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著名画家朴庵《烟江欲雨图》传世经典书画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西方画应该是西方之文明物,中国画应该是东方之文明物。我们都应该好好的,用心的去感受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这些都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舍不得也割不断。
——题记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古代上承北宋下启元朝的朝代,由赵构创立,定都临安,与北宋统称为宋朝,共传5世9帝,享国152年。
南宋初期不断与金交战,绍兴和议(公元1141年)后,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在宋孝宗时期有过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后期蒙古崛起对南宋进攻,南宋抵抗多年后最终于1279年被灭。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其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漠北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南宋退至杭州以后,宗室子弟也随之退至杭州,宗室子弟多具艺术兴趣、禀赋、修养。南宋虽偏安江南,但在绘画上却依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宫廷绘画仍是当时绘画发展的主流,江南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南宋绘画别具自己的特色。山水画从北宋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变成了用笔简括、章法谨严、高度剪裁的边角特写。人物画着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状貌及动人的情节,注重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花鸟画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而千姿百态的西湖画更显示了南宋画的特色。此时的文人士夫画在主观的表达和笔墨效果的探索上亦有较大的贡献。夏圭、马远、李唐和刘松年并称南宋四大画家。以及扬无咎、林椿、李嵩和梁楷等四位大画家绘画赏析。今天我们欣赏著名画家释绍昙等画家作品。
南宋著名画家朴庵画家绘画作品有:《烟江欲雨图》等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南宋著名画家朴庵绘画作品
朴庵(公元12世纪)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画史失载。工画山水,师法马远、夏圭。所作烟峦飘渺,用笔简洁雄劲,水墨淋漓,笔墨浑成,具有宋院体画之特点。
南宋著名画家朴庵《烟江欲雨图》赏析
南宋著名画家朴庵《烟江欲雨图》册页,绢本,墨笔, 横24.9厘米纵26.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图上有名款朴庵,该作者属南宋画家,其资料失抟。从画中简劲豪 放,水色淋漓的艺术效果分析,当 为“马夏”派系画家作品。朴庵就是其中的一位夏圭的追随者。
此图从整体观看绘郊外,山雨欲来,风劲雨急之景,大雾从远山一直弥漫至河边,远处山脉在云雨笼罩中只露山顶绵长的轮廓,近处江上河中流水湍急,疾风劲草,一片苍茫。滩涂上数棵粗树在大风狂吹中树枝倾向一侧,看这天色,大雨将至,两名打渔归来的渔夫早早预感到即将到来的风雨,此时正系舟上岸,肩扛渔具,在泥泞的滩涂上迈开步子往家方向奔去,整个画面显出一片苍茫。
