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一生追随孙中山,因坚持继承执行“三大政策”而被刺杀

青林知青 2023-09-04 10:41:12

廖仲恺:黄埔大政委,永远革命人

离家不远,便是何香凝纪念馆,紧靠深南大道边上,公交车几站就能到,很方便,所以时常去,偶尔也会带些朋友一起去,但是,从朋友的言谈中得知,他们对何香凝先生是很陌生的,更是不知道何先生的人生伴侣,伟大的革命家廖仲恺。

在民国发行的首套《民国英烈》邮票中,就有廖仲恺,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邮政部门也发行了一套名为《廖仲恺诞生一 百一十周年》的纪念邮票,可见,廖仲恺先生是两岸共同认可的革命先烈。

但是现在,因为宣传力度的欠缺,廖仲恺的声名不是太响亮的,尽管大导演汤晓丹先生曾经拍过一部《廖仲恺》的电影,估计看过的人也是不多的。

究其原因,首先是廖仲恺牺牲得太早,很早便退出了风云激荡的民国舞台;其次是他的离世,有着太多的谜团,似乎各方势力都脱不了干系;所以,很多人对廖仲恺有着陌生感,便也不算太奇怪了。

廖仲恺,名恩煦,字仲恺,广东惠州人,出生于美国旧金山旅美华工家庭,在留学日本时结识了孙中山后,便一生追随,将自己献身于革命事业,他是协助孙中山建立了同盟会的主要干将,也是联络革命志士,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成员,可以说是,他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

辛亥革命后,廖仲恺追随孙中山回到祖国继续革命事业。先后担任过广东枢密员、财政司长兼国税厅长等职,北伐前,协助孙中山先生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任广东省长和黄埔军校党代表,对建立和巩固新生的广东民主共和政权作出诸多贡献。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他继承孙中山遗愿,坚定地贯彻执行“三大政策”,同国民党右派作坚决的斗争,同年八月在广州遇刺身亡,年仅48岁。

廖仲恺被人认为是“小一号的孙中山”,他为人正直、光明磊落,革命意志非常坚定,在党内拥有崇高的威望,当此时,蒋介石还并未受到重视,远还没有进入权力中心。

廖仲恺的父亲先是在香港经商,后来去了美国旧金山,但在廖仲恺16时病故,廖仲恺便随母亲,带着弟妹们回到广州,投靠了在清政府任招商局总办的叔父,后来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并在叔父的安排下,他与香港地产商何戴的九女儿何香凝结婚。

何香凝是个大脚,这在当时的女子普遍缠足的中国是极为少见的,夫妻二人相敬相爱,是当时人们羡慕的一对神仙眷侣。

何香凝知书达礼,极喜绘画,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画家,她拿出自己的所有的陪嫁和积蓄,“凑得三千余金”,资助廖仲恺赴日留学,后来的何香凝也赴日本,夫妻二人先后考入日本的早稻田大学。

他们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后,便矢志追随,何香凝也成为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他们的家也成为同盟会员聚会和召集会议的主要场所。

在后来的革命征程中,廖仲恺一直紧随孙中山,坚定不移地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在他担任广东省财政厅长期间,任劳任怨,广募资金,为孙中山实现理想竭尽全力。

1922年,陈炯明因反对北伐而发动反叛,不仅炮轰总统府,还将廖仲恺关入大牢,在关押期间,廖仲恺抱必死之决心,写下了给家人的诀别诗,其中给何香凝的诗这样写道:

后事凭君独任劳,莫教辜负女中豪,

我身虽去灵明在,胜似屠门握杀刀。

在何香凝的努力下,陈炯明最终还是没敢对廖仲恺下黑手,面对比他资格还老的何香凝严厉的责问,陈炯明只能无奈地释放了廖仲恺,随即,二人立即前往香港同孙中山会合。

后来,孙中山顶住党内巨大的压力,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廖仲恺是坚定的支持者,他为建立黄埔军校可谓是呕心沥血,在难以想象的困难中,保障了军校的正常运转。

众所周知,蒋介石起家的资本是黄埔学生军,而学生军中江浙子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是,蒋介石虽说是校长,但如果论排序的话,他只是第三名。

虽说孙中山没有在军校担任职务,但却有一个军校总理的名头,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掌控着军校的发展方向,并委派了他最信任的廖仲恺担任党代表,可以说,廖党代表就是孙中山在军校的代言人。

廖仲恺为人宽厚,有着非常开阔的胸襟,被人戏称为“黄埔慈母”,当有人告发如许崇智等人,有声有色地进入高档场所消费时,他也开导说,只要肯革命,就不要求全责备啦,这与蒋介石有着很大的区别,蒋校长是很严厉的。

在后来平定“商团叛乱”和桂系的“杨刘叛乱”,以及“东征”等战事中,廖仲恺在财税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他还支持反帝爱国运动的省港大罢工,在国共两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国民党中的左派领袖。

