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的高度、深度与广度

儒雅湘水送余波 2024-12-16 22:10:40

晚明后期的阉党与东林党人的角逐、争权夺利导致大明王朝的瓦解。生于晚明成长于清初的黄宗羲是阉党魏忠贤与东林党恶斗的见证人,且因为黄宗羲父亲黄尊素是东林七君子之一缘故,黄宗羲亲身经历了政治角逐的凶险残酷,亲眼目睹父亲被阉党魏忠贤一伙害死于诏狱,死状非常惨烈。

黄宗羲亲眼目睹明亡,却对江山社稷旁落异族之手、痛心疾首。四十岁时还在率军抗清,失败后流亡海上,其母其弟都被清军追捕,随着明代复国的希望越来越渺茫,黄宗羲逐渐潜心学问,著书数十种,在很多领域中都有极高成就。精通《周易》,著有《易学象数论》《孟子师说》《今水经》《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著书立说的高度,中国人自夏商周就流传的士大夫之气节之情操在黄宗羲的为人处世、著书立说上无不得到彰显、表达。

在《明夷待访录》中,作者要言不烦列举的自夏商周到晚明历世历代治国理政的利弊、异同,发出“何三代而下之有乱无治也?”“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三代指夏商周)的感慨。作者从君臣关系、法制法律、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多角度全方位阐述了如何让一个国家达到国富民强、道统天下。作者为什么说三代之后无治世?是孔子及作者读史观人事后的深度感悟,

《明夷待访录》从政治权力的本质入手,重新定义了“君与民、君与臣的关系,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的民本大同思想,这是中国道家道教“天下为公、世界大同”“道统天下”思想一脉相承的表达,只不过被秦以后到明清民国近2000年“家天下”的封建专制、把天下的好处都归于自己(如帝王将相、王公贵族、军阀财阀),把君主一个人的私利当成天下的公利(如满清草包统治者、民国时期搜刮民脂民膏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蒙蔽了!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里对君王君主的存在发出了灵魂拷问。

个中滋味,只有读者自己阅读才知其思想的深邃。

晚清张之洞、谭嗣同、梁启超、孙中山之思想均受其影响。满清初期,此书被列为禁书。

现在观之,《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自中国道家道教“道统天下、世界大顺、”之理念,也是儒家数千年追求的恢复周礼——“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之延续。

总而言之,《明夷待访录》闪耀着中国道家道教的理念,折射出孔子儒家思想恢复周礼的追求。

《明夷待访录》的高度、深度、广度高于汉朝桓宽的《盐铁论》,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主义理念的彰显。作者在乱世中期待治世的来临。

所谓明夷,孔颖达疏:“夷者,伤也。”意思是光明受到了挫折和压制。《序卦》又曰:“明夷,利艰贞。是说君子在面对明夷的境况时,应当“知艰难而不失其贞正”。这才是“明夷”的正解,黄宗羲是易学大师,他才知道“明夷”的正解。后人对明夷有多种解读,上述解读合乎情理。

0 阅读:5
儒雅湘水送余波

儒雅湘水送余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