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琼瑶的去世,炒得沸沸扬扬。琼瑶的小说,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琼瑶的传统文化底蕴是厚重的。首先说她笔名琼瑶的来历,就来源于大文豪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中的“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非常唯美。再说说她众多小说的名字,也大多取自传统文化。比如,《庭院深深》,出自大文豪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再如,《心有千千结》,出自宋代词人张先的《千秋岁》,“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又如,《在水一方》,出自《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庭院深深深几许
说起这个话题,琼瑶还有一部小说,名为《一帘幽梦》,而这个名字,则更加有意思。它不仅仅是出自某一位诗人或词人的代表作,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意象。不是一位诗人或词人写出,而是众多诗人和词人写过。
1.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秦观这个人,虽然是大文豪苏轼的学生及好友,“苏门四学士”之一。但他并不像苏东坡那么正统,而是类似于柳永式的浪子词人。他跟青楼有很大的渊源,比如,他的名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还有,他写给名妓李师师的《一丛花》,“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其婉约程度,与小晏不相上下。这首《八六子》,也是他关于青楼题材的代表作: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奈回首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这是柳永、小晏和秦观这类“浪子词人”词作的特点。反正就是离别以后,相思成灾。在秦观心中,离恨就像芳草,一片萋萋,无边无际,而且割了又生。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佳人,上天为何赐你如此美丽,妖娆聘婷?让我深深投入无力自拔?当年在夜月里,我们共同醉入一帘幽梦,温柔的春风吹拂着你我。
一句,“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让人想起大诗人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用了夸张的诗句,表达了对女主角的赞美之情。而秦观则创造了一个幻境,如同童话一般。那是一个午夜,月光如水,洒在洁白的幕帘上。我们手挽手,肩靠肩,看着如梦般的微风轻拂幕帘,帘子筛动月光,只想永远停留在那个时刻。而从数十里吹来的春风,让我们沐浴在一片柔情似水中。
而这句,“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中的“春风十里”,也暗示了这是发生在扬州的故事,因为在传统文化中,“春风十里”,就是扬州的代名词。
2. 晓雪一帘幽梦,半点檀心知否,黄公绍宋代词人黄公绍的这首《喜迁莺·荼蘼》,非常特别。表面上看,它是一首“咏物词”,用的是拟人的手法,通过一位美女来比拟荼蘼。不仅表现了荼蘼的外在美,更是通过“檀心”这一内在情感表露,展现了荼蘼的内在美。但实际上,这首却远不止“咏物”这么简单,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词:
乱红飞雨。怅春心一似,腾腾闷暑。
密绾柔情,暗传芳意,人在垂杨深宇。
晓雪一帘幽梦,半点檀心知否。
春不管,想粉香凝泪,翠颦含趣。
谁念芳径小,新绿笺笺,问讯今何许。
玉冷钗头,罗宽带眼,缥缈青鸾难遇。
望断碧云深处,倚遍画阑将暮。
空惆怅,更江头桃叶,溜横波渡。
晓雪一帘幽梦,半点檀心知否
“乱红飞雨。怅春心一似,腾腾闷暑。密绾柔情,暗传芳意,人在垂杨深宇”,这里写的是一位思妇,独处“庭院深深”,正处在伤春之中。
实际上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荼蘼在暮春开放,无法在初春和仲春开放的伤感。
“晓雪一帘幽梦”,“晓雪”,是说白色的荼蘼花开如雪;“一帘幽梦”,又是一个拟人手法,指荼蘼盛开在装有帘子的庭院里,像是在梦境一般。
“半点檀心知否”,“檀心”,原意是少女心思。一种拟人的手法,指的是荼蘼粉红色的花心。“半点檀心”,指的是荼蘼那小小的粉红色的花心。“知否”,你能看到吗?
