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傅全有视察西藏墨脱,300多名边防营士兵,无一人穿军装

楼阁书深 2024-11-25 23:39:4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文 | 编辑 |楼阁书深前言

傅全有莅临墨脱视察时,他惊讶地发现,驻扎在此的300名解放军士兵竟无一人身着军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

1985年,傅全有将军荣升成都军区司令员,肩负起了沉甸甸的责任。时隔一年,他深感对边防官兵的挂念,决定亲自踏入神秘的西藏,去探望那些驻守在边疆的英勇战士们,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与需求。

在巡视了上百个哨所之后,傅将军对官兵们的精神面貌与严整的纪律给予了高度评价。不过他的心中仍旧挂念着那个传说中最为艰苦的哨所——林芝市墨脱县。他深知,作为军区司令员,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探望那些在最艰苦条件下坚守的战士们,看看他们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尽力给予帮助。

由于墨脱县地处偏远,当时还未通公路,傅全有只能乘坐直升飞机前往。当飞机穿越云层,逐渐接近那片神秘的土地时,他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敬意。在得知军区司令员即将到来的消息后,驻守在墨脱的300多名官兵自发地来到机场,以最热烈的掌声与最真挚的笑容迎接他们的司令员。

飞机还未完全落地,傅全有便从舷窗中看到了那些挺拔屹立在强风中的战士们。他们的身姿坚定而有力,彰显出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的风采。可当飞机稳稳地降落在机场上,傅全有走下舷梯的那一刻,他却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

那些前来迎接他的战士们,竟然无一人穿着军装。这对于一向以军队纪律为重的傅全有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他的心中涌起了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疑惑也有担忧。

但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墨脱,他深知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就做出判断。于是,他强压下心中的疑惑与不解,扭头看向负责接待他的边防营营长,用眼神示意他给出解释。

营长显然看出了傅全有心中的疑惑。他深吸一口气,语调平静而诚恳地开始解释:“司令员,不是我们不想穿军装,而是我们实在没有军装可穿啊。在这里,由于环境恶劣,军装的损耗速度远远超过了部队的供给能力。之前,为了节省军装,我们每个战士都学会了缝纫技术,尽力修补破损的军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军装破损得越来越严重,无法再修补。上级领导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情况,便允许我们穿其他衣服来替代军装。

傅全有听后心中一阵感慨。他压低声音向营长询问军装供给的具体情况以及战士们的生活状况。营长详细地介绍了墨脱地区的特殊环境以及军装损耗的严重性。他解释道:“由于这里不通公路,战士们巡逻时只能徒步穿越崎岖的山路。每次巡逻都要耗费好几天的时间才能返回营地。晚上他们只能露宿在野外,忍受着严寒与风雨的侵袭。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军装的损耗速度自然是非常快的。

“另外,”营长继续说道,“由于这里交通不便且海拔较高,外界想要进入墨脱地区也相当困难。所以,每次为我们运送军装等物资都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上级领导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让我们暂时不穿军装以节省

开支。

其实还有一点营长没说,那就是墨脱与外界的联系也时常受到阻碍。当战士们急需物资支援的消息无法及时传递出去时,他们只能无奈地选择将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困境逐渐影响到了药品的供应。

在这个偏远的地方,一旦战士们出现发烧或其他疾病症状,没有足够的药品进行治疗,他们只能依靠坚强的意志来硬撑过去。有时,他们甚至会找来清澈的山泉水,试图用这种方式来降低体温、缓解病痛。

听完营长的解释后,傅全有陷入了沉思之中。他之前虽然一直知道边防战士们的生活条件艰苦,但直到此刻才真正深刻地体会到了他们的不易与艰辛。

“人人都说西藏苦,苦中更苦数墨脱;我们毅然踏征途,当兵就要守墨脱。”这首深情的歌谣,是墨脱驻防战士们心灵的写照,是他们坚守边疆的信念与决心的体现。

墨脱,这座隐藏在西南边陲的神秘小城,或许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正是这座被群山深情环抱、仿佛与世隔绝的地方,却承载着一份特殊的使命与荣耀。它拥有一个如诗如画的名字——雪域孤岛,这个名字既揭示了它的地理位置,又透露出一种孤独而坚韧的美。

从墨脱县城通往林芝的318国道,距离虽只有100多公里,但这段路程的艰险却超乎想象。早在1965年,这条道路便开始了艰难的修建之旅。但经过了长达21年的努力,路基依然未能完全修好。对于当地的军民来说,想要走出这片被群山环绕的土地,只能选择冒着生命危险,翻越重重山脉,穿越茂密的丛林。这种艰难程度,堪比当年红军战士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的壮举。

而对于那些从外地来到墨脱驻扎的新兵来说,这段旅程同样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他们背负着行囊,徒步行军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沿途,他们不仅要面对气候变幻莫测的雪山的挑战,还要小心躲避遍布雨林的毒蛇和山蚂蝗。高原反应、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更是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

而这些不可抗力因素是也墨脱与世隔绝的主要原因。

1962年,墨脱戍边营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面对艰苦的环境,这些勇敢的官兵们并没有选择等待外界的支援,而是毅然决然地自己动手,从零开始建设他们的营房。每一根木头,每一块砖,都是他们肩扛手运,亲自搬运到位的。

在多雄拉雪山海拔4200多米的高处,他们如春燕般辛勤,一块砖一块砖地垒起了一排排坚固的平房。这些平房不仅为官兵们提供了遮风避雨的住所,更象征着他们不屈不挠、自力更生的精神。

