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原子弹和导弹相继研制成功后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完成两弹合一

史海撷英 2024-10-26 17:30:14

2015年的最后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正式宣告成立。作为我国震慑敌人最有力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火箭军此前有个别致的名号——第二炮兵。1966年,我国成功进行了“两弹”结合试验,“二炮”正是在此期间成立的。

提到“两弹”,人们一定不陌生,它指的是导弹与核弹(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如果将导弹比作枪,核弹就可看作子弹。1960年,我国第一枚仿制导弹发射成功,初步有了“枪”;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子弹”也有了。1960年11月,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6月,东风二号导弹成功发射;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然而,一个艰巨的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将“枪”和“子弹”有效结合起来呢?

1964年中国的核爆炸让世界大吃一惊,但趾高气扬的美国人根本不相信中国人的能力,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以十拿九稳的口气预言:“中国五年内不会有原子弹运载工具,没有足够射程的导弹,原子弹也无从发挥作用。”有的媒体应声嘲笑中国是“有弹没枪,一通瞎忙”。

然而,他们很快就再度失望了,他们绝没想到,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研制的东风二号中近程导弹,为研制原子弹的运载工具奠定了基础。

据聂荣臻之女聂力在《山高水长》中回忆,1963年9月3日,聂荣臻在听取刘杰、刘西尧、钱三强、朱光亚汇报第一颗原子弹的进展情况时就明确提出:“我们装备部队的核武器,应该以导弹为运载工具作为我们的发展方向,飞机很难在现代条件下作为运载核武器的有效工具。”

众所周知,人类第一次使用核武器是在1945年8月6日,美国将一颗名为“小男孩”(Little Boy)的原子弹扔到了日本广岛。“小男孩”的个头一点儿也不小,它长3米,重达4吨,为了运送它,美国派出了二战时世界最大的“B-29”轰炸机。不过,二战后,随着世界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如果还用目标大、速度慢的飞机搭载核弹,显然有些落伍,用导弹发射核弹才是最时髦的方式。

“糙汉子”遇到了“娇小姐”

从第一次核爆炸试验到发射核弹头,美国足足用了13年(1945至1958年),苏联用了6年(1949至1955年),对于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想追上世界军事潮流,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两年后,中国就成功用导弹完成了核弹发射。消息一出,西方国家大跌眼镜,纷纷感到难以置信。

原来,我国早就未雨绸缪,提前做了“两弹”结合的部署。最初,原子弹由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核武器研究院)负责研制,导弹则由国防部五院负责,两家单位一直各干各的。后来,在钱学森的领导下,两家单位共同组建了一个“两弹”结合技术协调组,其成立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还早了半年!

钱学森早就认识到,导弹没有核装置,就形成不了杀伤破坏能力;同样,核装置没有导弹相辅,对远距离的目标也不具有威慑力,两者缺一不可。

因此,在中央专委的直接领导下,1963年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和二机部九院就开始有了“两弹结合”的接触。

1964年9月17日,中央专委正式对“两弹结合”的工作做了部署,决定由二机部和国防部五院共同组织试验方案论证小组,由钱学森负责抓总。周总理主持了这次会议,他告诉钱学森,中央决定以五院为基础成立导弹工业部,名为七机部,并诙谐地说:“‘两弹结合’,二机部负责原子弹,七机部负责导弹,从今天起,你们‘二七风暴’就刮起来了!”

