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466):两位大人远道而来,弟兄们很是高兴

六十秒历史 2024-06-17 14:30:37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258)

史思明被剥夺兵权,有没有其他证据?有。

至德二年(757)年底,安庆绪吃了败仗,从洛阳逃到邺郡(河南安阳),派宰相阿史那承庆和亲王安守忠到范阳去征兵。

知道史思明不老实,两人带了五千骑兵,准备不听招呼就来硬的,结果史思明亲自出城迎接,低声下气说好话:

“两位大人远道而来,弟兄们都很高兴。但我手下都是边防军,胆子小得很,贵军气势凶猛,他们不敢过来,请下令解除战斗状态,我们好安心迎接。”(‘相公及王远至,将士不胜其喜,然边兵怯懦,惧相公之众,不敢进,愿弛弓矢以安之。’)

边兵指留守部队,因为安禄山造反,把精锐都带走了,但契丹和奚这两个对头还在,难保不会趁机搞事情,必须留点力量守边防,人数不会太多,装备和战斗力也不会太强,所以史思明这么讲,阿史那承庆他们听了会信。

他俩放松警惕进了城,史思明好酒好肉招待,三搞两搞,给他们解除武装,抓了起来。

这里面,史思明阴险狡诈自不用说,但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又不是傻子,他们会上当,说明一点:史思明兵力确实不强。不强到什么程度?五千骑兵就吃不消。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史思明从太原走的时候,确实没带什么部队,安庆绪的命令,就是在解除他的兵权。

太原城下,李光弼挡住叛军。拔不掉他这颗‘钉子’,消灭朔方部队、彻底打垮唐朝的希望,就此破灭。同时,安禄山之死,加剧了叛军集团的分裂和衰弱。

这边叛军走下坡路,对应的,官军在恢复力量,准备反击。

突出的标志,是朝廷南下。

李亨在灵武即位后,只呆了两个多月,就南下彭原(甘肃宁县)。

刚丢掉长安时,他和李隆基父子俩,一个向北一个向西,逃得越远越好,现在南下逼近长安,说明攻守之势开始逆转。

这么快逆转,主要因为三点:

一是得民心。

唐朝搞了一百多年,尤其李隆基搞这四十多年,国家强盛,天下太平。安禄山一造反,不但平静的生活被打乱,老百姓生灵涂炭,大家认为你这是在生事、造孽,同时急切地盼望恢复秩序。

叛军攻占长安后,发生两个事件:

一个是突厥叛逃。

突厥同罗骑兵是安禄山的精锐,这帮人进了长安,感觉中原大乱、有机会,酋长阿史那从礼带了五千骑兵,北上逃回朔方老家。

这帮人走的时候,动静闹得很大,一些原来投降叛军的政府官员,也跟着跑出长安,向北投奔朝廷。

另一个事是抵抗运动的兴起。

叛军打下长安后,维稳工作一直搞得不怎么样。长安城里,流传太子反攻的消息,动不动发生群体性事件:

“或时相惊曰‘太子大军至矣!’则皆走,市里为空。贼望见北方尘起,则惊欲走。”

看来那个时候就有沙尘暴,把叛军吓得够呛,真以为太子打回来了。

城里不太平,城外更乱。叛军本来占领了长安周边大块地方,后边义军四起,打也打不完,只好放弃。

“西门之外率为敌垒,贼兵力所及者,南不出武关(陕西商南县),北不过云阳(陕西泾阳县),西不过武功(陕西武功县)。”

出了门就是反抗军,活动范围也大大缩小。小到什么程度?从江淮运过来的物资,眼睁睁看着从三百里外的扶风(后改名凤翔)运往灵武,愣是没办法。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逆转第二个原因:家业大。

大国有大国的好处,皮糙肉厚,经得起折腾。唐朝地盘大,南北一万五千里、东西近万里,在李隆基治理下,人口增长、经济雄厚。北方打起来了,南方可以供应钱粮,东北集团造反,还有西北集团可用。

比如朔方军区保持完整,按郭子仪的说法,朔方战前有‘战士十万,战马三万’。又比如安西军区,李亨下令调兵,副司令李嗣业带了数千精兵,有说五千的有说七千的,赶赴灵武,后来马璘又带三千兵到凤翔,加起来也万把人了。

除了自己这些兵,唐朝还有个老传统:用藩属国的兵。以前情况好的时候,只要下命令,叫征调;现在形势不好,只好商量,叫借用。

“上虽用朔方之众,欲借兵于外夷以张军势,以敦煌王使于回纥以请兵。又发拔汗那兵,且使转谕城郭诸国,许以厚赏,使从安西兵入援。”

突厥灭亡后,北方草原的老大就是回纥,一直跟唐朝关系不错,是主要的借兵对象,另外还有些西域小国。

逆转第三个原因:有人才。

本篇修订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0 阅读:33

六十秒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