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观察·睿诚研究院|
文|罗乾波
01
疫情造成的巨大困境
目前来看,疫情还在蔓延扩大,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就地产界来看,春节档的返乡置业潮因疫情干扰禁足戛然而止,延迟复工也让今年的楼市小阳春成为了泡影,售楼部的关闭更是让地产公司雪上加霜等,房企今年的发展受阻,身体不好的企业更是难上加难。
如近期美的置业发布数据显示:1月份,其整体销售金额约人民币52.1亿元,同比减少约11.7%,而相应的已售建筑面积约49.5万平方米,同比减少约16.7%。这还是在1月份受冲击前期的情况,二月份开始,市场状态变得更加不容乐观了。
如果疫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缓解,房企承压之力将继续增大。好不容易刚度过了2019年的艰难,新年伊始病毒猖獗,让许多尚未恢复元气的地产公司又陷入到青黄不接的时节。
病毒不仅影响人的生命,也大大影响了房地产企业的生存能力,当然,同时还有其他行业的企业,也在饱受病毒的折磨。
02
疫情影响下,哪几类公司容易得重病乃至倒闭?
就当下疫情发展的情况来看,2月底前能完全控制病毒的可能性比较小,那么一季度基本没有太多的希望了。但是是否能快速缓解和完全消除疫情的余毒,还有待医学界拿出济世良药来,否则,二季度仍将处于疫情余毒周期内。
那么,如其他各行业一样,房地产将压力剧增,重压之下,脆弱的树木总是先行倒下。
睿诚研究院分析,以下几类房企容易成为病毒伤害最大的企业:
1、现金流严重短缺的公司,将首先会被压垮。
现金流就如人的血脉,如果准备不足或者融资供应不上,将在当下的市场中,遭遇直接的打击。工程款、人员工资、贷款付息及其他运营费用等项的支出,就会产生断流的问题。
目前在疫情影响下,金融机构虽不会抽贷断贷,但利息还得正常支付或者是打折支付,压力依然存在。去年很多公司销售出现问题,估计许多工程款也只是付了一部分,尚有部分按往年习惯将在2-3月份逐步付清,但现在出现的市场停滞问题,将加速爆发出工程款偿付的问题。只花钱、不进钱,以及员工窝在家里或办公室喝茶,有劲使不上,也只能增多了闲谈的时间,是非就会增多。
上述问题的交织和叠加,会导致此类企业在病毒的风霜侵袭下被直接压垮。在当下全国防控疫情的环境里,其他行业中小企业已经在倒苦水,房地产中的众多公司也必然如其他行业情况类似,其中的中小房企和那些现金流严重匮乏的公司,必然在疫情的风暴中风雨飘摇,艰难重重。
2、开工量大、推货量少的企业。
指那些去年尚有多个项目处于开工状态、且并未完工或尚未达到正式推货的企业,本以为可在春节和2-3月份蓄客或逐步推货的,然,由于疫情的出现打乱了所有的计划,资金计划也出现断档,最后将出现贷款、工程款等过高、回笼资金少,而增加资金压力,资金无力去实现有效周转而出现运营问题。如疫情在2月底前有效缓解和控制,这个问题尚可以扛过去,如其延续到二季度而不能全面开工和销售的话,即使是百强中的部分企业可能也会得重病和破产。
3、土地储备不足的企业,将在下半年出现问题。
由于疫情的突然爆发和延迟复工等情况的不确定性,土拍市场的正式启动也将往后推延,再加上开发商资金的问题,2019年很多没有拿到地的公司,很多人计划要在今年上半年发力抢地,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招拍挂、二级市场等土地交易的被延缓和停滞,也打破了这些公司的拿地计划。
同时,此类情形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项目在开发或在销售;二是,已无开发项目和缺乏未开发土地。第一种情况中的企业,拿地会相对谨慎;第二种情况下的企业,面临的压力更大,其拿地的急迫性和市场环境的不给力,让其十分纠结。二者中,无论哪种情况,少拿、不拿或拿不到,将是此类企业面临的直接结局。
业内大家都判断,一旦疫情警报解除,降价销售以加速回款和开启抢地模式,将是大概率事件,卖和买这两端逼迫市场出现一轮刺刀见红的较量。不能快速恢复和跟上来的企业,在去化和抢地大战中必然身处弱势,去年、今年上半年造成的压力会迅速激化,下半年体虚乏力,将一步步将此类企业逼入深渊甚至关张。近期有新闻显示,北京万通地产,由于土地储备为零、以及多年转型无果等问题导致企业破产。
4、土地多布局于3-5线小城市的企业。
因为,近两年核心城市土地竞争的激烈,导致部分企业将战略调整到那些竞争不激烈的城市,如个别地州市、县城等地。在市场态势好的时候,无甚大碍。今遇疫情重击,返乡置业冰封、县城主流客户向地州里迁移等情况的夹击,曾经在弱竞争的地州市,尤其是那些在多个县城开发的中小房企,将在近期或未来面临生死考验。如来自深圳的山湖海公司,在湖南的多个小县城如汉寿等地拿有土地在开发,前几日其长沙投拓人员讲,该公司已处于破产的边缘,该员工准备另谋出路了。
睿诚研究院小结:上述四个方面为目前压力最大的企业的几种情况,在物(项目开发)、财(资金实力)及人(企业军心)三大要素上,将产生连锁反应,也最终归结到资本和土地资源等核心资源实际结构上,其结构的不稳定和短板,在疫情这一突发的压力下,资源离散、企业体系崩塌,自然就造成了上述几类企业的不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