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没上过军校,为什么会打仗?这是因为他掌握了一个“法宝”

漫步史书 2024-07-29 09:17:38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鉴于敌人掀起声势浩大的反革命行动,中国共产党人终于决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当时,八七会议上还决定,要在条件比较好的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四省发动秋收起义,并派毛主席到湖南向湖南省委宣布中央这一决定。

秋收起义也成为了我党自南昌起义后,第二次发动较大规模的起义,两次起义所组建的部队后来成为工农革命军,成为红军的前身之一。

可必须要指出的是,南昌起义本身是我党在国民党军中从事兵运活动,利用掌握的国民革命军起义的行动,参加起义的领导成员要么是身经百战的将领,要么是军校毕业,而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除了少部分正规部队外,其余多数是当地的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

就连毛主席本人在之前也从未有过军事斗争的经验。

毫不意外,秋收起义实际上是一次失败的起义,并没有实现计划中的胜果,毛主席被迫率领起义部队改向敌人薄弱的乡村进发,后来在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开辟根据地。

那时候的蒋介石对毛主席进军井冈山,丝毫没有放在心上。

显然,从后来发展的情况看,蒋介石失算了。

毛主席虽然没上过军校,也没有过指挥军队作战的经验,却能无师自通。以至于后来红军指战员,都公认毛主席是个“会打仗”的天才。

不过,毛主席一开始的主张,并不是为大多数人接受的。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人决心做革命的主人,单独领导武装暴动,但在军事上其实并无太多的经验,像周恩来就是我党较早重视军事斗争的主要领导人,他后来领导了南昌起义,事实上我党依托于黄埔军校培养起来的军事人才,很大一部分都参加了南昌起义。

可供毛主席选择的人就少了很多。

参加秋收起义,跟随毛主席上井冈山的军事方面的将领,也都是黄埔毕业生,如卢德铭、余洒度、钟文璋等等。

可这些人中,少部分牺牲,绝大部分后来都脱离了革命阵营。

像黄埔二期出身的余洒度,在秋收起义受挫以后,仍然坚持采取冒险军事行动“取浏阳直攻长沙”,与毛主席产生激烈的冲突,后来他也误判了革命形势,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后来背叛革命,投奔国民党。

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并不单纯只是从军事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秋收起义失利后,毛主席本能的就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

首先,大革命失败以后,我党通过八七会议,克服了“右”倾投降主义后,随之面临的情况是,大量的党员以及革命群众被屠杀的情况,革命中间力量十损七八,反动力量空前强大。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该如何坚持革命。

答案自然是保存革命力量。

毛主席后来率领起义部队退到文家市以后,建议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前进发展。

其次,如何领导革命的问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尽管推动了大革命运动,但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上,一直是把自己当成客人或者说是次要地位存在,没有想过自己也能成为独立领导革命的力量,幻想通过改造国民党,来实现国内革命成功。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人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在领导革命斗争上无成功的经验可循,全靠自己摸索。

从秋收起义一开始,毛主席就提出了很多创新的举措,比如南昌起义时我党还打着国民党左派的旗帜,但秋收起义时已经光明正大的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

秋收起义失败以后,毛主席在三湾改编中除了整编部队外,还有三项创举。

一、党指挥枪的原则、二、官兵一致的原则;三、“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毛主席此举,后来被人评价为是探索人民军队建设最早的一次实践与探索,而且还是一次相当成功的探索。

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因为时局艰难,所以不少人都把手握枪杆子看做是权力道路上必须得到的东西。

毫无疑问,蒋介石也是这么想的,因为他是一个纯粹的军人。

毛主席虽然他有过当兵的经历,但他不是军人,更多的时候他像是一个书生或者是教员,所以他能够跳出框束,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看事物的本质。

后来我们把这种思维称为哲学思维。

八七会议上虽然确立了用武装的革命来反击武装的反革命,但通过一次秋收起义,毛主席就想到了更高的层次,即掌握枪杆子并不是取得成功的保障,而是由内而外的革新思想,创建一支人民军队,才是革命的保障。

