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人生旅程的最后一年,也可能是最为悲剧和遗憾的一年。悲剧和遗憾不是因为他油尽灯枯了,而是因为他精心布局策划多年,眼看即将取得胜利果实的前一刻,最关键一环出了问题。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薨逝在了朱元璋的前面!
晋王朱棡的薨逝对朱元璋带来的冲击,可能仅次于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因为晋王朱棡的离去,给朱元璋带来的不仅仅是丧子之痛,更意味着他苦心经营五年的权力布局出现了致命漏洞,也为建文朝的崩塌埋下了伏笔。
对于晋王朱棡,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他既没有像太子朱标那样受朱元璋万般宠爱于一身,也没有燕王朱棣那样能征善战、军功累累,最后成就帝王之名。甚至知名度都没有宁王朱权高,因为他从来都不是主角。然而,在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确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起,晋王朱棡已经成为朱元璋心目中最重要的“一号男配角”。
晋王朱棡是朱元璋第三子,实乃一位备受朱元璋重视与喜爱的藩王。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他文武双全,师从大儒宋濂,书法师从杜还,眉清目秀,相貌堂堂,颇具智慧且威仪不凡:“王,上第三子,孝慈皇后所生。年十三岁受封,又七年而之国。王聪明英锐,受学于翰林学士宋濂,学书于录事杜还。眉目修耸,美须髯,顾盼有威容,多智数。”朱棡十三岁受封,七年后就藩太原。然而,在就藩途中,年轻气盛的晋王因琐事抽打了厨子,此事传到朱元璋耳中,令其又怒又忧。朱元璋快马加鞭送去谕旨,分享自己的心得,劝诫朱棡不可得罪小人:“晋恭王棡,太祖第三子也。学文于宋濂,学书于杜环,洪武三年封。十一年就籓太原,中道笞膳夫。帝驰谕曰:‘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棡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智数。”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晋王朱棡的培养也是尽心尽责,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抵御北元蒙古势力的“九大塞王”中,晋王朱棡与就藩西安的秦王朱樉、北平的燕王朱棣等一同肩负重任。但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之间矛盾重重,燕王朱棣在与晋王的较量中常处于下风。
朱棡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五月二十二日的一道圣旨中,记载了朱棡手下的千户抢占朱棣位于大明川果园之事。朱棣受了委屈,却不敢报复,而是选择向朱元璋哭诉。
有一次,晋王朱棡与燕王朱棣共同受命抵御北元的侵扰。在作战计划的商讨中,两人意见不合,晋王朱棡性格刚猛,当场对朱棣大声呵斥,丝毫不给这位弟弟留面子。朱棣心中虽有不满,但也只能隐忍不发。
在战后论功行赏时,晋王朱棡凭借其出色的表现和麾下军队的勇猛作战,获得了丰厚的赏赐。而朱棣这边,由于一些细节上的失误,所获赏赐远不及晋王。晋王朱棡因此更加得意,在朱棣面前耀武扬威,令朱棣心中的怨恨又增添了几分。
还有一回,晋王朱棡举办宴会,邀请诸位藩王兄弟相聚。朱棣因有事耽搁,迟到了片刻。晋王朱棡便借题发挥,指责朱棣不把兄弟情谊放在眼里,让朱棣在众人面前下不来台。朱棣只能连连赔罪,心中却对晋王的跋扈充满了愤怒。
通过以上几次的交锋记录表明,当时晋藩的实力强于燕藩,燕王朱棣在晋王面前真的只是个弟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不幸离世,朱元璋决定隔代传位给皇长孙朱允炆。
朱重八
在朱元璋的构想中,皇太孙朱允炆居于中央,以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辉祖及长兴侯耿炳文等为辅,加上一众文官集团,形成新的中央政权。而在外部,众藩王各司其职,镇守各方。北方蒙古一线,以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为核心,辅以代王朱桂、辽王朱植、宁王朱权、谷王朱橞等。西北、西南、湖广等地也分别有藩王镇守。藩王们手握兵权,对外抵御北元蒙古,对内相互制衡。
朱标作为太子时,朱元璋为其拔除了以韩国公李善长、延安侯唐胜宗等为代表的淮西勋贵集团,同时为其打造了以凉国公蓝玉为首的辅政班底。然而,当朱允炆被确立为皇太孙后,蓝玉的存在成为了巨大隐患。于是,朱元璋炮制“蓝玉案”,诛杀蓝玉等将领,将兵权分散至各大藩王手中,其中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最受重视。
太子朱标薨逝后的第二年,“蓝玉案”爆发,蓝玉及其党羽迅速被抓。令人惊讶的是,手握重兵的蓝玉等人竟毫无反抗之力。这背后的关键人物正是晋王朱棡。在“蓝玉案”前,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等悍将被调至山西,此地正是晋王的地盘。朱元璋的这一安排,显然是为“蓝玉案”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有冯胜、傅友德等支持晋王,“蓝玉党”难以反抗。晋王借此机会诛杀了会宁侯张温、安庆侯仇正、徽先伯桑敬等人,彻底瓦解了蓝玉一党。“蓝玉案”的爆发不仅让人看到了晋王的实力,也展现出朱元璋对他的极度信任和器重。
在朱元璋的运筹帷幄之下,其构想的平衡体系已经初具雏形。在这套平衡体系之下,朱允炆的皇位是稳固的,藩王们相互制约之下,即便明知朱允炆要削藩,恐怕藩王们也毫无反抗之力。
然而这一切的设想都是建立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可意外就发生了。这个意外就是晋王朱棡薨逝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让一度看到胜利希望的朱元璋在最后时刻信念崩塌。因为晋王朱棡一薨逝,制衡燕王朱棣最大的力量消失了,朱棣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藩王之首,并且是“一家独大”。
朱棣
晋王朱棡薨逝后,朱元璋自知无力回天。但他还是竭尽全力进行了最后的补救措施。一方面,他下令晋王朱济熺挑选将领军士在燕王封地周围布防,以备不时之需。另一方面,派遣心腹左军都督杨文以“参赞燕王军事”的身份前往北平,实则监视朱棣。同时,朱元璋还极力安抚燕王朱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他能恪守本分,成为大明王朝的柱石。
朱元璋知道,晋王的突然离世让他构想的平衡体系一瞬间崩塌,朱允炆的皇位、大明王朝未来的局势将变得晦暗莫测。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传召燕王朱棣,或许是预见到了“靖难之役”的爆发,想要为朱允炆除去最后的威胁。只可惜,朱棣最终未能顺利到达南京皇宫,朱元璋带着遗憾和忧虑离开了人世。
命运的齿轮无情转动,朱棣最终还是走上了反叛之路,完成了“以藩篡逆”的壮举,成功登上了皇位,成为了永载史册的人物。只能说朱棣完全没有“辜负”朱元璋,印证了朱元璋内心最深处的担忧是正确的,同时也间接反映出晋王朱棡的重要性不可替代。
回顾这段历史,晋王朱棡的存在对于朱元璋的权力布局和朱允炆皇位的稳固至关重要。他的离世,成为了明朝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后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和历史的变幻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