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提醒:肝为五脏之贼

鸿志康康 2025-03-20 20:32:34

国医大师徐经世认为,肝是五脏的动力和生命的发动机,病理上“肝为五脏之贼”,其利为大其害也为重,提出“五脏辨治以肝为纲”说。

魏之秀在《续名医类案》中云:“肝为万病之贼,殆以生杀之柄不可操之人耳。”

然肝如何为“贼”?今试从其生理和病理方面做一探析。

肝之生理

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如是记载“胆木春升,余气从之,故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故自古有“五脏以肝为贵"的说法。

肝主生发,五脏动力

中医脏腑学说中,五脏相互为用同等重要,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肺司呼吸亦为生命体征的主导,唯肝之重要性似乎并不突出。

但徐经世认为,五脏之气生发于肝,肝是五脏动力,是生命生发之机,具协调各脏腑功能的作用。

肝属木,通于春气,春季阳气始生,生机萌发,万物欣欣向荣,草木枝叶条畅,人体气血亦随“春生”而生生不息。肝生发阳气,育孕生升之机,有启迪诸脏生长发育的作用,如同春天万物生发一样,是生命生长的内在动力,正如《局方发挥》有谓“上升之气,自肝而出”。

肝性刚勇,体阴用阳

肝主藏血、以血为体,又主疏泄、以气为用,《临证指南医案》所谓“肝体阴而用阳”,阴阳调和,刚柔相济,地位特殊。

其“体阴”之意义并非仅仅在于肝属阴脏、藏阴血而调节血量,更重要的是肝属五脏体质中最阴柔软弱者,叶天士所言“肝为至阴之脏”,为阴中至柔之阴。

其“用阳”之意义也并非仅仅在于肝主疏泄、主动主升,更重要的是其阳刚之性最为猛烈,为阳中至刚之阳。所谓将军之官,非单指“肝主谋虑”,更指肝为刚脏,阳气用事,其性刚勇躁急,刚强暴急。肝体气血充足,肝用旺盛,则气血和调,经络畅通,脏腑功能正常。

肝性条达,调节气机

肝为刚脏,其用刚强,主升散疏泄、枢机运转、气机升降,对全身脏腑经络均具重要的调节作用。

《医方考》曰:“肝木也,有垂枝布叶之象,喜条达而恶抑郁。”《读医随笔》曰:“肝者,贯阴阳,统血气,居贞元之间,握升降之枢者也。”肝疏泄正常,气机调畅,血运畅通,心血能化神养神,则情志正常、心情舒畅;肝能通畅三焦气机,促进肺、脾、肾三脏功能,协助调节水液代谢;肝助任脉通、太冲脉盛,故能使月事以时下,带下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分娩顺利,所谓“女子以肝为先天”。

亢则害,承乃制肝阳易折,首当其冲

肝则刚也,刚则易折。一旦发生病变,肝脏首当其冲,极易受到伤害,是五脏中最需保护的关键。《知医必辨》曰:“人之五脏,惟肝易动难静。其他脏有病,不过自病……惟肝一病,即延及他脏。”

肝为至刚之阳,病理上往往表现出轻狂、莽撞、浮躁、暴烈之裂变,极易受折。外邪侵袭,伤及五脏,往往肝脏冲锋在前,奋起护卫,而肝体易虚,外邪又往往乘虚而入,扰动作乱,体用两端共同为患,症情尤为暴烈。

风为百病之长,而风气通于肝,《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首条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是也。

肝恶抑郁,郁则气逆

《四圣心源》有曰:“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类证治裁》指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喛,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疝,皆肝气横决也。”

僭越篡位,犯逆作乱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脏正常履职是不会出意外的,但肝为将军之官,刚强躁急,生性争强好胜,最容易超越本分,僭越行事,喧宾夺主,犯上作乱。

常见肝气上升太过,上亢逆乱,肝火上炎,肝风内动,出现眩晕、面赤、烦躁易怒、筋脉拘挛,甚则出现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肺与肝、肝与脾都是相克关系,但肝病理上无论作为被克方还是克方,往往是肝火犯肺(木火刑金)、肝脾不和(木乘土位)。

肝阴易虚,虚风内动

肝藏血,阴质最盛,易亏多虚,易损难生,如疏散过用久用易耗劫肝阴,或热邪炽盛,燔灼津液,热病后期阴血大伤,却伤肝阴。

一旦肝阴不足,阳亢无制,亢则生风,或阴液枯竭,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或肝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乃生。

体用失调,阴虚阳亢

肝之体病及用,用病累体,体用失调,阴阳不和,气血失度,相互为患。肝阴至柔,肝用至刚,阴体易亏、阳用易亢,本为阴阳脆弱的两端,一旦发生病变而奋起护卫,至阴至阳尤为强烈,如洪水猛兽一般,表现出极为生猛的一面。

肝为五脏之贼

沈金鳌在《沈氏尊生书》中也言:“一阳发生之气起于厥阴,而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

肝失条达,气血违和,干于它脏,则易导致五脏功能受害。

1. 肝病及心

肝与心在五行中分属木和火,具母子关系,肝母为病,心子首当其冲。肝藏血,而心主行血,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所以王冰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行于诸筋,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肝藏血功能失司,则心主行血功能亦会失用。心主神明,肝则调畅气机,维持精神情志的舒畅,肝气郁结可导致心神不安,出现精神恍惚、情绪抑郁的症状;肝火亢逆可致心火亢盛,出现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的表现。如《难经·第十难》所云:“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于心也。”

2.肝病及脾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则脾胃气机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脾胃的运化功能发挥正常;相反,肝失疏泄,则脾失健运,故仲景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血证论》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难免。”肝失疏泄,肝气郁滞,对于脾胃有木旺乘土、木不疏土的影响,前人之痛泻药方、逍遥散等均是为此而设。

3.肝病及肺

肝属木,肺属金,肝气左阳升发,肺气右阴肃降。《素问·咳论》将肝气冲逆犯肺引起的咳嗽称为“肝咳”。

《知医必辨》中云:“肝气旺盛,不受金制,反来侮金,致肺之清肃不行而呛咳不已,所谓木击金鸣也。”汪昂《医方集解》中也云:“肝者,将军之官,肝火上逆,灼心肺,故咳嗽痰血也。”朱丹溪立咳血方用以治疗木火刑金之咳血。

4.肝病及肾

肝属木,肾属水,因而肝为肾之子,肝肾之间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之称。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互相资生,肾精肝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肝阴不足,损及肾阴,阴虚火旺,相火妄动,导致肝肾阴虚。肝主疏泄、肾主封藏,“疏泄太过,封藏失职,梦遗时作,小便余沥”。

总之,朱丹溪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并将郁分为六种,而六郁之中,气郁为先,气郁责之于肝。“既郁之久,变证多端”。

肝木为病往往是全局性的,不仅出现本脏病变,更多地导致其他脏腑诸多病变,常常肝木症状还不明显,其他脏腑已经出现问题。肝之一病单纯肝脏体用合病有之,延及其他二脏、三脏乃至四脏合病者更多有之。

故国医大师徐经世总结出“内科杂病致因在肝”的结论,明确提出“在五脏疾病的变化中,肝为纲其余都是目”。一言以蔽之,曰“以肝为纲”。

2 阅读:200

评论列表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2
2025-03-25 07:25

好历害的提醒.中医们能天天出来宣传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得有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心态。中医己经做了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只是古人不知不觉中的做,而今天中医是以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为荣。不仅中医们自己要做,还要所有人都要做,还才是中医们天天跑出来宣传中医的原因。(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

鸿志康康

鸿志康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