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刘寀五幅经典《鱼图》绘画作品赏析

香萱看文化 2023-02-24 22:31:00

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刘寀五幅经典《鱼图》绘画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共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柴宗训被逼禅位于赵匡胤,宋朝建立,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国军队兵临汴梁,次年灭亡。

北宋建立以后,绘画艺术发展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绘画内容极为突出。尤其是宋徽宗时期,设立画院,一批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应运而生,包括帝王宋徽宗在内的诸多画作,使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山水画家较多,杰出代表有齐鲁画派李成,关陕画派范宽。宋后期的水墨山水画以米芾最为著名。还有李公麟、郭熙等人,他们擅长用多层烘染和画点点的排列,使积墨、破墨等技法,达到云山蒙笼,烟雾缭绕的效果。

北宋初,由于宋徽宗的喜好而建立画院并广招天下画家,推行以画进仕制度,倡导精工之风,所以此时花鸟画以黄筌父子的“黄家富贵”体占统治地位。画院以黄家体为标准来评定画家作品并以此来宣扬贵族之威仪。

北宋中叶,由于赵昌、易元吉、崔白等花鸟画家的出现.使花鸟画风格发生了转变,冲破了百余年画坛上只有“黄家富贵”体制的局限,将徐黄二体结合起来。

北宋末,花鸟画发展至鼎盛时期,宋徽宗赵估创办了完备的“绘画学院”,画院虽以黄体为主,却也允许其他风格自由发展,而且鼓励创新,要求不模仿前人的绘画。赵估的画也受崔白画风的影响而体现为“精细工丽”的工笔画和“粗简拙朴”的水墨画两种。

这里介绍我们再分享北宋刘寀大画家绘画赏析。

北宋著名画家刘寀绘画作品有:《落花游鱼图》《群鱼戏瓣图》《群鱼戏荇图卷》《群鱼戏藻图》《春水游條图》等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著名画家刘寀绘画作品

刘寀(北宋)字宏道,一作道源、弘道,流寓都下,遂为开封(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历任州县官,授朝奉郎。狂逸不事事,放意诗酒间,与贵游少年相从无虚日。工诗词,亦善画鱼。

刘寀活跃于公元十一世纪(于神宗、哲宗时期),他一度供职于宋朝,官至朝奉郎,虽然人在官场但是他的主要心思并没有放在功名利禄之上,反而乐于与知己好友一起纵游,终日以谈诗论词、饮酒作画为趣。

刘寀的绘画技艺精湛,尤其擅长于画鱼,令人遗憾的是他流传于世的绘画作品并不多,物以稀为贵的缘故,他的作品更加受人关注。

其画鱼之姿态或优哉游哉,或急窜狂舞,或一字儿列队,或四散逃逸,或争食,或吐水,美姿娇态,惟妙惟肖,抒情寄意,相忘江湖。《图绘宝鉴》称“虽风萍水荇,观之活动。至于鳞尾性情,游潜回泳,皆得其妙。”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其作品有《戏藻群鱼图》《群鲅戏菱图》《泳萍戏鱼图》《群鱼戏荇图》等30件。可惜找不到真迹。

北宋画鱼第一人刘寀《落花游鱼图》赏析

北宋画鱼第一人刘寀《落花游鱼图》此画横长255.3厘米,纵26.4厘米,现藏于美国圣路易美术馆,宏大壮观。画中描绘了群鱼游行在荇藻间,争抢落在水上花瓣之场景。

开始先画盛开的杏花,伸向水面,向后展开,落花引来群鱼争食、或聚或散,或潜游,或上浮,或回泳,翻藻戏蒲,群鱼往来穿梭,自由嬉戏,以示水中的畅泳自然之态,画面上一派生动活泼的情景。

游鱼全为穿条,呈现出一个斜十字形的构图,其中,又有许多小的交叉,既富变化又均衡有序;线条呈波状,十分优美流畅,鱼的运动方向和荇藻摆动的方向正成相反,不但加强了画的动势和水的流动感,同时也构成了画面两种相对立而统一的“旋律”。间作一虾点缀其间,更滋生趣。鱼尾画得轻灵姿媚,一片动势,令人应接不暇。

此画不用勾勒,全用渲渍,鱼鳞与鱼身融为一体,形态准确,生动和谐,色泽鲜而不艳;全图画水不着一笔,而以水草翻动和鱼儿畅游表现出水中的流动之感,具有一种涵泳自然之态。鱼的形象准确生动,千姿百态,宛然如生,最大的鲇鱼用色、墨交叠敷染,呈现水彩画般淋漓的效果,几乎连它们身体的那种柔滑的质感和迅疾行进的速度感都表现了出来。

更妙的是,画家并没有去描画水,但给人的印象却是鱼和藻都处在一个立体的水的空间里。刘寀能画出游鱼深浮浅出、或隐或显和涵泳自然之态,是真正的水中之鳞。此画亦是流失海外中国花鸟画中声誉极高的传世佳作。

“鱼”和“余”同音,有祝颂丰收的吉祥寓意,因此鱼也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唐末,鱼题材还处于山水花鸟画的附庸地位;到宋代,绘画领域高度繁荣,鱼开始作为独立题材出现在画作中,并发展到了第一个高峰。

