他的饭碗里。郑春娥看着以前从不哭的儿子如今这副模样,顿时慌了神,连忙喊道:“别哭别哭,妈妈不问了。”还没等她说完,林阳就起身回了房间,重重的关上房门。一旁的外婆叹息道:“唉,他最近都是这个样子,怎么问都不说。”郑春娥听后,也忍不住抹起了眼泪。

3月20日,郑春娥正在给孩子打扫卧室,很快,她就在书桌下找到了林阳藏起来的日记本,上面写着:“好累啊,明明什么也也没做,却觉得自己很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我是不是生病了?最近心情真的很糟糕,总是觉得胸口闷闷的,喘不上气,老师一讲话我就觉得头晕。我一点都不想上学,太没意思了,觉得这样的自己真的好没用啊……”郑春娥越往下看,觉得心都要揪起来了,孩子这到底是怎么了?

而此时的林阳坐在教室里,不管老师讲什么,他都呆呆地望着窗外,双眼无神。老师叫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林阳就那样站在原地,一声不吭。老师也只能无奈地让他坐下,下课后又立即给郑春娥打去了电话。郑春娥在看完儿子的日记后,又接到了老师的电话,这让她更加坚信,儿子突然厌学绝不只是因为缺乏父母陪伴。于是她立即带着林阳到了医院挂号检查。

医生在接诊林阳时,发现他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表情呆滞。随后便语气亲和地和林阳交谈起来,并让他填写了几份心理评估量表。很快,就结果就出来了,显示:贝克抑郁量表:总分28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24分,提示中度抑郁;广泛性焦虑量表:总分8分,提示轻度焦虑。综合以上结果,医生诊断林阳是出现了中度抑郁症。

抑郁症,也称为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它通常表现为持续的、深刻的情绪低落,还伴随着对日常活动兴趣的丧失。其主要分为轻、中、重度,在中度抑郁症阶段时,症状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对生活和工作学习的影响也更为明显。治疗抑郁症通常需要综合性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及社会支持。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使得症状慢性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郑春娥震惊不已,泪水瞬间夺眶而出:“怎么会这样?我们的孩子怎么会得这种病?”医生专业的解释道:“抑郁症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可能跟遗传、生物化学、生活上的突发事件等因素有关。”

随后医生给林阳开了曲舍林等药物,并让林阳每周做一次心理认知行为疗法。在药物和心理治疗的共同作用下,林阳的病情似乎有些好转,郑春娥也是每天严格监督孩子吃药,全心全意陪伴他。可林阳却总感觉双手止不住的颤抖,像是不听自己的指挥一般,脑子里也总有另一种声音传来。

4月24日,郑春娥送完林阳上学后,就来到了菜市场摆摊。可没一会儿,老师就打来电话说林阳不见了,监控显示他偷偷翻出来学校围墙。郑春娥顾不上收摊,连忙喊上亲朋好友四处寻找儿子。终于,郑春娥根据路人的指示,在河边看见了林阳的身影。他坐在桥墩上,摇摇欲坠,痛苦地朝郑春娥喊道:“妈,我真的不想上学!”

那一刻,郑春娥感觉自己的心都要碎了,她恨不得把自己的命给孩子。好在一位热心大娘趁林阳不注意,一把就将他拽了下来,这才保住一命。可医生经过评估,判断林阳已经进展为重度抑郁。郑春娥听后,只觉得天都塌了,一夜之间竟然生出许多白发。

但只要孩子还活着,就还有希望!于是坚韧的郑春娥开始四处求医问药,无论是大城市里专家教授,还是山野间的赤脚医生,她统统拜访过。甚至连医学院校相关的知识讲座她也会去认真倾听,最后她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抗抑郁方案,并让林阳严格照着执行。

时光一晃而过,2019年9月25日,此时的林阳已经重新回到了学校,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成绩不断提高。课余时间,还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与同学们嬉戏打闹,一扫往日的低落,笑容也重新浮现在他的脸上。更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复查结果显示各项心理测量均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对此,林阳的主治医生也是感到不可思议就能恢复正常生活,真是百年难得一见啊!要知道,即使进行积极的药物和心理干预,普通抑郁症的恢复周期仍然是十分漫长的,更何况是林阳这样的重度抑郁。他从医多年,接诊过得抑郁症患者数不胜数,像林阳这样不依靠药物治疗,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恢复正常生活的真是凤毛麟角!

