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举行的不信任动议一拖再拖,持续十多个小时,巴总理伊姆兰还是没有改变被罢免的结局,最终黯然离场。当然,伊姆兰人气还在,正义运动党席位还在,一切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即便“外国威胁信”事件让这场政治危机有了阴谋色彩,至少从游戏规则看,整个程序也无懈可击。不过,这次政局动荡却让人们反思一个问题:西方民主究竟给这个称得上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什么?
巴基斯坦实行的是议会制。所谓议会制,就是由民众选出议会,议会执政党推出总理,总理组成内阁。总理和内阁对议会负责。
议会制给巴基斯坦的政党政治带来很多影响。就拿这次不信任动议来说,总理合不合格,选民说了不算,只要反对派凑够票数,就能将其罢免。
正因为这样,伊姆兰感叹:为何不通过一场选举让选民决定自己该不该留任?
然而,他说了也不算。
从这一点来看,总统制似乎更好一些,因为总统由民众选出,独立行使行政权,不必受议会牵制。这至少可以保证一个稳定政府的存在。
但另一方面,总统制又有可能带来专权等问题。
当然,对于巴基斯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西方民主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它可以给民众一个选择的机会。
人民党的布托家族曾是巴基斯坦第一大政治家族,家族里两人2次担任总统、两人4度出任总理。穆盟的谢里夫家族是在商业帝国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家族,同样在巴基斯坦的政坛具有强大影响力。
但是,当这两大家族因为贪腐等问题沦为在野党后,腐败并未消除,反而成为来自正义运动党的伊姆兰反腐的巨大阻力。实际上,这次伊姆兰被罢免,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反腐举措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
弊病不止这些。
从稳定层面讲,不信任动议从提交到举行会议,持续一个多月,这还不包括此前反对派的各种运作。在不信任动议期间,议会、最高法、内阁、军方、警方、安全机构等部门纷纷卷入其中,消耗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和军事资源。
除此之外,反对派平时的各种游行、抗议活动更是此起彼伏,一些公共场所动辄瘫痪,甚至出现民众伤亡。
当然,人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民主的代价”,但是这种代价又换来了多少民主?
从民主层面讲,就像之前说的,巴基斯坦这次不信任动议是议会各党派之间的斗争,民众只是看客。即便按照西方民主的规则来看这场游戏,正义运动党在国民议会有133席、穆盟84席、人民党56席。反对派联手推翻议会最大党是否真正体现了民主,也值得商榷。事实上,那些进入议会的议员,大多与其身世、家族、背景有关,无法完全代表民意。
从发展层面看,巴基斯坦中央和地方各管一摊,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由此导致了政令不畅、贪污腐败,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越积越多。迄今为止,巴基斯坦没有一任总理圆满完成任期。且不说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如何,每一个政党上台之后,疲于政治斗争,连政策的制定、通过、实施都面临各种阻力,更不必说政策的连贯性、长期性。
可以说,当发达国家把这一套引以为傲的制度推销给发展中国家时,本身就遭遇了水土不服。
殖民、战争、霸权、扶持……无论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和维持强大,发达国家已经跨过最为艰难的发展阶段。议会制还是总统制,对其国家治理带来促进还是内耗,已经居于其次。
发展中国家则不同。民主本身就是虚假命题,国家治理又陷入困境。国家的前途命运可想而知。
而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个国家诞生之时,政党性质就被赋予了某种基因,难以突破自身限制。
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的无奈困境: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西方民主是它们的主要选项,但不是“灵丹妙药”,抛开文化、历史、国情的照搬套用,必然带来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