蓁熙品论语|(二二二)孔子月旦评:正而不谲

翻蓁熙 2024-07-23 19:02:35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孔子说:“晋文公行事谲诡而不正义,齐桓公行事正义而不谲诡。”

-- 原典出自《论语 · 宪问篇第十四》

齐桓公、晋文公,同为春秋霸主,常被并列合称为“齐桓晋文”,也是春秋五霸中没有争议的首霸和二霸,二公之外,其余三位人选,都有争议。

所谓“霸”者,把也,把持天下之政。

在时人看来,齐桓晋文,同为霸主,尊王攘夷,功业相当。

孔子独持异论,指出两者不同的地方,二公同是春秋霸主,但行为方式却有正、谲之分。

孔子褒贬人物,向来是结合史料做出评价,“如有所誉,必有所试。”所以,齐桓晋文的“正”与“谲”,各指的是什么事件呢?

正,指能持守正道。什么是正道?仁义之道。谲,指行权用计,有违正道。正、谲之分主要在于是否尊天子、守礼义。

霸主事业,无非会盟与征伐。《左传》备述二公的会盟与征伐,各取一二,略做比较。

图片选自【蓁熙诗画】

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互不使用武力,提出尊王攘夷,以王道仁义号召诸侯,此为“正而不谲”。在葵丘会盟时,发生一个小插曲,周天子派使臣送给齐桓公一块胙肉,胙肉是天子祭祀祖先后,分给重要的诸侯以示恩典,按礼诸侯在接受胙肉的时候,需要跪拜以示尊敬。周天子特别吩咐,齐桓公有功于社稷,且年纪老迈,可以不用跪拜,齐桓公却说这不符合礼义,坚持下拜受胙,以此行为遍示诸侯自己的尊王之意。

晋文公,当然也召集诸侯,《左传》记载践土之盟,晋文公除了召集诸侯,还召请周天子来参加会议,挟天子以令诸侯。晋文公以臣召君,相比齐桓公下拜受胙,差之甚远,可以算是“谲而不正”。

说到征伐,齐桓公征伐楚国,理由是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问昭王为何南巡不返,仗义执言,可算“正而不谲”。晋文公也伐征楚国,城濮之战用计大败楚军,却不再是维护周天子的利益,而只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取威定霸。

二公同为春秋霸主,霸迹却不相同。齐桓公以仁义之道服诸侯,是谓“正而不谲”;晋文公以威力权谋服诸侯,是谓“谲而不正”。

参考阅读:

【】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0 阅读:0

翻蓁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