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丁宝桢》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作品,虽然融入了一定的艺术加工,但剧中对历史人物恩承的形象有所夸张。实际上,历史上的恩承并不像剧中描绘的那般负面。值得一提的是,丁宝桢与恩承确实同龄,均为1820年出生。那么,电视剧《丁宝桢》中的叶赫那拉恩承,在历史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评价如何呢?

恩承的出身可以追溯到满洲正白旗,他隶属于满洲八大姓之一的叶赫那拉氏。这一姓氏在电视剧中被突显得尤为显赫,让人们容易误认为他与慈禧太后有密切血缘关系。然而,历史学家指出,慈禧太后的叶赫那拉氏隶属镶蓝旗,显赫之至则属于恩承的正白旗。事实上,根据《清史稿》的记载,恩承祖上并未有显赫人物,即使他的祖父和父亲在文献中也未提及。

恩承的仕途起点并不高,凭借笔帖式身份进入清朝官场。他在道光年间步入仕途,至其晚年登上礼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等职。恩承崛起的转折点发生在咸丰初年,当时的京师突遭东王杨秀清的北伐军袭击,这位满洲子弟随僧格林沁出征,并在山东滕县一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因而晋升为四品京堂,逐步步入高层官场。同治年间,恩承再次随着僧格林沁对捻军作战,但因战役最终惨重损失,他便因主帅阵亡而遭革职处分。

尽管经历仕途波折,恩承很快凭镇压东北地区马贼叛乱之功而恢复职务,并担任理藩院侍郎。尔后的仕途发展亦是闪亮之处颇多,他在同治年间驻扎河北,以抵御捻军,此后更在政务上获得一连串职务提升。光绪初年甚至担任左都御史、礼部尚书等高职,然而,由于未获得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等最顶尖头衔,他终其一生也未能登上权力巅峰。

恩承与丁宝桢在同治时期的关系并未有过多冲突,直至光绪时期查办四川案。他与同出叶赫那拉氏的慈禧太后,实际上并无密切关系,尤其是与丁宝桢的恩怨纠葛,更是受限于政治权力和利益之争。恩承在这场斗争中,本想凭借查办丁宝桢以获得更高职位,却因自身家人的腐败问题暴露而被扣下,再次失去了升迁的机会。

纵观恩承的仕途历程,他无疑是清朝同光时期的一位典型军政官员,虽然几度跌宕却未曾有显赫的轶事。其余大臣对他评价颇为中规中矩,若论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恩承无大功亦无大过,他的经历史绩更多体现在战场上对太平天国和捻军的镇压,而不是权力中心的纷争。
其生前获得低调但积极的谥号“文恪”,也反映出在同光新政的风雨中,恩承担任高职却未造成巨大动荡,功过相抵的生涯圆满谢世。光绪十八年,恩承病逝,朝廷特赐谥号并入祀贤良祠,这是清廷对他一生成就的官方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