蓁熙品论语|(二一三)孔子与时人:四辟之法

翻蓁熙 2024-05-31 08:48:33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孔子说:“贤能的人会避开动荡的世道,其次避开混乱的地方,其次避开不善的态度,其次避开不好的言语。”孔子说:“选择这样做的已有七人。”

-- 原典出自《论语 · 宪问篇第十四》

乱世无道,天下滔滔,贤能之人选择回避和隐退,以求远祸而全身。避有避的方法,孔子总结了“四辟之法”,辟同“避”,有四种不同的避隐方式,避世、避地、避色、避言。

避世,避开动荡的世道,归隐山林。如伯夷、叔齐,隐居首阳,采薇而食。

避地,避开混乱的地方,择地而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如孔子周游列国,去乱邦而适治邦。

避色,避开不善的态度,观色斯举。陪臣阳虎欲见孔子,孔子避而不见,便是避色。

辟言,避开不好的言语,言恶乃去。孔子在卫国,灵公问行军布阵之事,孔子答:“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俎豆之事可谈,军旅之事未学,便是避言。

“四辟”是贤人面对无道之世时的四种选择,三言“其次”并无优劣之分,说的是避之深浅。

图片选自【蓁熙诗画】

孔子总结出这样做的人已有七位,思其何以细究隐者行迹,恐怕和彼时处境不无关系。春秋乱世,大道难行,孔子同样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

作者七人矣,典型在夙昔。孔子与贤者惺惺相惜,遥相唱和。

四避之法,孔子用了其中三种,避过地,避过色,避过言,唯独没有避过世。

为什么呢?答案已然落墨在书册之中,“君子之仕,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贤者,知其不可为而不为,隐居世外,独善其身;圣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风尘列国,出仕行义。圣贤之别,便在于此。

《论语》中的隐者长沮、桀溺曾劝说孔子,天下滔滔,何不相从避世?孔子回答:“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淑世情怀,不忍斯民,岂能避世与鸟兽同群。

参考阅读:

【】

【】

【】

【】

0 阅读:5
评论列表
  • 2024-06-11 16:18

    迷信就是一堆骗术合集,目的就是打劫偷盗掠夺,主要类型有宗教迷信(如佛教圣经教)和教条迷信(如儒家儒教)。余下的就是心机。玩骗术心机的都特别擅长伪装,玩传统骗术的通常会打着玩传统文化的名义

  • 2024-06-11 16:18

    这儒家儒教的人特别喜欢迷信基因和天命责任的捆绑,他们认为后代永远也不可能逃出那个“未知”的“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的“无比强大”的“老祖宗”的命运安排,这就是一种强行捆绑的教条迷信,是一种还没有发展成宗教建立起神像的迷信。它否定特定基因携带者(如性别基因,如未知的基因,如别人的基因)的先天价值和后天努力,具有极强的私利性和排斥性和挑剔性,为掠夺剥夺这些人的财产和成就做足了洗脑基础。

翻蓁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