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云:“审其阴阳,……定其气血,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血实者宜决之,正是揭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大法。
《内经》以下的历代医家,对瘀血越来越重视,总结出“久病必瘀”、“怪病多瘀”之说。至清代,王清任、唐容川对活血化瘀的应用更是独树一帜。王清任所创几首“逐瘀汤”是人所共赏的名方。
现如今,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不仅用以治疗妇、外、伤科各种疾病,还可用于急性热病及内伤杂病。现将“活血化瘀法”的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中医治疗无形之瘀,常采用无者求之的方法。某些疾病,临证虽未见瘀象,但分析病机,据中医气滞(虚)则血瘀、津血同源、痰瘀相关、久病人络等理论,瘀血乃是潜在病因病机之一。故临证虽无瘀象,活血化瘀药物亦当使用,常在辨证论治前提下酌情加入活血化瘀之品,亦可收到良好效果。
七情六淫以及跌仆外伤等原因,皆可影响血液之正常运行,致使其滞留于脉道之内,或溢流于经脉之外,形成瘀血。然有积滞瘀血于内,必有各种形式的症状反映于机体之外,诸如疼痛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不移,痛而拒按,或局部肿块,或见瘀斑瘀点,或面色晦黯,唇甲青紫,皮肤甲错,或肢体偏枯不荣,脉弦迟或涩滞,舌质紫黯等等。
临床上,瘀血的见症虽然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痛。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凡血行瘀滞者痛处固定不移,而显现绞痛、胀痛、如针刺刀割,痛处常拒按。
②肿块。现代医学各种炎性和非炎性肿块,组织的增生变性多可归于瘀血证范畴。
③出血。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和血瘀有密切关系。如宫外孕、消化性溃疡出血、外伤后的皮下血肿等。
④脉涩。血瘀证的脉象,多见涩脉、结代脉。
⑤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或面色晦黯,唇甲青紫,皮肤甲错,或肢体偏枯不荣。
以上所述不必悉具,在辨证中,无论是对症状、舌象、脉象,每抓住其关键性的一、二点,即能确立诊断。

气血同源而互根。气为血帅,血随气行。阳气虚衰,鼓动无力,则血滞为瘀。“气虚血瘀,本虚而标实”。
正如王清任所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此种证候的特点,往往表现为手足弛缓痿软,肢体麻木,或痛,或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舌强言謇等。提示临证必须“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滞”,以明确瘀血的程度和气血的病理关系。
治疗每于化瘀之中不忘补气,补气之中不忘祛瘀。
如案云:“中风一症,有属火、属风、属痰诸说,依法治之常不效。此乃气虚之极,脉络瘀滞为多,独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可信。”
补阳还五汤功用: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配伍特点: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 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 而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

先生认为某些温热病,如麻疹、霍乱、天行疫毒等急性传染病,常因热入营血,血热互结,而致血液瘀滞。热郁于血,邪热不退,可现多种病症。如瘀热锢结不解,可见壮热烦躁;膀胱蓄血或热入血室,则见神昏发狂;郁于肌肤,可全身出现紫癜、红疹;热盛动血,血热妄行,则有吐血、衄血、便血等症。
对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互结的治疗,先生每宗叶天士“入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意,凉血活血与清热解毒并用。
如霍乱初起呕吐暴泻,以及温病伏邪内发,或暑温热盛神昏,每用王清任解毒活血汤治之颇效。谓“此方尤如铁耜一把,将火拨开,热势不聚于一处,后可缓缓而熄。”
王氏立解毒活血汤本系治疗“瘟毒吐泻转筋”,谓能“活其血,解其毒,未有不一药而愈者”。方中连翘、甘草清热解毒;葛根、柴胡鼓舞胃气、驱邪达表:生地黄凉血;赤芍、当归、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佐少量枳壳理气,以助活血之功。方名解毒活血,名副其实。

血液与津液皆为阴液,具有滋养、润泽机体的重要功能。血液凝滞则为瘀,津液煎熬而成痰。机体健康,则津血相互为用,而病患之躯,则瘀痰相互为疟。痰液停滞,可影响血液的运行;血液瘀阻,亦可导致痰结难化。
故提出“治痰不忘祛瘀”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中确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用五十味大活络丹治疗气血瘀滞、风寒痰凝之流痰:痰饮病后期,咳逆气喘,面色黯滞,舌质淡紫,唇甲发绀,脉涩无力者,常用附子理中汤温中涤饮、健脾化痰,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以鼓舞气血生机,促使痰消饮散。此外,如用癫狂梦醒汤治疗癫狂、神志失常等病,均属瘀痰同治之例。

气血同出一辙,相依为用。气滞血瘀之疾,临床最为常见,若寒入于经,或阴寒内盛,经脉踡缩而挛急,则血得寒而凝泣不畅,导致寒瘀痹阻为病。
寒瘀客血脉即血寒证,治以温经活血为主。如用少腹逐瘀汤治寒凝痛经,并藉以种子安胎,认为血属阴类,非阳不运,若阳虚火衰则血少温煦而无活力,经脉凝泣,则经来疼痛,孕嗣难成,胎亦易堕。
又如霍乱吐泻亡阳,血瘀转筋,习用急救回阳汤回阳救脱。取大剂量参、附温中回阳,配以桃仁、红花通瘀活血,可使阳气回复,鼓动有力,而血液畅行。血行畅活,则又可载阳气以温养脏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瘀血证治,每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所谓新血不生,非新血不得产生,而是指由于瘀血阻滞,新血不能循经而行,反致溢于脉外,造成出血不止,经脉失于濡养等各种症状。
“瘀血未净,不可骤用止血药”,必须祛瘀生新,化瘀止血。
正如唐容川所云:“旧血不去则新血断不能生,干血痨人皆知其极虚。而不知其补虚反易助病,非治病也,必去其干血,而后新血得生,乃望回春。”
因瘀出血,一则当止血,一则又当去瘀,不塞其流则气随血脱,不去其瘀则血不归经,此即前人所言:“血宜行血不宜停。”其实祛瘀只是手段,止血才是目的。去瘀与止血相因为用,适用于瘀血阻滞,血不归经之瘀血证。
临床适用于以下病证:妇人崩漏,桃红四物或失笑散主之;吐血,可用复元活血汤 或七厘散;咳血可用血府逐瘀汤加三七参、花蕊石治之。
总之,血瘀证伴有兼证时,应详辨主次。血瘀为主则活血化瘀为主,他法为辅,两者并重时则活血化瘀与他法并重,反之则他法为主,活血化瘀为辅。
针对新瘀、久瘀之不同,化瘀之法运用亦当有别。新瘀较易医治,久瘀治疗困难。新瘀急当化之、通之、破之,勿使瘀血久留,耗伤人体正气;而对久瘀则当消之、散之、缓而图之,并酌情配以益气养血之品,以求扶正祛邪。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好历害的五大法则.中医们能天天出来宣传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得有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心态。中医己经做了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只是古人不知不觉中的做,而今天中医是以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为荣。不仅中医们自己要做,还要所有人都要做,还才是中医们天天跑出来宣传中医的原因。(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