北宋官方编撰的《宣和画谱》:“……分为十门。一道释,二人物,三宫室,四蕃族,五龙鱼,六山水,七鸟兽,八花木,九墨竹,十蔬果。”第一次将“龙鱼”题材列入了十大绘画门类中,并且位列于山水、兽畜和花鸟之前。鲤跃动的身姿、肥满丰硕的体态和吉祥的寓意使得它成了画鱼的首选。

北宋刘寀是画鱼第一人,他笔下的鲤鱼生动活泼,惟妙惟肖。《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其作品有《戏藻群鱼图》《群鲅戏菱图》《泳萍戏鱼图》《群鱼戏荇图》等30件,并称其“善画鱼,深得广戏浮沉,相忘于江湖之意。”认为他人画的鱼都似案板上的死鱼一般,唯独刘案的鱼似真实游历在水中具有“涵泳自然之态”。

北宋画鱼第一人刘寀《群鱼戏瓣图》赏析

北宋画鱼第一人刘寀《群鱼戏瓣图》此图是一幅美妙的鱼乐图。阳春三月,春水涨绿,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图绘开谢的花瓣飘落水中,吸引着浮游于荇藻间的群鱼,往来穿梭,自由嬉戏。画面上,一派生动活波的情景。画法全用渲染,鱼的形象准确生动,千姿百态,宛然如生,鱼之姿态或优哉游哉,或急窜狂舞,或一字儿列队,或四散逃逸,或争食,或吐水,美姿娇态,惟妙惟肖,抒情寄意,相忘江湖。《图绘宝鉴》称“虽风萍水荇,观之活动。至于鳞尾性情,游潜回泳,皆得其妙”。

刘寀的笔触细腻独到,画风清新雅致,画法独创一格,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悠然自得、诗情画意的水中画卷,对同代和后世的画鱼之法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如宋代范安仁、陈可久,后代的周东卿,基本承袭刘寀的画鱼技法。

北宋画鱼第一人刘寀《群鱼戏荇图卷》赏析

北宋画鱼第一人刘寀《群鱼戏荇图卷》素笺本淡墨画,著录于《盛京故宫书画记》。其画鱼之姿态或优哉游哉,或急窜狂舞,或一字儿列队,或四散逃逸,或争食,或吐水,美姿娇态,惟妙惟肖,抒情寄意,相忘江湖。《图绘宝鉴》称“虽风萍水荇,观之活动。至于鳞尾性情,游潜回泳,皆得其妙。

北宋画鱼第一人刘寀《群鱼戏藻图》赏析

北宋画鱼第一人刘寀《群鱼戏藻图》页,设色,纨扇,绢本,纵24.5cm,横25.5cm。旧题为其所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本幅无款。鉴藏印钤“季彤平生真赏”、“庞莱臣珍藏宋元真迹”。裱边钤“虚斋审定名迹”。存《名笔集胜》册中。《虚斋名画续录》著录。《庄子·秋水篇》中有“濠梁观鱼”的著名典故,故“鱼乐图”成为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鱼”又谐“余”之音,有祝颂丰穰之吉祥寓意。

图中绘小鱼5尾,欢快地游戏于荇藻之间。鱼身用没骨法墨染而成,其光滑、细腻而富于弹性的质感表现得非常充分,线条圆浑流畅;黑脊与白肚之间过渡自然;口、眼、鳍、尾之刻画逼真而具立体感。鱼的游向各异,远近分明,荇藻轻灵而富于动感,构图生动活泼,是宋人画鱼的名作。

图中那几尾白条鱼,身姿委婉,用的是没骨法晕染而成,非常充分地表现出了其光滑细腻的质感;所用线条则圆润流畅,把黑脊与白肚之间的过渡描绘得非常自然。除此之外,鱼的神态也刻画得无比逼真,其瞪眼张嘴的样子,真是令人不禁莞尔。而在构图上,可以看到,这五条鱼的游向各不相同。或蓦然回首,或琵琶半露,层次远近分明;荇藻则一为飘带状随波起舞,一为松针状玲珑有致,极富动感,生动活泼,实为画鱼名作,非宋代画院大家手笔,难以至此也。除了看到画面上白条鱼的栩栩如真,画家那对于自然生机穷穷不尽的追求,不也正一同跃然于纸上。

此作品并不只是一幅普通的传统绘画而已,它所承载的“格物致知”的内容和“天人合一”的风格代表了华夏艺术辉煌的过往,而其所蕴含之“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义,更是指向未来的。

北宋画鱼第一人刘寀《春水游條图》赏析

北宋画鱼第一人刘寀《春水游條图》纵29.2厘米横26.7厘米。笔调轻松,气息古雅,具有高古气息。经陈仁寿先生鉴定为北宋刘寀所作。

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到宋代,可谓登峰造极,宫廷画、文人画、民间画百花齐放,梁楷极简的画风可谓在当时独树一帜,他用简练的笔墨传达出了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从而把写意画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使时人耳目一新。

0 阅读:47
评论列表
  • 2023-04-13 10:43

    宋画第一,都是神品!!!!![鼓掌][鼓掌][鼓掌][鼓掌]

香萱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