按照后来人的观点,当时国民党内部分为左、中、右三派,左派是指以廖仲恺、宋庆龄为首,包括后来成为汉奸的汪精卫,他们是拥护和执行孙中山“三大政策”的。

西山会议

右派是指以胡汉民及西山会议派的一帮元老,坚持反对共产党,反对同苏联有任何瓜葛的顽固势力;中间派则是指立场模糊的一帮人,而当时的情况下,国民党右派势力是很猖厥的,几乎占有主导的势头,但孙中山在世时,他们也不敢太猖狂。

但是,这个划分并不精准,只是一个大致按思想意识倾向的笼统归纳,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一直以孙中山忠实信徒自居的蒋介石,他还曾将自己的儿子送去苏联,并支持其加入了苏联共产党,但后来却在上海向共产党人挥起了屠刀,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由于廖仲恺的地位和所持的观点,让国民党右派分子如芒刺在背,必欲灭之而后快,他们在孙中山逝世后,立即针对廖仲恺发动了来势汹汹的“倒廖运动”,甚至扬言要使用各种手段刺杀廖仲恺。

面对来自右派势力的威胁,他坦然面对,并针锋相对地发表了《革命派与反革命派》的文章进行反击,对于右派散布的刺杀恐吓,他也一笑了之,毫无畏惧,甚至在汪精卫递来“有人对他不利”的纸条,他毅然说道:“为党为国而牺牲,是革命家的夙愿,何事顾忌!”

但是,刺杀还是发生了,1925年8月20日上午,当廖仲恺携夫人何香凝去开会的路上,在戒备森严的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人连开四枪,不治身亡。

“刺廖案”是仅次于“刺宋案”民国大案,也是一桩谜案,虽然事件发生后,国民党立即成立了专门机构破案,但最终也是不了了之,倒是蒋介石借机上位,成为国民党的党魁。

孙中山逝世时,当时国民党内部有所谓“四大金刚”,即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和许崇智,完全没有蒋介石的啥事儿。

不难发现,这几位都是广东人,就如同当年曾国藩的悍将以两湖为主、李鸿章的臂膀皆两淮之人一样,这同当时地域性革命有关,也与中国传统的乡党情结紧密相连。

但是,廖仲恺遇刺后,胡汉民和许崇智均受到牵连,很快便被边缘化,剩下一个汪精卫,被顺位上来的蒋介石弄得个七荤八素的,地位不保,后来被蒋介石压了一头,心中的悻悻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究竟是谁主谋刺杀的廖仲恺,后世的猜测也是很多,有说是胡汉民,有说是许崇智,有说是西山会议派的那帮人,当然,更有人说是最大的受益者蒋介石,至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廖仲恺出殡时,有二十多万人为其送行,其中包括黄埔军校的师生,以及工农群众和市民,廖仲恺先是葬在广州驷马岗,他的好友朱执信身边,后来迁葬于南京中山陵一侧,同他一生追随的孙中山先生为伴。

在他的故乡惠州,现在的仲恺高新区幸福村,也曾建有一座廖仲恺的纪念碑,一度荒芜破旧,无人管理,但是,有一位原是他家的,名叫杨畅的佣工直到去世,,一直守护着这块纪念碑,时间长达六十年, 只是不知道如今这块纪念碑是何等的一个情况。

在何香凝的主持下,在广州建立了仲恺农工学校,现在已经改名为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与同在广州的中山大学,成为以辛亥革命人物命名的大学,不过在名气上要差了许多。

何香凝老人继承了廖仲恺先生的遗志,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辞去了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同宋庆龄先生一起同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作斗争,于1972年逝世,享年93岁,留有《何香凝画集》和《何香凝诗画辑》等多部诗画集传世。

何香凝不仅是辛亥革命元老,也是中国著名的国画家,但她非常地谦虚低调,当她接到去北平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的邀请时,便去找张大千,请大千先生作一幅画,作为送给毛主席的礼物。

张大千听到来意后,立即起身一揖说道:“您就是大画家啊,却轻来大千,实在有愧啊,没问题,三天后交卷;何况润知先生素为我所敬仰,正无有表达,只是怕拙作有碍法眼啊。”

三天后,张大千画了一幅《荷花图》,由何香凝带去了北京,毛主席非常喜欢,一直挂在自己的书房中,至今这幅画的原件还挂在毛主席的中南海故居中。

廖仲恺的子女也是坚定的共产党人,女儿廖梦醒曾任宋庆龄的秘书,历任全国妇联执委等要职。为中国妇女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儿子廖承志长期担任我党的统战工作,特别是在1982年致信蒋经国,呼吁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

最后,用一段邓颖超对廖仲恺、何香凝的评价来结束本文,这是对他们一生的真实写照。

“廖仲恺、何香凝先生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建树了光辉的业绩。他们坚持原则,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廉洁奉公,不断进步,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1 阅读:59

青林知青

简介:三线子弟下乡知青待岗工人,打工归来一支秃笔聊伴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