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两袖清风的好官,心不狠后果很严重,最终被复辟的皇帝冤杀

青林知青 2022-06-17 09:32:03

于谦:性如石灰志,两袖清风人

环美丽的杭州西湖四周有三座墓,其中之一的主人叫于谦,不是那个说相声儿的哈,飚弄错了,说相声的明天还要同郭德刚一起演出呢,我说的这于谦是大明一朝匡扶天下的大英雄,愿大家在西湖游玩时,能去祭奠一下这位我心中的伟人。

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第一次知道他是背那首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百姓心中的好官,首先是清廉,而于谦在这点上那是当之无愧的,他被冤杀后抄家时,一贫如洗,身无长物,家无余财;再有,他只有一位夫人,那些小妾外室什么的风流,于他是边也不沾,私德无可挑剔,这点在当时很是难得的。

于谦最让人钦佩的是在国家危难之时,能力挽狂澜,拯救国家,拯救百姓,他在“土木堡之变”时,当朝野震荡乱,大厦将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卓越的智慧,转危为安,但却也因此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这里就必须讲一下这土木堡之变,那是明英宗受王振蛊惑,亲征鞑靼也先,惨败于土木堡,结果王振倒是死了,可这英宗却也被俘了,也先挟着英宗直达京都城下,以此逼献城投降。值此京师危难,国家存亡危急之时,于谦挺身而出,力排迁都之议,另立新君,死守北京,使也先大军无计可施。他运筹帷幄,身先士卒,力拒外敌,终至也先退军。也先退军时,见这英宗也无甚用处便放了回来,可这新上位的新君也是心软,只将其软禁,及后来英宗复辟,恨死这于谦,结果于谦便被诬遭冤杀。

许国不复为身谋,苟利国家生死以。我们在学习中国历史时,往往会觉得为何有这么许多的冤案,这么多的忠臣良将不是死于敌手,而是死于冤杀,如岳飞、于谦一流,即使在当时也被世人视之为国之栋梁,何以他们难道不知自保,非要弄出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来吸睛呢?

其实在这些我们所崇敬的英雄内心深处,有着一个词,那叫家国情怀,这是深入到骨髓之中的,人大都有见贤思齐的自觉,历史上的先贤人杰们,对他们的影响那是相当深的,一旦身处危难之时,他们心底那种奋不顾身,以身相许的壮烈情怀就会左右他们的行为,根本不会顾及后果或考虑什么个人安危,这正是我们民族脊梁的精髓所在,它超化外,奋人心,于谦在此时的所作所为,正是对这种精神最好的诠释,这也是他心中所养的那股浩然之气使之然。

说到这儿,我又有点不是太明白了,难道他不知道这英宗回来后,一旦复辟的后果吗?尽管史上这种情况是少之又少,我是孤陋寡闻的,我所知道历史上仅此一例,可当时为什么不狠狠心,一杯毒酒以绝后患呢?当时反对,嫉妒他的是大有人在,英宗旧党为保持原有的利益,加上新君根基未稳,这些都是潜在的隐患,于谦不知道吗?不懂!

于谦,光明磊落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地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敬佩的,如果他还能为国家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那就是一个伟大的人,于谦,于少保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一个人去肯定或颂扬,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那首《石灰吟》一样,坦坦荡荡,洁白无瑕,人格魅力,堪与日月同辉。

如今,去岳庙祭拜的人那是多多,要是遇到节假日,人山人海的拥挤得不行不行滴,相比较而言,去看望于大人的那真是少之又少,说门可罗雀也许有点过,但人迹寥寥当属实情,有网友说曾在此遇到过几名外国学生,专程来祭拜,他们是在大学读书时,读到这段历史后,对这位英雄十分的仰慕,特前来瞻仰。这在我心中泛起了许多的忧伤,当今之世,如小沈阳、王宝强,大家趋之若鹜,打个喷嚏都会引来一大片地点赞,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心忧之。

有个成语由于谦而来,这就是被当今所颂扬的“两袖清风”,想当年,这“家无余资”的于少保遇害时,“阴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妇孺,无不泣洒”,因为他们知道,是于谦让他们免受瓦剌铁蹄的蹂躏,拯救了多少百姓的身家性命。

值得一提的是,于谦在文学领域也有不素的建树。众所周知,《石灰吟》是于谦的代表诗作,通过这首诗歌可以看出于谦所表达的归隐情怀,恰好预示了后来诗坛风气的转向。于谦诗作的风格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政治相得益彰,这影响了后人的诗歌创作。其次,他的成就还表现在他在思想方面的建树。“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就是于谦的思想主张。

《明史》曾赞扬于谦说:“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卒得复官赐恤。公论久而后定,信夫”。

0 阅读:11

青林知青

简介:三线子弟下乡知青待岗工人,打工归来一支秃笔聊伴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