钱学森

在“二七风暴”中,钱学森要抓总的是“小、枪、合、安”4件大事。

小,指的是原子弹要小型化。此外,原子弹还必须能够承受导弹起飞后的噪声、冲击、振动和弹头再入大气层产生的气动噪声、振动、高过载等固有的环境条件。枪,指的是“造枪”——研制原子弹的运载工具。运载工具是以东风二号导弹为基础改进而成的东风二号甲导弹。合,指的是“两弹结合”。为适应原子弹的要求,导弹必须要做许多相应的技术改进。比如,射程要远,安放核弹头的密封舱既要有减振和缓冲的功能,还要符合一定的刚度、温度和湿度要求。安,指的是安全。没有哪个国家敢在本土上进行“两弹结合”试验,何况弹道下方还有居民点。

原子弹的小型化工作,主要依靠二机部的研制人员完成。根据小型化的技术指标,1965年5月14日,我国用飞机空投了一枚“核航弹”,在新疆核试验基地成功实施了空爆;后来又在地面对核装置进行了一系列噪声、振动、冲击和温度等模拟试验。

为了早日实现“两弹”结合,九院迅速成立了专门的核弹头任务技术委员会,主任的重担,落在了副总工程师张兴钤的肩上。张兴钤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冶金博士,在钱学森归国次年,他也从美国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先是在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科大)创立了我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后来投身核工业,在西北的核武器研制基地一待就是几十年。

摆在张兴钤面前的问题多如牛毛。和导弹这个高大威猛的“糙汉子”相比,原子弹简直是个“娇小姐”,它怕热、怕冷、怕潮、怕振动、怕冲击,若想乘坐导弹上天,必须得在各方面加强锻炼。最让张兴钤感到棘手的,就是原子弹小型化的问题。

安装在导弹弹头上的原子弹在体积和重量上必须比地面试验时大幅减少,外形尺寸和几何形状都要符合导弹弹头的壳体,同时结构强度和元器件性能还必须满足导弹飞行环境条件,这对部件设计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然而,当时国内并不具备精密加工的能力,即使部件设计出来也加工不出来,这可如何是好?

张兴钤

“难道加工值一定要完全与设计值一致才行得通吗?能否允许存在一定的公差呢?部件之间的间隙多大才不影响正常的功能发挥?”一个个疑问闪现在张兴钤的脑海里。反复琢磨后,他把人员召集起来,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咱们每次试验都准备两套以上的试验件,为什么不从这些备用品入手,做做试验,看看放松公差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这一想法得到了广泛支持,大家立刻着手试验,很快就解决了原子弹小型化后的系统最佳公差值问题,既降低了生产工艺的难度,又不影响原子弹发挥正常效能。

经过反复试验和计算,至1965年6月,张兴钤带领研制人员成功完成了原子弹装置的理论设计、结构设计和引爆控制系统原理设计,解决了小型原子弹头配装中近程地地导弹的技术。

“子弹”调整好了,“枪”呢?

这边厢,二机部九院的“子弹”搞得有声有色,那边厢,国防部五院在“枪”的研制方面又进展如何呢?

“造枪”工作在钱学森的亲自指挥下进行。东风二号甲导弹在东风二号导弹的基础上进行了方案性的设计修改,发动机的推力由40.5吨提高到45.5吨(实际验收时达到47.5吨),射程从1000公里提高到了1200公里,控制系统改为全惯性制导,提高了导弹的作战性能。

虽说我国在1960年就成功试射了“东风一号”导弹,然而,“东风一号”由苏联的“P-2”导弹仿制而来,是采用液体发动机的近程导弹,它射程近、推力小,面对重量较大的弹头,显得力不从心。研制新型中近程导弹的任务迫在眉睫。

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五院开始对“东风一号”进行全方面的改进。想提高导弹的射程,自然要在发动机上下一番苦功夫。研制人员将发动机的过氧化氢供应系统从挤压式改成泵压式,对液氧箱的结构和启动方式做了优化,还增加了推力室喷管的延伸段,从而使发动机的推力大幅提高,工作时间也延长了近40%。

东风二号

在任新民、黄纬禄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坚守下,历经多次失败后,“东风二号”终于在1964年6月29日迎来了成功发射。

从1965年11月13日到1966年1月6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东风二号甲连续进行了8次飞行试验,7次成功,1次失败。东风二号甲的研制成功,不仅为保卫祖国提供了“站岗放哨”的重要武器,而且成为发射核弹的一支好枪。