“谁念芳径小,新绿笺笺,问讯今何许”,也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芳径小”,指的是荼蘼花瓣较小。“新绿笺笺”,表面上指绿色的信笺,实际上指荼蘼的团团绿叶。
整首词看下来,要么是拟人的手法,把荼蘼比拟成一位美少女;要么是比喻的手法,比如,把白色的荼蘼花比喻成“晓雪”;又如,把荼蘼的绿叶比喻成“新绿笺笺”。这已经让这首“咏物词”非常生动,非常具有感染力了。
但实际上,词人是在通过描写荼蘼,来刻画一位思妇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思妇的深深同情。荼蘼花开在暮春初夏,可以说是被春天所抛弃,就像思妇被游子抛弃了一样。“晓雪一帘幽梦,半点檀心知否”,不就是在写一位深闺中的思妇嘛,她像“晓雪”一样洁白美丽,刚刚做了“一帘幽梦”,那小小的少女心思,游子你知道吗?
半点檀心知否
这首词,乍一读,以为是在写一位思妇,这写得也太美了;再一读,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是拟人手法,是在写荼蘼,这台有意思了;再细细品味,又让人脑洞大开,原来是通过写荼蘼,深度刻画一位兰心蕙质的思妇。
真的是值得细细品味!
3. 一帘幽梦随飞絮。庭前数点梨花雨,陈霆相较于黄公绍“咏物词”《喜迁莺·荼蘼》的繁杂,这首明代词人陈霆的《菩萨蛮·闺情》就相对简单,就是写“思妇”,一首简单的“思妇词”。但是,它也有它的特点,就是全文没有出现女主,只有暗示:
一帘幽梦随飞絮。庭前数点梨花雨。
推枕又斜阳。博山余篆香。
红霞凝困脸。鸾匣菱花掩。
芳草近黄昏。无言深闭门。
一帘幽梦随飞絮。庭前数点梨花雨
“一帘幽梦随飞絮。庭前数点梨花雨”,“一帘幽梦”虽然美,但是随着女主的醒来,它就像“飞絮”一样远去了。而庭院前,正淅淅沥沥的落着梨花,像是一场梨花雨一样。
毫无疑问,“幽梦”和“梨花”,象征了思妇那美好的青春,而“飞絮”和“梨花雨”,则象征了思妇的青春将逝。
“推枕又斜阳。博山余篆香”,“斜阳”,也象征了思妇的青春将逝。而“推枕又斜阳”,说明了思妇每日生活的百无聊奈。“博山余篆”,典故来自《乐府诗集》中《杨叛儿》,“欢作沉香水,侬作博山炉”,比喻爱侣。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红霞凝困脸。鸾匣菱花掩”,前一句“红霞凝困脸”,又一次象征了思妇的青春将逝。而后一句,“鸾匣菱花掩”,表现了思妇无心妆扮的心情,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丈夫不在家,自然是无心打扮了。
红霞凝困脸。鸾匣菱花掩
“芳草近黄昏。无言深闭门”,前一句,“芳草近黄昏”,最后一次暗示征了思妇的青春将逝。而“无言深闭门”,则表达了思妇已经深深的关闭了她的心声。
总之,全首词都充满了暗示,而这句,“一帘幽梦随飞絮。庭前数点梨花雨”,最美,最婉约,最遗憾!
