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十六字心传”到底是怎么回事?

问道化鸣 2025-02-22 18:56:44

据《尚书·大禹谟》记载,尧舜禹禅让时,不仅传君位,还传治国“心法”,这一心法,被朱熹称之为“十六字心传”,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是谁最早提出“道心”、“心法”?夏禹传位于夏启,不再禅让,“汤武革命”了,商汤王与文武周公是如何得到的“心法”?周王室都不存在了,这一心法是谁传给孔子的?

《大禹谟》是古帝一脉相承的道统“心法”

儒教认为,“十六字心法”是尧舜以来所传的圣人心法。《朱子语类·卷十二·学六》一篇文论全是“心论”,光是一个“心”字就出现近200处,他认为:尧舜相传,不过论人心道心,精一执中而已。这就是儒家的“道统之传”

“道统之传”就是儒家之道的传承谱系,按朱熹的说法儒家所传就是道学。他在《中庸章句·序》中说:道统之传始自尧舜。因为尧当时无文字, 道理只靠口耳相传。

朱熹说:尧传给舜时, 只说“允执厥中”,舜传给禹,为了说的更详细,就变成十六字。以后又传给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再后又经过周公、孔子、孟子、周敦颐、二程,就这样一脉相传下来。

关于“允执其中”,《论语·尧曰》说:“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朱熹的“心法”,是在《论语》基础上,对王肃《尚书·大禹谟》相关内容的进一步肯定,《大禹谟》说:“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朱熹以《论语》和《大禹谟》为据,由此认为尧舜禹三代是以“允执其中”的传承而形成道统的。此后,历经皋陶、商汤王、伊尹、傅说、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召公,传至孔子;孔子以后,则有颜回、曾参,再传至子思、孟子。

这就是儒家传道谱系,即“道统”。而道统相传的内容,就是以“允执其中”为核心的思想,就是道学。

在朱熹之前,只有唐代的韩愈论述到过“道统”,但朱熹认为韩愈“不曾就身上细密做工夫,只从粗处去,不见得原头来处”,所以只又简单过程,而没有“道统”内容,于是,他便从深处用心“发明道学之源”,即把“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当作古圣相传的道学内容。

朱熹说:尧舜之时没有文字, 这个“心法”便是靠口耳相传而保留下来,直到商周之际的圣人,才借用文字把它记载下来。

两宋理学家为何推崇“十六字心传”?

道统”代表了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历程,理清传道体系,有助于剔除异端,弘扬“中道”。

但两汉以来,随着佛教的进入和道教的发展,两晋隋唐以来直到两宋,儒家的统治地位面临严峻挑战,以至于出现了“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的局面。

为了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强调儒家思想的权威性,从“宋初三先生”石介、胡瑗、孙复,到“北宋五子”的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以及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一直致力于儒学的光复运动。

两宋的学者们以积极开放的姿态,立足儒学,打破门户之见,兼收并蓄百家思想,“道(理)学”体系终于在朱熹时期最终完成。

理学家们推崇孟子的心性学说,又广泛吸收道家的天道思想和佛家的心性之学,为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提供了强大的天道依据,并于元代取代汉代经学,上升为元明清三代官方思想领域上的统治思想。

朱熹全面梳理了儒家的传道谱系,认为从子思开始,就已有了明确的“传道”思想,这个“道”就是尧舜相传的“允执厥中”,也即“中庸之道”。他说: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但孟子“没而遂失其传焉”,“而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至其门人虽颇详尽而多所发明,然倍其师说而淫于老佛者,亦有之矣。”

朱熹认为,孟子没后,异端纷起,中庸之道失传,老子佛陀之道光鲜亮丽,实则乱我中道深矣。直到千年后,程颢、程颐两兄弟出来,才延续了千年不传的道统。但程先生的学生却掺杂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不够纯粹了。

所以,为了延续道统,他“沉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执其中”。

朱熹的“悟道”也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他说他在不断的迷惑中,反复研习领悟,终于悟透了“中庸之道”思想,从此之后,才敢糅合古来众家之说而能“用其中”。

而“允执厥中”是从尧舜以来以至孔孟、程颢程颐所传之“中道”,故“十六字心传”也就成了“圣圣相承”的儒家道统。而“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只因为其“只为作文用”,于“道”,则究之不深,故“韩退之只晓得个大纲,下面工夫都空虚,要做更无下手处,其作用处全疏”。

所以在理学家看来,“韩文公第一义是去学文字,第二义方去穷究道理,所以看得不亲切”,算不上传道者。



0 阅读:11
问道化鸣

问道化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