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作为政委不被信任?司令员出事后,副司令主持工作,后被换下来
世人皆知"九一三事件"后,空军发生了一场重大的人事变动。当时的空军司令员吴法宪被隔离审查,空军的领导工作随之进行了重大调整。让人不解的是,作为空军政委的王辉球,本应在这个关键时刻挑起重担,却被"冷落"一旁。而由副司令员曹里怀牵头主持空军的日常工作。更令人不解的是,一年多后,一场突如其来的人事调整,不仅让王辉球被换下,还让他神秘"消失"了一年多。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王辉球又经历了什么?
一、空军领导层的重大变动
1971年9月13日,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日子。这天凌晨,北京城内外一片寂静,可中南海内却灯火通明。就在这个不眠之夜,空军司令部也迎来了一场重大变革。
当时的空军司令员吴法宪正在外地巡视,却突然接到紧急电令返京。谁也没想到,这一去竟是从此天地两茫茫。吴法宪刚一落地,就被通知接受组织调查。
消息传到空军司令部,一时间人心惶惶。要知道,空军可是一支重要的军种,岂能一日无主?就在各方揣测空军新任掌门人会是谁时,中央很快就拿出了应对之策。
李德生临危受命,被派来分管空军工作。可李德生并非空军出身,对空军的具体业务并不熟悉。为此,上级决定成立一个五人领导小组,协助李德生工作。这五个人分别是:副司令员曹里怀、政委王辉球、副政委邝任农、参谋长薛少卿和政治部主任梁璞。
这样的人事安排看似寻常,实则大有讲究。要知道,当时的空军副司令员并非只有曹里怀一人。早些年还有刘震、成钧、谭家述等多位副司令员,但他们在"文革"初期就受到冲击,相继离开了空军系统。这样一来,曹里怀就成了资历最老、经验最丰富的副司令员。
五人领导小组成立之初,曹里怀被任命为组长,主持空军的日常工作。这个安排一出,不少人都感到意外。按说王辉球是政委,位置比副司令员要高半级,怎么反倒让他当了副手?
就在众人疑惑之际,一份重要文件下发了。文件明确规定:空军的重大决策必须经过五人领导小组集体讨论,不允许个人专断。这样的规定,既确保了军队指挥系统的稳定性,又避免了权力过分集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五人领导小组的工作方式也很特别。每天早晨,五个人都要准时到司令部开会,研究当天的工作。遇到重大问题,必须及时向李德生汇报。这种集体决策的方式,在当时的军队系统中并不多见。
这样的领导体制一直持续到1973年初。在这段时间里,空军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训练依旧在进行,战备依然在加强,只是领导机构的运转方式发生了变化。
二、曹里怀与王辉球的资历对比
说起曹里怀与王辉球这两位空军将领的资历,还真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往事。
要说资历,曹里怀可是空军的"老人"了。早在1952年,他就担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在那个年代,能当上军区空军司令员的可都是凤毛麟角。三年后,他又调任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这一干就是四年。1956年,组织上认为他经验丰富,便调他到空军司令部任副司令员兼军训部部长。
有意思的是,在空军系统里,曹里怀还有个响当当的绰号叫"飞行司令"。这绰号可不是白叫的,他是我军最早掌握歼击机驾驶技术的将领之一,曾在朝鲜战场上亲自指挥作战。在他担任军区空军司令员期间,还经常亲自驾机巡视部队,检查飞行训练情况。
再说说王辉球,他进入空军的时间比曹里怀晚了一些。1953年,他才调入空军,担任政治部主任。不过王辉球在政工领域却颇有建树,一干就是七年。1960年,他被提拔为空军副政委,同时继续兼任政治部主任。
两人在空军系统里的职务也很有意思。按照军队的体制,副司令员和政治部主任虽然都是副军级,但在具体工作中,副司令员的地位要高一些。等到王辉球升任副政委后,两人的级别才算是真正持平。
在战争年代,曹里怀和王辉球都立下过赫赫战功。曹里怀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指挥空军作战,多次与美军空中较量。而王辉球则在淮海战役中表现突出,后来又参与了西南剿匪的重要战役。
1965年空军换帅时,两人都是重要候选人。最终吴法宪出任司令员,但组织上对曹里怀和王辉球的能力都给予了充分肯定。曹里怀继续分管军事训练工作,而王辉球则负责部队的政治思想建设。
在实际工作中,曹里怀善于抓军事训练,经常深入基层飞行部队,了解飞行员训练情况。而王辉球则擅长做群众工作,在空军政治部工作期间,他推动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为空军政治工作的规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两人共事多年,都为空军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特别是在空军建设最困难的时期,他们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在六十年代初期,空军面临着装备更新和训练改革的双重任务,正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空军才顺利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
三、王辉球与吴法宪的复杂关系
说起王辉球和吴法宪的关系,可谓是一波三折。1965年,空军迎来了一次重大人事变动,吴法宪调任空军司令员。那时候,空军政委的位置正好空缺,吴法宪向上级推荐了余立金。
这里有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在推荐余立金之前,吴法宪曾多次与王辉球一同工作。当时的王辉球正担任着空军政治部主任的职务,在部队中颇有威望。许多人都认为,王辉球是最有可能接任政委的人选。
可事情的发展却出人意料。1968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波,让刚上任不久的余立金陷入困境。当时有人指控余立金参与了所谓的"杨成武夺权"事件,结果余立金很快就被撤职查办了。
正所谓福祸相依,余立金的倒台反而成就了王辉球。在这个关键时刻,作为仅剩的一位副政委,王辉球被提拔为空军政委。这一次,正是吴法宪向上级举荐了他。