4. 昨日小亭幽梦觉,隔帘花影弄莺声,斯植对于“一帘幽梦”来说,通常是形容女孩的。但“幽梦”却不一定,它是指一种“朦胧”的梦境,往往与对过去的怀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某些深藏的情感的表达相关联。对于这样的“幽梦”,一般人都有可能产生。特别是在初夏的中午,人们在午睡时,容易产生“幽梦”,一般都是基于“伤春”的主体。这首南宋诗僧斯植的《首夏》,就带有一种淡淡的“伤春”之情:
新篁摇绿雨初晴,彩簟风生一枕清。
昨日小亭幽梦觉,隔帘花影弄莺声。
昨日小亭幽梦觉,隔帘花影弄莺声
“新篁摇绿雨初晴,彩簟风生一枕清”,新长出来的竹枝摇动,因为刚刚雨过初晴,竹叶绿得可爱;我躺在彩色的凉席上,微风生出,顿时感觉一枕清凉。
毫无疑问,夏天来了。
“昨日小亭幽梦觉,隔帘花影弄莺声”,昨天我在小小亭子里,午睡做了一个幽梦,醒来以后;只朦朦胧胧看到隔着帘子的花影摇动,间杂着黄莺的叫声。
一句,“昨日小亭幽梦觉,隔帘花影弄莺声”,一个“幽梦”,当然是朦朦胧胧的梦;一个“隔帘花影”,也是一种看不清的花影,代表了春天的远去。而“幽梦”,则又代表了一种深藏的情感,对春天归去的淡淡的伤感。
5. 一枕羲皇,北窗幽梦作,王又曾前面说了,“幽梦”,可以代表一种深藏的情感。而在初夏午睡是十分惬意的,当人们从午睡中醒来,会有一种朦胧的意境,一种神秘的满足感。这种感觉,当与“羲皇”这个典故关联时,就特指了这种感觉。比如,这首清代词人王又曾的《齐天乐·桐阴结夏图》:
绿云堆里疏蝉响,沉沉昼长无暑。
倦贴桃笙,慵抛竹扇,吟罢花枝才午。
好风暗度。
但清拂琴床,润添茶具。
一片浓阴,豆棚何用障庭宇。
桐华都已落尽,尚怜么凤在,栖向深处。
乳燕捎枝,青虫坠叶,浑助清凉意绪。
斜阳过雨。
更艳气飘荷,雪痕冲鹭。
一枕羲皇,北窗幽梦作。
一枕羲皇,北窗幽梦作
“绿云堆里疏蝉响,沉沉昼长无暑”,这是初夏的美好时节,绿荫成堆,新蝉初鸣,百日增长,四周安安静静,而且有点都不热。
“但清拂琴床,润添茶具。一片浓阴,豆棚何用障庭宇”,继续描写初夏的美景。
“更艳气飘荷,雪痕冲鹭”,初夏时节,新荷初长,荷香四溢。白鹭从水中飞向天空,将水波划出一道雪白色的痕迹。这又是初夏的特有景色,虽然没有了春天的百花盛开,但是比春天更加气候宜人。
“一枕羲皇,北窗幽梦作”,“羲皇”,源自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中的描述,“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一枕羲皇”意味着像羲皇时代的人那样,享受着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人们在初夏的一个午睡,恍恍惚惚就像进入了羲皇时代那个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而“北窗幽梦”,也是指一种朦朦胧胧的梦境,跟“一枕羲皇”是一致的。
相类似的诗词有宋代诗人孔平仲的《春色最佳呈梦锡·其三》:
红日迟迟昼未央,北窗高枕傲羲皇。
欲知春色最佳处,啼鸟一声幽梦长。
欲知春色最佳处,啼鸟一声幽梦长
6. 幽梦欲成惊忽断,楼头鹦鹉唤煎茶,费墨娟相对而言,这首晚清女诗人费墨娟的《即事》,则没有那么复杂的情感。仅仅是记录了一个普通的夏日,一个小女子对美好生活的满足,对“一枕幽梦”的怀念与不舍。情节简单,但小女子的心思细腻:
梧桐庭院绿阴斜,一榻轻风一枕花。
幽梦欲成惊忽断,楼头鹦鹉唤煎茶。
幽梦欲成惊忽断,楼头鹦鹉唤煎茶
“梧桐庭院绿阴斜,一榻轻风一枕花”,初夏的美好,尽在这句诗里。庭院深深,梧桐绿荫成堆;诗人躺在凉榻上,清风轻拂,而且是一枕花香,令人沉醉。
“幽梦欲成惊忽断,楼头鹦鹉唤煎茶”,我即将进入一个朦胧且难以描述的梦境,但突然又被打断;原来是楼阁上的鹦鹉,正在叫唤着,让我去煮茶品茗。
这首诗的意境,类似于易安居士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虽然雨打海棠,让易安居士十分遗憾,但她又很理性。一个“知否,知否”,稍稍带有一点埋怨,但也没有太多痛苦;一个“绿肥红瘦”,虽然红瘦了,但还有绿肥了不?时节就是这样,没有必要痛苦。
而在这首诗中,女诗人虽然非常向往“幽梦”,不喜欢“惊忽断”;但一个“楼头鹦鹉唤煎茶”,“煎茶”代表的是小资生活,小女人的情调。所以,虽然“幽梦”被打断,但能“煎茶”,也是十分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