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认字=识字误区,有效教孩子早识字早阅读,适合才是最优选择

敖爸聊教育 2021-02-12 22:44:47

引子

阅读很重要,这几乎是每个父母都懂得的大道理。

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很多父母觉得,应该要让孩子早一点认字,就能早一点开始自主阅读了,孩子阅读上去了,这样父母陪读岂不就轻松了吗?

的确,一个会阅读、爱阅读的孩子,在学习上要先人一步,父母轻松自然不假。不过,从认字到阅读之间,又远非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其实还有好几关需要孩子闯过去。

01 孩子在早阅读之前要闯过“认字”和“认词语”这两关

第一关:认字

首先是认字量要达标。教育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所给出的基本认字要求是:

1~2年级小学生,需要认识1600个左右的汉字,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4年级小学生,需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汉字,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5~6年级小学生,需要认识3000个左右的汉字,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要实现最基础的阅读,至少需要认识1600个汉字;而如果要进行更高一级的自由阅读,则需要掌握3000个左右的汉字。如果这一关没有过,想要跳出只能阅读拼音读物的圈子,进入到阅读更高层次的读物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关:认词语

仅仅会认字还不够,还得会认词语。这是因为汉字里面不仅有单音词,还存在大量的复合词。孩子如果掌握的词汇量不足,就会在认读的时候由于不理解而断断续续的,这有可能对阅读造成一定的障碍。

当孩子先后闯过“认字”关和“认词语”关的时候,才能进入到最后一关——自主阅读阶段。

02 认字≠识字

认字≠识字!细心的家长看到这,估计要冒出一个大问号:认字和识字难道不是一回事吗?

实际上,在这里之所以要把“识字”和“认字”两个概念区分出来,正是因为“认”和“识”原本就是两个不同概念,如果错误理解了这两个概念,就会带偏了我们对孩子在这方面的引导。

现实中,不少孩子在大人的急功近利之下,在幼儿园期间就认了很多的字,在认字量方面相当可观,但识字量却有限。这是因为孩子的认字只不过是停留在建立字音、字形的表面,而对于汉字背后的本来义、引申义等字义方面缺乏透彻的理解,只能说,孩子并没有从认字真正过渡到识字。

殊不知,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潜在危机:等到上小学的时候,孩子在课堂上一看老师教的“生字”,就会觉得自己早就会认会读了,那种对新知识的新鲜感、求知欲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所以就开始在课上心猿意马起来,根本无法把专注力放到老师身上,反而错过了老师对这个生字背后更深层的字义的讲解。

更让父母担忧的还在后头,这些超前“认字”但又不是真正“识字”的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语文成绩往往陷入滑坡地步。道理很简单,由于孩子只是单纯地认了很多字,但识字根基并没有打牢,上面所搭建起来的“房子”自然也就站立不稳、摇摇欲坠了。

因此,在识字启蒙阶段,单纯地让孩子比拼认字量是靠不住的,孩子早认字,只能领先一时的优势,却无法走得更长远,迟早是要被其他踏踏实实学习的同学超越。也正是因为看到这种弊端,教育资深人士大都反对让孩子超前认字。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老师在阅读理解题中主要考察孩子对文章的整体阅读理解能力。可见,真正的阅读是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不只是逐字逐句会认字就够了。

所以,认字≠识字,真正的识字,不是单纯地会认读字卡,而是让孩子能理解汉字音形义一体的概念,理解字形背后的字义等等,这才是让孩子通往自主阅读国度的重要能力之一!

03 只有适合自家孩子的识字和阅读,才是最优选择

当然,我们反对让孩子为认字而认字的超前学习,但并不反对让孩子在正常阅读中的“随文识字”。孩子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语时,为了能读懂绘本,必然想方设法要把不认识的字搞懂,比如寻求外界的帮助,向父母询问生字词如何读,生字词分别代表什么意思等等,这样识字与阅读就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而且还不容易遗忘。

作为父母,在孩子对汉字“音形义一体”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建立好之前,我们既不要盲目追求要让孩子超前认字!也不要盲目追求早期“认字量”的多和寡!

从长远来看,只有适合自己孩子的识字和阅读节奏,在识字和阅读路上做到不徐不疾,从容自然,这才是最优选择!

0 阅读:71

敖爸聊教育

简介:专注0-15岁亲子教育,有效解决父母教育困惑和养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