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个由吴法宪一手提拔的政委,日后会与他产生如此复杂的关系。随着时间推移,吴法宪在军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先后担任军委办事组副组长、总参谋部副总长等要职。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军委办事组后,空军的日常工作就多由王辉球负责,只是重大事项需要向吴法宪请示。
在这期间,有一件事值得一提。1970年春天,空军召开一次重要会议,会上王辉球对某些问题提出了不同意见。这在当时可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虽然这些意见最终没有被采纳,但这一幕让不少人记忆深刻。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当吴法宪被隔离审查时,上级并没有让其亲自提拔的王辉球主持空军工作。这种处理方式,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后来在吴法宪的回忆中提到,当年推荐王辉球担任政委时,确实是出于对其能力的认可。但是随着工作的开展,两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分歧也逐渐显现。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决策上,王辉球往往会提出不同的看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空军的日常工作中,王辉球始终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即便是在吴法宪权势最大的时候,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工作原则。有时候,他甚至会直接向上级反映一些问题,而不经过吴法宪。
四、五人领导小组时期的内部博弈
话说这五人领导小组一成立,空军司令部的工作格局就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都是"一言堂",现在变成了"五人议事",这种转变可不是那么容易适应的。
1971年深秋的一天,在空军司令部的一间会议室里,五人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的第一项议程,就是研究如何分工。最终确定:曹里怀主持军事工作,王辉球负责政治工作,邝任农协调后勤保障,薛少卿抓军事训练,梁璞管理干部工作。
这样的分工看似明确,可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就拿一次重要的飞行训练来说,按理说这是军事工作,应该由曹里怀拍板。但因为涉及多个飞行师,还要考虑政治教育和后勤保障,结果五个人都得参与讨论。
有意思的是,每到这种时候,曹里怀总是先请王辉球发言。一来是尊重政委的地位,二来也是让政治部门先把把关。而王辉球每次发言,都会特别强调要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各项制度。
李德生对这种集体决策的方式很重视。有一次,空军要派出一个代表团出访,本来是个不大的事,可李德生还是要求五人领导小组集体研究。最后不仅讨论了人选,连出访的具体事项都一一过问。
1972年春天,空军面临一次重大改革。这事关系重大,光是准备工作就开了整整一周的会。五个人每天都从早上讨论到晚上,连饭都是在会议室里吃的。最后形成的方案,每个字都是五个人反复推敲的结果。
不过,这种集体决策也有它的难处。比如说,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就得反复协调。有一次讨论空军训练大纲的修改,光是一个技术指标的要求,就争论了整整三天。最后还是请示了李德生,才最终拍板。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当时空军有个重要的基建项目,涉及好几个机场的改扩建。按说这是后勤工作,该由邝任农负责。可因为投资太大,最后变成了五个人轮流去现场办公,每人负责一个机场的工程进度。
在这样的工作机制下,空军的很多决策都变得更加稳妥,但效率确实受到了一些影响。有时候一个小会,光是等五个人的时间都得协调好久。为此,他们还专门定了个规矩:每天早上八点,五个人必须准时到办公室,集中时间处理急事要事。
时间长了,五个人也都摸索出了配合的门道。遇到分歧,大家都学会了相互妥协。即便在争论最激烈的时候,也都记着一条:无论如何,不能让工作受影响。
五、王辉球的去向之谜
1973年的春天,空军司令部又迎来一场重大人事变动。这一次,上级一反常态,没有从空军系统内部选拔领导班子,而是从大军区空军中挑选了两位新面孔:马宁和傅传作,分别担任空军司令员和政委。
这个决定一出,在空军系统内引起不小的震动。要知道,无论是马宁还是傅传作,他们的资历和职务都不算高。而原来的五人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王辉球在内,都被调离了原来的岗位。
最让人不解的是王辉球的去向。当其他领导小组成员都各有新的任命时,王辉球却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整整消失了一年多。在这段时间里,就连他的家人也不清楚他究竟去了哪里。
说起这段神秘的经历,还有个有趣的细节。每个月,王辉球都会按时给家里打一个电话,但电话里从不提及工作的事情。有时候家人问起他在哪里,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在外地学习。"
直到1974年末,王辉球才重新出现在北京。当时有人在西郊公园碰到他,发现他晒黑了不少,看起来比离开时更加硬朗了。但对于这一年多的经历,他始终守口如瓶,连最亲近的战友问起,也只是笑笑不说话。
1975年,组织上重新给王辉球安排了工作,让他担任沈阳军区政委。这个任命本身没什么特别,可细究起来却很耐人寻味。要知道,沈阳军区是我军重要的战略要地,政委一职向来都由资深干部担任。
不过,王辉球在沈阳军区的任职时间并不长。仅仅一年后,他就改任军区顾问。这样的职务变动,在当时的军队系统里并不多见。更特别的是,在担任顾问期间,王辉球经常被邀请到军事院校讲课,主要讲述空军建设的经验。
多年后,有人在整理档案时发现,王辉球在"消失"的那段时间里,曾到过西北的某个偏远地区。那里有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专门进行特殊装备的研制工作。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他会晒黑这么多,但具体做了什么工作,至今仍是个谜。
据他的警卫员回忆,王辉球在离开空军司令部之后,经常翻看一些航空工业方面的资料。有时候,他还会拿着笔记本埋头写东西,写完就锁进保险柜。这些笔记本后来都被送到了军委,至今未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