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下扬州,大家都知道扬州很美,不然当年隋炀帝也不会贪恋扬州而开凿大运河。扬州也因大运河而兴起,从这一点来说扬州是不是要感谢隋炀帝呢?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运河所至之地,工商业均为发达,特别是一些水陆中转之地,更是形成了一个个商业发达的城镇。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扬州江都的邵伯古镇。


邵伯古镇,古名“步邱”,晋朝时又名“新城”,别称为“甘棠”,迄今已有 1600 多年历史。其位于扬州市江都区北 12公里,是里运河和盐邵河交汇处,扼江淮之咽喉,水陆交通条件极为优越。隋代开凿南北大运河后邵伯就日益兴盛起来,到了唐宋以后邵伯更是发展成为“南北舟车孔道,烟火万家,行旅如织”的运河重镇,以至于隋炀帝、乾隆、谢安、董恂、孙觉、苏轼这些帝王和名人墨客都在此留下足迹与诗篇,具有厚重的人文历史。古镇的明清运河古道、邵伯码头群、邵伯古堤、邵伯老船闸、淮扬运河主线(邵伯段)等列入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名录,是大运河沿线遗产点最多的古镇。



邵伯古镇在古运河的东岸,岸边有一条与运河平行的通廊,这条通廊与居民生活的街市平行,有几十条街巷与通廊相连。邵伯古镇内最有名的街巷当属老街,老街建于清康熙年间,街道路面由青条石铺就,南北长3里与运河平行,路基下用砖砌排水沟渠连接河道,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平整光滑、是目前苏北地区仅存的条石古街。两边满是徽派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为商铺和住宅,曾经是人头攒动,商贾云集。现今虽然还有一些商铺,但与鼎盛时期相比,那是逊色许多。老街两侧的民居中曾有很多大户人家,这些高门大宅在风云变幻的历史中损毁许多,现存的只有清朝四部尚书董恂故里、徐家大楼、王氏大楼、四角楼等明清古宅 20 来处。




扬州地区湖网密布,与运河相连的邵伯湖位于古镇的西北部,又名“棠湖”,古属三十六陂,素有“三十六陂帆落尽,只留一片好湖光”的美称,到邵伯自然会来邵伯湖一览。湖边有一座始建于北宋熙宁二年的斗野亭,因亭的位置“于天文属斗分野”而得名,可野亭雄踞高丘,远观帆影点点,可近看田家炊烟。主亭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交友赋诗,现今亭内珍藏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墨宝字迹,镌七贤诗碑于壁。



斗野亭内卧有一尊300 多年历史的镇水铁牛,铁牛长1.98米,高11 米,横卧在厚约10 厘米的联体铁座上,铸工精细造型生动,重约2吨。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因淮河水灾邵伯镇南更楼决堤,决口长达 180 米,深达13米,康熙皇帝责令漕河总督张鹏翮迅速堵塞决口。康熙四十年(1701),朝廷在淮河下游至入江处共铸造了 “九牛二虎一只鸡”,安放于水势要冲,以祈镇水,邵伯铁牛便是其中的一只铁牛,这只铁牛被邵伯人亲切地称为干妈妈。


大马头是邵伯古镇的门户,是运河沿线保留最完整的商埠,曾是古镇最繁华之地,有“邵伯大马列头号、镇江小马头”之说。唐宋以来大马头就是京杭运河线上的重要港埠,漕船由此过境、货船由此集散、考生由此往返、官员由此赴任或进京,官船的接送、游人的上下均在此。乾隆六下江南,每一次到扬州的龙舟都停泊在大马头,由乾隆皇帝御题的砖石结构“大马头”牌楼至今仍然矗立在古运河东岸,已有数百年历史。



邵伯船闸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拥有三座大型现代化船闸,是京杭大运河苏北段由南向北的第二个梯级船闸,扼江淮之要冲。邵伯船闸是运河沿线上的最大最古老的船闸,最早起源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谢安于邵伯筑埭,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延续至今,从单斗门、三门两室船闸至民国时期“新式船闸”,到今天的三座大型现代化船闸,有着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船闸发展历史的缩影。“万舟飞渡一毛轻,闸锁蛟龙浪不惊”,是大批船舶过闸的生动写照,如今的邵伯船闸经过多次技术改造,采用航闸智能运行系统、船讯通等先进方式,早已是今非昔比了。



到邵伯赏人文美景,邵伯的美食自然也是要品尝的。邵伯因为有湖,湖鲜自然是其重点,。邵伯龙虾是邵伯美食的王牌,不品尝邵伯龙虾,真是枉来邵伯。另外还有“邵伯焖鱼”、“渌洋湖鸭蛋”、“邵伯香肠”、“邵伯咸鹅”等湖鲜也是足以刺激味蕾的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