再仔细看让人看到一个空灵的世界和无尽的溪山,画面充满了风雨之势,左下角湍急的小溪(从线条可以看出水的形态,仿佛听到水的声音,这就是中国画线条的无尽魅力),溪岸边几株迎风摇曳的大树。请注意:汇入江中的小溪、水流的方向与大树被风吹动的方向均朝向江面,恰与江边从小舟下来扛着钓竿急跑的两渔夫方向相反,对岸江面有沙渚横陈,上生丛树,用墨浓重点缀。
作者画笔极为形象生动地抓住大自然阴晦变幻的神韵。描绘出那种天色阴晦,空气中充满湿气,万物刹那之间被这种气氛所笼罩,夹杂着温润的风、有时是狂风让人感觉焦躁、恐惧。
南宋著名画家朴庵《烟江欲雨图》之一
远山淹没在云中,山头朝右扩展,画面左下角一浓墨巨石封住气口,使观者的目光集中在中间两渔夫身上。
整幅画面充满动态与张力,似乎能让人听到风声、水声、呐喊声,以及看到掩映在云雾中的丘壑,作者对大自然深刻的体验及洞察全部反映在画面上。
沙渚上的丛树用笔用墨极为讲究和精美:从远处若隐若现的笔墨过渡到中间似实而虚的树木形象,再到岸边浓墨仔细刻画迎风摇曳的大树,无不将雨感贯穿其中。树中含烟纳雾,充满空气与水汽,中间之景则完全被云雾掩盖。
南宋著名画家朴庵《烟江欲雨图》之二
伸向江边的沙渚淡抹一痕将空间推深,远山一抹仅露山头,再远山一抹亦露山头。这三抹可谓一横(沙渚)、一卧(前山头)、一深(后山头),将空间表现得空灵、虚幻、深邃。
画中有三处用墨较深:一处是左下角封住气口的巨石。此石的作用极大,既起到平衡画面,封住气口不使画面中气韵分散的作用,它出现还使得场景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左侧是溪水、右侧是江水,溪水往下汇入江中,溪岸边浓郁的丛林中一定有屋可居,让人感到真实且富有想象空间。
南宋著名画家朴庵《烟江欲雨图》之三
二处浓墨是溪岸上的丛树。前一两株浓墨刻画的树与后面处于烟云中且朦朦胧胧的近乎抽象的树木形成对比,让笔墨由具象表现过渡到抽象表现。
三处浓墨是右中景的一抹沙渚。这里用浓墨起到衬托江面宽度的作用。在中景空灵的烟雾中显现出完整的沙渚形态,恰好表现了云雾的变幻和涌动,也起到了与左下巨石呼应的作用。其实这些浓墨的主要功能都是在营造一个虚的空间,从而使读者的眼光完全聚集在雨中动感十足、下船奔跑的渔夫“画眼”身上。宋人的匠心可见一斑,这就是宋画无穷的魅力。
南宋著名画家朴庵《烟江欲雨图》之四
这件册页本身不大,用墨也极为收敛,却五脏俱全。人物只用简笔勾勒,形销骨立的渔民佝偻着身子大步向前,辛劳和匆忙跃然纸上。大片的留白拓展了画面的空间,更添天地苍茫之感。
这幅画画的是山水之景,更是山水之“气”,而雨水总让自然界呈现蒙蒙湿气、烟云环绕的景象,眼前的景物也被这团湿气包围着,天地间浑然一体,好似万物萌生,宇宙间充满“蒙”的气象。天地间的朦胧美,可以说是突出了雨意象中最本质的美,是一种迷离混沌、迷蒙模糊的朦胧之美。
朦胧之美中涉及到的“蒙”的概念出自《易传》:“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养也。”“蒙”是“物之穉也”,这样看来,“蒙”就是表示万物已开始萌生,处于一种微弱的状态,且 “蒙”具有“萌”的意思。《彖传》还把“蒙”进一步解释为“蒙亨”,所谓“蒙亨”就是讲在阴(柔)阳(刚)交合、万物萌生之际,可以举行享祭。
根据这些解释可知,“蒙”也象征着天地万物那种阴阳交合、浑然统一的整体状态。这种状态恰与雨天时天地间烟雨蒙蒙、有物混成一致。也同石涛所提出的“氤氲”之态类似,“氤氲不分,是谓混沌”。“氤氲”体现出云树烟柳、云雾缭绕、“气”与“光”相交动荡的样子。
山水画中“元气淋漓”的境界,即是对“氤氲”的最好表达,画面多湿笔渲染、浓雾烟霭,呈现一种漫天迷蒙之景,象征着万物蒙生的混沌迷离之态,湿气水气随着墨香迎面扑来。因此,朦胧烟雨之所以给人美感,是因为雨丝氤氲的一片迷蒙模糊了景观的轮廓,人与景观之间有了间隔,“隔”出了的迷蒙景象便成了诗意。
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到宋代,可谓登峰造极,宫廷画、文人画、民间画百花齐放,扬无咎极简的画风,画出的梅花可谓在当时独树一帜,他用简练的笔墨传达出了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从而把写意画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使时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