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战场到1948年的时候,国军就剩下一个问题,怎么撤?
以为这时候国军在东北的情况已经完全被逆转了,丧失了主动进攻能力,而且兵力优势也没了,部队还分散驻守在各个据点。
所以,这时候如果要挽救东北的局面,需要的不是张学良,而是更多的精锐部队,能拉出去野战的那种。
常公能拿出来吗?
答案是不能。因为关内国军的日子也很难过,各个战场都是缺兵少将的情况,抽调不出部队去增援东北。
所以常公在年初的时候就私下和廖耀湘谈话说,要放弃东北,但这话没跟其他人说。
从常公在东北的布局看,就很清楚他这时候的想法。
他先派卫立煌去接替陈诚,俩人在反攻滇西的时候也是前后脚,都指挥过远征军。
而在解放战争初期被调去东北参战的部队,主力基本是都是远征军系统的部队。
这也就是为什么前面是杜聿明,后面是陈诚,陈诚走了之后只能是卫立煌的原因,因为只有他们三个人真正完全指挥过在东北的这些部队。
除了滇军的两个军之外,其他的部队卫立煌都熟悉,53、54、71等等这些部队他都指挥过,这是他去东北的基本的本钱。
但卫立煌去了之后,就不同意常公的想法了,不愿意放弃东北,因为不想背锅。
常公就改用其他办法,来架空卫立煌。
先是把东北的部队改编成几个大兵团,长春的归郑洞国指挥,沈阳的部队里能机动作战的基本都编进廖耀湘的九兵团,留给卫立煌的部队就没几个了。
再就是派范汉杰去锦州,当东北剿总副总司令,但在锦州另外单独设立一个前进指挥所,范汉杰负责,这就等于锦州和葫芦岛、山海关这一线的部队也不归卫立煌指挥了。
而范汉杰直接指挥的这些部队,恰好就处在东北和关内联系的关键位置上,这是常公认为他在东北最后的底线。
如果解放军先打长春,沈阳的部队也损失了,那么范汉杰的部队可以在锦州到山海关一线阻击解放军进关。
如果他能说动卫立煌和廖耀湘去增援郑洞国,并且能一起撤回来,那么是最好的结果,范汉杰也可以保证通道的安全。
后来锦州被包围之后,增援的62军和54军,实际上本来就是归范汉杰指挥的,加上城内的滇军93军为主体的守城部队,总共也有四个军。
所以说,范汉杰是常公在东北最后的布局里最关键的人,也是他这时候认为最值得信任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他要把本来已经准备去美国的范汉杰非要带去东北的原因,只有范汉杰在东北在认真的执行常公的命令。
包括范汉杰去了之后在炮弹和后勤问题上跟卫立煌闹矛盾,都是常公想要看到的结果。
至于张学良,这时候就算是去东北,也没有多大意义了。
到抗战结束的时候,原先的东北军还剩下的比较纯正的,就剩下53军一个军了,但军长周福成一直认为常公对他不错,早已归心常公了。
49军也早被中央军化了,军长郑庭笈也是远征军系统出来的,缓急之际张学良是指望不上的。
国军这时候在东北虽然还有五六十万军队,但如果把卫立煌换成张学良,也没什么用,因为他指挥不了廖耀湘,也指挥不了郑洞国,更不可能指挥范汉杰。
唯一有可能听他指挥的只有53军,但以周福成的表现看,如果张学良的想法和常公不一致,他听常公命令的可能性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