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天津之称的运河古镇,河南滑县道口镇

嘉澍看旅游 2025-03-11 17:32:45

安阳市下辖的滑县,位于河南省北部,是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中国唯一的粮食生产先进县,有“豫北粮仓”之称。在滑县西北方向的卫河东岸(大运河永济渠),有一处保存较好的运河古镇,镇内有与运河航运相关的祭祀文化建筑、水利工程遗产以及传统建筑,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历史文化名镇道口古镇。

道口古镇因运河而生,据记载,道口原本是古时黄河流经滑县时鲧堤上的渡口,黄河改道后渡口自然就荒废了。到了隋朝时隋炀帝开挖大运河,道口又成为大运河永济渠上的一个重要码头。进入明代道口已经成为漕运生态的重镇,据记载当时的道口“凡漕粮入津、芦盐入汴,率由此道”,卫河道口古镇码头上下数里,船桅如林,航运繁忙。清末民国时期,道口更是成为航运和陆路交通枢纽,此时的道口古镇商贾云集,贸易繁盛,被称作“小天津”。到了上世纪的60年代末,随着运输业转向公路与铁路,昔日的大运河航运逐渐衰落,道口古镇的也就不再繁华。

道口古镇北临卫河,地势为东西低中间高,城镇面积84平方公里,建有码头10余座,是一座依托运河漕运而商业繁荣的古城镇。古镇在清末还修筑有城垣,城墙周长3公里许,共设有城门7座,另有水门2座,城门上分别镌刻有“紫气东来”、“道通秦晋”、“泰岱屏障”等匾额。镇内街巷纵横,由12 条街,72 条胡同构成,以沿运河东西向展开的长约3000 多米的顺河街、一面街,与南北走向的长约 800 多米的大集街、水胡同街共同构成了古镇的基本骨架。古镇因运河而生,所以在整体布局上不管是城墙、街道还是那些古民居建筑都沿河而延展开来。

古镇上的街道两旁分布着大量传统民居和建筑,现存的临街古商铺和古民居共1000多间。古街沿河而建、因河而兴,现存的一面街、顺河街、大集街等历史街区。透过古屋比邻、商铺连绵、巷弄穿错的街区尚可领略古镇昔日的繁华。在主要街道上,比如顺河街街道两侧多为各种商业店铺,如义兴张老铺、德锦诚绸缎布匹店等老字号,至今仍较好地保留了原始风貌。顺河街以南的一面街,名副其实,街道一侧建有建筑,而另一侧则是卫河,且修建有许多码头,其功能性比较明显。

古镇内的民居建筑大多为前店后宅的二层砖木建筑,这些建筑青瓦覆顶,厚实端正。临街的门面房一般为三五间,大小不等,于左侧开过道通向其后方的住宅。住宅大多为二进院,规模不大但布局严谨,住宅主房为带廊瓦房,配房为木质二层楼。这种独特的院落空间布局形态在豫北地区尚不多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作为运河古镇,商贾云集,商业的繁荣也带来了各种文化以及各种信仰。古镇各种庙宇繁多,除了像财神庙、三关庙、二郎祠、菩萨庙、南大王庙、大王祠、北大王庙、关帝庙等等本土庙宇之外,还有1905年由外籍牧师汤善在道口所建的三座教士楼以及1937年所建的一座清真寺。多样化的庙宇体现了不同社会群体的诉求,也是古镇文化的多元性。大王庙道口原本有三座,其中始建于明代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的北大王庙规模最为庞大,是由天津做盐业、绸缎业等八大商家捐资兴建。原建筑有房屋200余间,后遭日军及土匪等破坏,现仅存正殿一座和僧侣住的东楼3间。

依托当时的水、陆交通地位,道口古镇的商业十分繁荣,从现存的建筑就可以窥见一斑。同和裕银号旧址位于道口镇大集街西段路北,其建筑始建于1915年,原有房屋100余间,占地2余亩,分前后两院,现存前院东西厢房及南临街楼。银号是民国时期知名豫商王晏卿等人创办,业务涉及存放、款汇兑,兼营商业,是"同和裕"早期的金融联络、商业活动、信息联络的中心。

道口古镇除了规模庞大的古建筑以及丰富的运河文化之外,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道口烧鸡驰名中外,是河南省的著名特产;道口锡器,又名“点铜”,是道口传统的手工业名牌产品;大平调和大弦戏,为道口古镇传统戏曲。这些都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 阅读:0
嘉澍看旅游

嘉澍看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