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法华寺(一):灵殿瑞坊古韵佛香圣境

牛爷大走四方 2025-01-11 16:19:07

法华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和阳街北侧,寺院坐北朝南,前后共四进院的庭院式佛教建筑。法华塔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大同市现存唯一的一座覆钵式琉璃喇嘛塔,因塔内存有一部《法华经》而得名。整个寺院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对称,塑像灵动丰润,形象生动。壁画色彩丰富,人物众多。多民族融合与异域色彩结合的特点浓厚。1966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6月入列山西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法华寺的山门是一座以红、黄、绿三色琉璃为主的三间四柱七楼式琉璃牌坊,仿造北京北海小西天的琉璃牌坊建造。牌坊翼角翘起,斗拱层叠,尽显古朴典雅与华丽端庄。拱门门额由九块草白玉构成,正面雕有卷草图额,底座刻莲花纹饰,琉璃上有云龙等图案组成的饰件,五光十色、绚丽夺目。作为寺庙山门,象征着佛法的庄严与神圣,引导信众进入佛国净土。

龙在佛教中常被视为守护佛法的力量象征,寓意着佛法无边、能降伏一切邪恶势力,同时龙也象征着吉祥、尊贵与权威 。

瑞兽象征守护与辟邪。如狮子等瑞兽,有守护、辟邪之意,可守护佛法及寺院的清净与庄严,也代表吉祥、安康,能为人们带来好运与福气。

因“蝠”与“福”谐音,所以蝙蝠图案通常寓意着福气、幸福、福运临

花鸟鱼虫等图案也蕴含着佛教追求的清净、吉祥等美好寓意。

莲花象征着纯净、高洁,出淤泥而不染,寓意着佛教修行者追求的清净境界;牡丹寓意富贵繁荣,象征着佛法兴盛、寺院繁荣;飞鸟象征着自由、灵动,寓意着人们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与自由,也可象征着佛法传播的广泛与深远。

琉璃牌坊下部红墙开三个门洞,空门位于中间,是三解脱门之一,象征着修行者通过对“空”的体悟和修行,摆脱世俗的烦恼和执着,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在。无相门在左边,意即世间万物皆为相,而凡所有相皆为虚妄,提醒人们不要被物质和欲望所束缚,应停止精神内耗,以实现内心的解脱。无作门又称无愿门,在右边,并非指没有愿望,而是指本愿,即告诉人们不要为了虚无缥缈的利益而不断造作和追求,应回归本真,遵循自然和内心的本愿去生活。

从琉璃牌坊右侧的入口进入,首先来到的是整个寺院的前院。院内正中为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九条屋脊错落有致,造型庄重而典雅。

殿前左右设置两座圆形外观的钟鼓楼。钟鼓楼为二层圆阁结构,采用圆攒尖顶,一层设有回廊,二层没有墙壁,为亭子样式;一层上有腰檐,外有一圈檐廊;二层是敞轩,外有一圈平坐,钟鼓位于二层敞轩内 。

圆形钟鼓楼结合蒙古包的特点建造而成,远看就像两座俏丽的蒙古包,其蓝本为大同天镇县慈云寺内的元代圆形钟鼓楼,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交融,既反映了中原汉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融合,也展现了多民族融合与异域风情色彩。

东西两侧为禅房。

天王殿门两侧悬挂集苏轼字的“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的对联;门楣上悬挂四围之框为果绿色,略饰卷草纹,匾心为靛青底, “法华寺”金字匾额,左下角落款作“颜真卿书”。这块匾额是采用集字法制作,集的是颜真卿的字。

殿内居中塑有弥勒佛,其形象通常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形象,给人以慈悲、宽容、乐观的感觉。

殿内两侧是风调雨顺四大天王,他们身形高大魁梧,每一尊都有着独特的神态与表情。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面色温和却又不失威严,守护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手握宝剑,剑指苍穹,那凌厉的眼神好似能斩断世间一切邪恶,守护南赡部洲。

西方广目天王,手缠一条龙,目光如炬,时刻洞察着世间万象,守护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手持宝伞,守护北俱芦洲,庇护着芸芸众生。壁画以祥云、荷花、牡丹、青石等题材很好的烘托出了四大天王的神照场景。这些塑像工艺精湛,无论是天王们的盔甲纹理,还是面部表情的细腻刻画,都展现出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

弥勒佛背后倒坐韦陀护法神,韦陀像身着甲胄,双手合十,将金刚杵横放于双臂之上,表明该寺庙为十方丛林,可接待云游僧人。

天门殿后的殿门紧闭

天门殿后有一汉白玉栏杆围绕的月台,正对第二进院落的主殿三大士殿。

天王殿东西两侧分别开有掖门, 掖门两侧连接着寺院的红墙,墙高约3至4米,墙体厚实坚固,顶部覆以青瓦。墙面上做有简单的装饰线条和砖雕图案,掖门上方为双檐歇山顶,与天王殿、三大士殿的屋顶形式相呼应,体现了整体建筑风格的一致性。

三大士殿座落在五尺高的青砖台基上,殿前有月台,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屋顶是斗拱抬梁结构,灰瓦单檐歇山顶。

脊刹是三层楼台,两侧狮象驮宝瓶。

三大士殿,明间殿门上方悬挂蓝底黄字集唐寅字而成的“常乐我净”匾额,这是《涅盘经》中的佛语,这四个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信徒们的心灵之路。。殿前两侧廊柱上悬挂楹联:“出家即回家人人都有佛性;有我即无我世世皆是因缘”。这些文字不仅传达了佛教的深邃哲理,也让人在静谧的氛围中沉思人生的真谛。

