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作者简介
沈佺期,原为宫廷诗人,诗歌内容贫乏。后遭贬,对当官是不幸,对写诗却是大幸,他接触了生活之后诗歌内容较前充实。他讲求声律,对律诗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字词注释
杂诗:《评注文选》有解释:“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意思是在体例与内容上不受过多格律约束。
黄龙:在今辽宁省开源县西,是唐代一个军事要塞。
戍:驻防边境。
频年:常年。
不解兵:不撤兵,指战争不断。
可怜:可爱。
汉家营:即唐家营,唐人写诗多避免直指,用汉代唐。
良人:丈夫。
将:率领。
旗鼓:指战争。
龙城:指敌军驻地。
诗词译文
听说黄龙驻军枕戈待旦,战火连年从未间断。一轮可爱的明月照在闺房前,同时也照耀着边关的军营。少妇天天惦记着丈夫,丈夫同样把妻子想念。有谁能够统帅三军,踏平敌巢永解边患。

特色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少妇思念出征的丈夫,全诗都从少妇思夫着笔。首联开头用“闻到”领起,写少妇心思不宁,总在探询战事消息,但得到的信息总是“频年不解兵”,这就为下文的展开留下伏笔。二联是流水对,一是“闺里月”,一是“汉家营”,用一条相思的线联在一起,说少妇身在“闺里”心在“汉营”。三联“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此句的“昨”与上句的“今”是对举而言,实际意义是天天、年年。两句说的是同一意思,“少妇意”亦即“良人情”,这种写法叫同文互对,简称互文,即利用语意的回环反复,造成情义缠绵的意境。尾联用少妇的祈愿作结:“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希望能有杰出将领平定边患,夫妻得到团圆。
读了这首诗,想起一首现今的流行歌曲:“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静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就差“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了。这首歌与《杂诗》思路相同,但思想境界不同,诗只是思念,而歌在思念之外又加鼓励,这就是时代印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