不过,也正如之前所说的那样,毛主席的理念不是一开始就被大家接受的。

1928年8月,红四军遭遇了建军以来最惨重的一次失败,后来历史上称“八月失败”,当时党内和军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即极端民主化、非组织错误化等等问题。

一个直接的体现,就是之前八月失败中,宜章农民出身的红29团竟然无视组织决定,单方面召开士兵委员会,宣布要打回湘南回老家去,结果途中遭遇失败,全军溃散的情况。

也因为这一系列的问题,当时红四军内部分歧也特别严重,以至于当时朱老总与毛主席之间也产生了争执。

1929年1月14日,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闽西,本意是在扩大根据地,可没想到的是,因为红四军仓促出击,而出击地域又没有党组织以及群众基础,又遭致重大失败。

当时,红军主力作战,有一个单纯的军事观点,就是认为作战失利单纯是军事指挥上的问题,矛头直指红四军前委,毛主席那时任前委书记。

朱老总是军人出身,尽管在当时情况下,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军事主张,但毛主席并没有同意,在全军中引起广泛争议,后来渐渐地就演变成了“集权”与“分权”之争。

毛主席虽然看出了军事失利背后的政治因素,可因为是在战时,主要进行的是军事斗争,很多人看问题,大多数只能看到一面,看不到事件的多面性。

刘安恭作为中央派驻的代表到井冈山后,不仅没有消弭分歧,反而引入苏联党内斗争的经验,将矛盾公开化。

直至后来周恩来给红四军写了封信(九月来信),才消弭了这其中的分歧。

1929年12月下旬,红四军在福建古田召开第九次代表会议,总结了自1927年以来建军的经验和教训,后来称“古田会议”。

古田会议确立的最大的一个原则,即党指挥枪的原则。

即人民军队与旧军队有着本质的原则,与旧军队单纯当兵打仗吃粮不同,人民军队主要还承担政治任务(记住这句话)。

“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

古田会议改选了红四军前委,毛主席、朱老总、陈老总等11人当选红四军前委,毛主席当选为前委书记。

不仅如此,红四军前委进行了分工,毛泽东、陈老总负责政治整顿,朱老总负责军事训练,当然一切事宜必须提交前委讨论后才能决定。

由此可见,毛主席虽然没上过军校,但他能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分析事物的本质,使得他很容易就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去制定策略。

比如我军著名的游击战术原则: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当然,毛主席也是人,他对革命的认识也是有一个过程的。

正如1962年毛主席在扩大会议上对干部们讲得那句话一样:

“过去的革命工作,都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我自己来说,对于中国革命的规律,如果一开始就完全认识了,那是吹牛。”

毛主席丰富的知识储备,是他能透过事物看本质的根源。

“博古通今”是毛主席一个非常典型的特质,他在给众人讲课时,总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千头万绪中,在别人还在犹豫该怎么走的时候,他总能找到那个正确的选择。

1963年,曾担任过美国国防部长助理的戴维逊:

“我看了中国毛泽东的军事传奇,觉得毛泽东不仅是一个游击战士,更是一个战略家,在30年代他让蒋介石苦恼不堪,后来又打败日本人,再后来靠着得心应手的运动战征服中国,最后他还在朝鲜顶住美国,哪个领袖可以像他这样在不同类型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过,戴维逊并不会想到,毛主席也有低谷时期。

毛主席的低谷时期,绝大多数都是源于在革命经验尚不成熟的年代,主要领导人坚决贯彻错误理念,给红军造成很大的损失的时候,但即便如此,毛主席也没有丧失信心,而是坚持斗争。

直至红军抵达陕北以后,毛主席的理念才终于被大多数人认同。

毛主席的理念或者说经历,也给了很多人启发,促使他们在困难的环境下如何坚持。

红军长征离开苏区后,粟裕在南方坚持了三年多的游击战争,其中的艰辛苦楚可想而知,但粟裕多年之后却回忆称:

“我之所以能在极其困难的几年生存下来,就是按毛泽东在井冈山的经验做的。”

开国上将陈士榘后来也称:

“我在解放战争时期制定的一些功战例的方案,都是从毛泽东那里学来的。“

0 阅读:0

漫步史书

简介: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