三大士殿内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菩萨,塑像灵活生动、面容祥和。

居中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像面容慈祥,双眼微闭,仿佛在聆听着世间众生的苦难与祈愿,那垂落的千手千眼,象征着她无边的法力与无尽的慈悲,能救渡世间一切受苦之人。

左侧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坐骑青狮,手持智慧之剑,他那深邃的目光仿佛能看穿世间的愚昧与迷惑,为人们开启智慧之门。

右侧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骑乘六牙白象,端庄而宁静,他所代表的行愿精神,激励着人们在修行与生活中积极践行善念与美德。

大同法华寺三大士殿的东西壁及后壁绘有精美的壁画。其中,东西壁绘有八大菩萨与十方佛,八大菩萨通常指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他们各具象征意义与独特功德,在佛教中地位重要,而十方佛则是指东方等十个方位的佛。这些菩萨与佛的画像,展现了佛教的神圣与庄严,人物形象生动,色彩丰富.

后壁所绘的法华法会场景,源自佛教经典《法华经》中的记载。画面中,众多佛、菩萨、弟子及信众聚集一堂,共同聆听佛陀宣讲《法华经》。佛陀位于画面中心位置,结跏趺坐,神情慈悲庄严,正在为大众说法。菩萨们则神态安详,恭敬地聆听佛法,有的手持法器,有的合掌致敬。弟子们或坐或立,认真思索着佛陀的教诲,表情各异,生动地展现出他们对佛法的领悟程度不同。

信众们则或跪或拜,虔诚地祈求佛法的庇佑和指引,其姿态和表情充分体现出对佛教的信仰与敬畏之情。整个法华法会场景气势恢宏,人物众多但层次分明,布局合理,通过细腻的绘画手法,将这一盛大的法会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于后壁之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宗教文化内涵.

东配殿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覆盖琉璃瓦、装饰有脊兽的迦蓝殿。九条屋脊错落有致,斗拱设计精巧,木柱和梁枋相互连接,柱身有收分,梁枋有彩画装饰,墙体厚实,门窗形式传统。

伽蓝殿内居中供奉着三位护教伽蓝,他们上唇都留有胡须,呈“胡僧”形象,神情庄重,守护着寺院的一方净土。

居中者为波斯匿王,左手为波斯匿王的儿子祇陀太子,右手为给孤长者;祇陀太子和给孤长者两侧各有一尊胁侍立像。波斯匿王神像位于殿内正中,展现出王者的威严与庄重。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憍萨罗国国王,与佛陀同龄,视佛陀如师,是印度护持佛教的两大国王之一。

祇多太子的神像位于左方,他曾与给孤独长者共同请佛来住,其形象体现出对佛法的敬重与支持。

给孤独长者的神像在右方,他能将财物布施贫困,因请佛到舍卫国说法教化,以黄金布满祇多太子的花园而购得此地建寺 ,其神像呈现出慈悲与虔诚的神态。

殿内右侧(南山墙)和左侧(北山墙)以及背后(东山墙)均有壁画,壁画内容主要展现了佛教相关的故事、场景、人物等,色彩丰富,人物众多,体现了多民族融合与异域色彩结合的特点。

壁画中展现了伽蓝菩萨在寺院守护佛法、抵御外侮等场景,如面对企图破坏寺院或干扰修行的恶鬼、邪灵等,伽蓝菩萨显灵施展神威予以驱逐,使寺院得以保持清净安宁,让僧众能够安心修行、弘扬佛法。

西配殿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覆盖琉璃瓦、装饰有脊兽的祖师殿。

斗拱设计精巧,木柱和梁枋相互连接,柱身有收分,梁枋有彩画装饰,墙体厚实,门窗形式传统。

祖师殿则是为了纪念佛教的历代祖师而建,殿内的祖师塑像庄严肃穆,他们为佛教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值得后人敬仰与缅怀

殿内居中供奉的主尊为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左手为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右手为三祖僧璨大师。

殿内左侧的禅宗祖师塑像,从右起依次为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四祖道信大师、六祖慧能大师;

殿内右侧的禅宗祖师塑像,左侧塑像右起依次为三祖僧璨大师、五祖弘忍大师 。

殿内右侧(北山墙)和左侧(南山墙)以及背后(西山墙)均有壁画,壁画内容主要展现了禅宗的传承历史,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的传承和修行过程等相关场景及故事。

三大士殿左右两侧设有圆形掖门通往第三进院。掖门作为连接不同院落和空间的通道,具有划分空间和引导游览路线的功能,游客通过掖门进入不同的院落,可以感受到法华寺建筑布局的层次感和节奏感,也象征着从一个佛教修行的阶段或境界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寓意着佛教修行中的不断进步和升华 。

圆形掖门上,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垂花的图案和雕刻细节都体现了当时的建筑艺术水准和审美观念,为掖门增添了一份精致和华丽.

穿过圆形掖门,进入第三进院落,院内东西配殿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与主殿毗卢殿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第三进院落的主体建筑格局。

南侧三大士殿的后门为一圆形门洞,门洞上方有砖雕的垂花作为装饰,造型独特,垂花的图案和雕刻细节体现了当时的建筑艺术水准和审美观念,为后门增添了一份精致和华丽。

(未完待续·宝殿宏威佛光盛绽华堂)

2024-04-13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0 阅读:3
牛爷大走四方

牛爷大走四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