不过,想护送“娇小姐”上天,“东风二号”还需要做出相应的技术调整。除了在发动机推力上要更进一步,还要给“娇小姐”提供舒适的环境。为此,人们在导弹的弹头内部设置了密封舱,把原子弹密封起来,以达到缓冲减震的目的,密封舱内还安装了空调,使温度和湿度保持在最佳状态。

1964年9月,两个单位分别成立了论证组,由国防部五院牵头。在东风二号甲的基础上,五院对导弹做了适应性修改,并在安全问题上采取了多重防护措施。与此同时,二机部人员对原子弹进行了小型化设计,在结构设计中适当改进,使弹头尺寸减小、重量减轻、刚度提高。“两弹结合”离不开大量的试验。因此,大量的原子弹工艺试验、爆轰试验和环境条件试验先后开展。

万无一失?这是个问题

“子弹”有了,“枪”有了,二者的配合问题也解决了,新的问题却接踵而至:往哪儿发射呢?美国和苏联都是在海洋中的无人荒岛上试验,中国呢?

当时我国没有海上测量条件,很难开展海上试验,况且出于保密的考虑,也不宜在公海核爆。在审慎地商讨后,从中央领导到一线科研人员都不得不接受一个无奈的事实:原子弹只能朝着中国本土发射!而且发射点和弹着区没得选,只能在酒泉基地发射,在罗布泊降落。

尽管西北人烟稀少,但导弹飞行途经区域仍有不少人口聚居区。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周总理寝食难安,马上找到钱学森等人了解情况。一见面,周总理就关切地问:“学森,我总是不放心,怕导弹掉下来。你们有多少成功的把握?”钱学森答道:“总理,大家都认为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周总理说:“你们‘两弹’结合的工作要坚持一个方针: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话音刚落,一个声音传来:“万无一失?我办不到。”在场的人瞬间将目光聚焦在一位略显冒失的中年人身上,发言的正是“两弹”结合技术协调组组长谢光选。他毫不在意众人的目光,继续说:“导弹发射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一是技术水平不高,二是存在人为原因。”周总理笑道:“什么是万无一失?你们把能发现的问题都找到了,就是万无一失。如果客观条件不具备,那属于吃一堑长一智的问题。”谢光选听罢,稍稍放心了些,说:“总理,我们做过计算,导弹飞行失误落入人口聚居区的概率是十万分之六,比飞机失事的概率还低,我们的导弹是安全的。”周总理轻轻地点了点头:“你们要保证导弹掉不下来,万一掉下来,原子弹也不能爆炸。”

从北京回到基地,所有人都没闲着,大家按照周总理的指示,挑选最好的仪器和组件用到“两弹”结合上。经过多番测试,上万个零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1966年10月27日上午8点,距离预定发射时间还有1个小时,发射场突然狂风大作,卷起的黄沙铺天盖地,能见度只有50米。9点,大漠的风小了,矗立的发射托架慢慢打开。突然,从发射台下面升腾起灼眼的烈焰,东风二号甲导弹托举核弹头呼啸着拔地而起,直冲云霄。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东风二号”载着核弹头腾空而起,按照预定程序上升、转弯,向着西方浩浩荡荡地进发了。9分4秒后,遥测设备传来好消息:我国首枚导弹核武器在飞行了894公里之后,核弹头在罗布泊弹着区靶心上空569米的高度爆炸!现场立刻充满了欢呼声,所有人都激动万分。

“两弹结合”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罗布泊上空升起的巨大蘑菇云,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用自己的导弹发射核武器的国家。美国用了13年、苏联用了6年才完成的“两弹结合”试验,中国仅用了2年。

面对中国“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西方媒体无不惊叹:“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的确,“两弹”结合使泱泱中国终于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具备了真正的核威慑和核打击能力,彻底结束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此后,我国相继发展出多种型号的战略及战术导弹,如今,人民解放军在装备现代化建设上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 阅读:26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