而诊室外的抑郁症患者及家属们听到医生的赞叹后,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争先恐后地涌进诊室。他们面带焦急地询问道:“大妹子,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啊,我家孩子跟你女儿一样的情况,试了各种办法还是不见好,还经常反复发作。我们做家长的真是有苦难言啊!”

郑春娥安慰地拍了拍那位家长的肩膀,随后大方地说道:“其实抑郁症的治疗并不难,而作为家长,我们在孩子的治疗过程中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我之前就是因为忽略了这三件事才拖延了孩子病情。所以,只要家长们务必不做这三件事,比打针吃药更有效,而且对孩子没有任何负面效果,没有花一分钱就把病给养好了!”

第一点:不要对孩子施加压力,避免过度催促和责备

许多家长在孩子出现抑郁症状时,会下意识地认为“他只是情绪不好”“是不是太懒了?”“是不是想偷懒不读书?”,于是不断劝说、督促,甚至责备孩子要“振作起来”“不要胡思乱想”“你要争气一点”。但实际上,抑郁症并不是简单的“想开点”就能解决的,它是大脑神经递质紊乱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已经丧失了努力的能力。

对于一个正在经历抑郁的孩子来说,家长的催促和责备只会让他们感到更大的压力,甚至加剧自我否定和内疚感,让他们更加沉入绝望的深渊。郑春娥在一开始,也无法接受儿子成绩突然下降,甚至有些着急,但当她看到林阳的日记后,她终于意识到,孩子的状态已经超出了普通的“情绪低落”,他是真的“生病了”。

于是,她不再强迫林阳去“改变”,而是选择先接受孩子现在的状态,给予他足够的耐心和理解。她从来不会催促他“快点好起来”,也不会责怪他“耽误了学业”,而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恢复。她的耐心和陪伴,让林阳感受到真正的安全感,不再害怕自己“变成了一个不正常的人”。

第二点:不要让孩子独自面对抑郁,家长要主动陪伴并调整家庭氛围

许多家长在发现孩子有抑郁症倾向后,虽然愿意带孩子去看医生,但仍然缺乏持续的陪伴和情感支持。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生病了,就应该“自己想开点”“自己去调节”,甚至觉得“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买药,其他的他自己要去面对”。然而,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是来自亲密关系的支持,特别是家庭的温暖。

如果让孩子独自去面对抑郁的痛苦,他们很可能会感觉被抛弃,最终变得更加孤立无援。郑春娥意识到,光靠吃药是远远不够的,她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不管是陪他吃饭、散步,还是听他倾诉,都让林阳感受到母亲的支持。

同时,她还主动调整家庭氛围,不再总是提到“学习”“成绩”“未来”,而是尽量创造轻松的环境,比如和孩子一起看电影、做饭、种花,让家成为一个让林阳放松的地方,而不是让他感到焦虑的空间。在这种氛围下,林阳逐渐放下了防备,开始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对他的恢复至关重要。

第三点:不要忽视孩子的身体状况,改善睡眠、饮食和运动习惯

抑郁症不仅仅是心理问题,它还会导致严重的身体不适,比如失眠、乏力、食欲下降、头晕、胸闷、肢体疼痛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改善,孩子的心理状态也很难恢复。但很多家长容易忽略这一点,认为“精神疾病就是精神上的问题”,却没有注意到,改善身体状态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同样重要。

郑春娥在求医问诊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调整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睡眠和运动,对抑郁症的恢复至关重要。她开始严格管理林阳的作息,每天固定时间让他睡觉、起床,避免熬夜。

同时调整他的饮食,多吃富含Omega-3的鱼类、坚果、鸡蛋、深色蔬菜,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增强大脑神经功能。此外,她还带着林阳每天散步、慢跑、晒太阳,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和血清素,对抗抑郁情绪。正是这些全方位的调整,让林阳的身体状态逐渐恢复,精神也开始好转。

(注:《18年,儿子突然不去上学,其实是有了心理疾病!家长务必做到3不要》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1 阅读:4
三秦的备忘录

三秦的备忘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