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说“蓄而后发”的,那是最大的误导。不是说不能蓄而后发,而是先练不蓄而发,练不出不蓄而发的功夫,那就根本不是太极拳。蓄而后发不用练,人人都会,只是练过的能强点,那是功夫不是技术。不蓄而发才是技术。
怎么算蓄而后发?
比如旋风腿,先蓄一下力再起腿。比如二起脚,有的要跑一步再跳。比如插脚,要先蹲一下再起脚……这是腿上的练法。
手上的练法,比如拦擦衣,第一动侧掤、挒,第二动不是从掤完了就打开,而是先把手转到胸前再往右打开。比如掩手肱捶,有的人先收一下再打出去。
不蓄而发就是一式的结束就是另一式的开始,不能顿一下,不能复位,不能为了起来先蹲下去,不能助跑,都是从原来的动作马上能转关,马上能做另一个动作,不能先回到方便发力的地方再发力。讲得直白点,就是原地启动,孟师伯说的“原地转”就是这个意思。他讲的是“原地转,不挪窝”。原地转就是能原地发力,不挪窝就是不蓄势,不先动一动,不先换换地方。原地转就是不挪窝,不挪窝就是原地转。“不挪窝”是济南方言,就是不换地方的意思。
为什么要练不蓄而发?一是要练整劲。二是要练原地能发力。三是发力前不出现预兆。特别是在推手的时候,胳膊先动一下就会出现空隙,技术好的可以乘虚而入,而且容易被对方提前发觉意图。有的人只会往外推人,说明不会发力。
练不蓄而发才能让整个身体及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转,能立体的、整体的螺旋运动。
练拳先复位或者先蓄势再做下一个动作,这是常人的习惯,必须改正。腿要蹬出去、踢出去,总是要先收回来,这也是常人的习惯,也是外家拳的习惯。有的人甚至公然说,要把拳打出去,首先得把拳头收回来。这种东西,不是不行,是不足,还要练不蓄而发的功夫才完美。不蓄而发相当于拳击的刺拳,直接点上去,快而突然。蓄而后发相当于后手拳,本来是踡着的,发出去力距远,加速度大,力量更大。但我们的不蓄而发要练力矩在身体内部旋转,这样力矩同样延长,力量也大,要练出发力距离短,但发力路程长,加速度发力、整体发力的功夫,这一点拳击需要扭脚跟,需要拳头旋转,这与太极拳的原理有点相似,但太极拳是在内部旋转,外部不容易发现,而且更加合理。
这一切都是太极拳所说的“要一不要二”,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合二为一,接、化、发那是根本不懂太极拳,本是一个动作却分成三个,繁琐而漫长,什么都耽误了,只能挨打。
尽量排除惯性,就是练拳时要用本身的力,不要借用惯性力。借用惯性力在实战中是可以的,但在练习时要尽量排除掉。
如何排除惯性力?
练拳的时候不要加速度,不要忽快忽慢,要匀速,也不要蓄势,而且动作要慢,要轻。
举个例子,快速把腿抬起来容易做到,但慢慢把腿抬起来却很难,这是因为用的全是自身的力量,没有用加速度,没有用惯性力。
再如:胳膊落下来的时候,如果借用惯性和胳膊自身的重量,它就很容易下来,但我们要排除胳膊的重力和惯性力,不要让它自由落体,而是肩、肘、腕该转要转,手指要仰起来仰起来。这才是练内力。内力也是自身的、有技术的、有意识的力。练的时候是这样的,否则在练的时候就借用重力、惯性,练不到自身。用的时候当然什么都要用上,那时就不在乎这些了。
排除惯性和自身重力,就是难为自己,就是加重自己的负担,为的是锻炼。有的人为了提高腿力,绑沙袋锻炼,我们练拳时排除自身重力和惯性也是一样的道理。
为什么太极拳强调慢练?就是先要排除重力和惯性,避免加速度省力。
当然,太极拳也要快练。只要练出了慢练所能练出的功夫,还得快一点练,练快速打拳的功夫。这与先练出不蓄而发的技巧,然后也不排斥蓄而后发道理一样。开始就一直蓄而后发,永远练不出不蓄而发。不蓄而发是内力,蓄而后发是外力。我们不排斥外力,外力内力都是力,但得先练内力。一直快速踢腿,永远练不出慢慢能抬起腿的功夫。练出慢慢抬腿的功夫,再练快速踢腿,功夫就更高了。
因此练是练,用是用,二者是不同的。有一些洪式门人总是说“怎么用就怎么练”,“怎么练就怎么用”,那是扯淡。部队有时候也说练与用接轨,讲的意思是不练花架子,要贴近实战,并非怎么练就怎么用,或者怎么实战就怎么练——跟谁练?为了练武去发动战争?为了练拳去找人打架?那都不现实。拳击要实战,他们也跳绳,也打梨球,并非全然练对抗。练能力、练要素是练技术的重要补充,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就连这个简单的道理很多人也搞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