居住问题得到解决后,官兵们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解决吃饭问题。墨脱虽然四季分明,自然条件看似不错,但当地的农作物主要以一种名叫“鸡爪谷”的低产稻谷为主。这种稻谷不仅产量有限,而且口感也并不好。

为了改善部队的伙食,官兵们利用休假时间,从外地引进优质稻种。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成功选育出了适合当地气候和水土的优质水稻品种。这一成果不仅大大提高了部队的粮食自给能力,还让墨脱当地的居民也有机会品尝到高产且美味的粮食。

不过在衣食住行中,最令官兵们头疼的始终是交通问题。墨脱地区地势险峻,交通极为不便。有一次,一位战士在巡逻过程中突发高原肺水肿,病情危急。但由于大雪封山,交通受阻,救援工作变得异常困难。幸运的是,战友们不顾风雪交加,踏着深厚的积雪,用被子紧紧裹住患病战士的身体,轮流抬着他艰难地往山外转移。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位战士得以脱险。

无论是西藏军区还是当地民众,都深切地希望墨脱能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公路。可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施工条件来看,这无异于在云端架设桥梁般的艰巨任务。实际上,在1961年的时候,西藏军区就已经派遣技术人员对墨脱的地形地貌进行了详细的前期勘探。但直到1965年,他们才正式启动修路工程。

这次修路工程集结了700多名民工参与建设。为了方便后续工程的进行,他们甚至在帕隆藏布江上修建了一座简易的悬索吊桥。然而,他们还是低估了墨脱地形的复杂性和气候的多变性。在开挖路基不久后就发生了一起安全事故,导致工程被迫停工。

最终这次修路尝试以“花费80万、8人死亡、仅修建8里路”的惨淡结果告终。尽管修路失败给官兵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他们并未放弃努力。从1975年到1980年期间,国家陆续组织力量继续修建墨脱公路。可每次修路工程进展到一半时都会因突发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损毁车辆和器械造成严重损失。当地甚至流传出一些迷信的说法来解释这些灾难性事件。

一次次的修路失败让墨脱戍守营变得更加孤立无援如同一个“孤岛营”。驻扎在这里的官兵们不得不忍受与世隔绝的孤独和寂寞。由于交通不便他们往往半年时间都无法收到一封家书或外界的消息。

当傅全有得知战士们在墨脱与外界隔绝,甚至连一封信都难以寄出时,他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主动提出要为战士们担当信使。战士们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欢呼雀跃,纷纷从各自的珍藏中取出了信件。

他们有的小心翼翼地将信交到傅全有手中,有的则情急之下直接将信塞进了司令员的口袋里。这些信件,或许是他们与家人久违的问候,或许是他们对远方恋人的倾诉,每一封都承载着他们无尽的思念与期盼。

虽然只有300余名战士,但他们所寄出的信件数量却达到了惊人的千余封。这一数字,不仅令人感慨万分,也深深触动了傅全有的内心。他深知,这些信件背后所蕴含的,是战士们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渴望,是他们坚守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柱。

回到营地后,傅全有立即将此事提上议程,并着重强调了贯穿“三条线”的重要性。他所说的“三条线”,即边防线、电话线和交通线,这三者对于稳固边防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特别是交通线,它不仅是物资运输的生命线,更是连接战士们与外界的桥梁。在傅全有看来,没有便捷的交通线和电话线,边防的稳固就无从谈起。

但要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上修建交通线,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不仅是墨脱一个地方所面临的困境,更是整个西藏边防地带共同面临的挑战。尽管当时已经有了青藏和川藏两条公路,但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频发的自然灾害,这两条公路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无法通车。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交通瓶颈问题,傅全有和众多有识之士开始思考一个更为长远的方案:修建铁路!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经有了将铁路修进西藏的构想。而由于当时物质条件的匮乏和自然灾害的频发,这一宏伟计划最终被迫搁置。

1984年,进藏铁路的修建计划再次被提上国家议程,尤其是在傅全有于1986年踏入西藏之后,这一宏伟蓝图的推进速度显著加快。傅全有深知交通对于国防和边疆发展的重要性,他积极推动各项工作的进展,为铁路修建铺平了道路。

在专家们的精心比对与研讨下,三个相对可行的方案浮出水面:青藏线、川藏线以及滇藏线。不过修建铁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特别是对于墨脱这样急需解决交通瓶颈的地区来说,更需寻求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所以,墨脱公路的修建计划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这条被命名为“扎墨公路”的交通干线,从西藏波密县扎木镇一直延伸到墨脱县墨脱镇,它的出现使得长期被冠以“高原孤岛”之称的墨脱得以与其他地区紧密相连,彻底摆脱了“孤悬浮屿”的窘境。

1987年,随着边防士兵待遇的全面提升,西藏地区的交通状况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式各样的公路和桥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雪域高原上编织成一张便捷的交通网络。

边防士兵们的驻地条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不仅拥有了更为舒适的淋浴环境,物资供应也得到了有力保障。这些变化极大地提升了士兵们的生活质量,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保家卫国的热情与决心。

时至今日,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已经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驻守在边防一线的士兵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忍受饥饿与寒冷。在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他们始终铭记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不忘初心,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履行着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

而广大的人民群众,虽然没有亲身经历驻守边境的艰辛生活,但他们始终与解放军战士们心连心、肩并肩。他们以各种方式支持着国防事业,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种军民团结一心的景象,正是新中国国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0 阅读:16
楼阁书深

楼阁书深

楼阁书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