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领导才值得追随,看刘邦怎么用“汉初三杰”,你就懂了!

黄忠谈历史 2023-05-10 14:59:01

很多道理,大多数人是一定要到了那个年龄才会懂的,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很有道理的。年轻的时候,只知道冲锋陷阵,从来就没有想过不行的问题,总是想尽办法证明自己能行,现在想起来有点好笑,很多时候人都是在自己为难自己而已。那些处处争强的人,往往都过得并不快乐,反而大家眼里得过且过的人,过得轻松洒脱。结果就是干的越多,怨气越多,越干越错,不干不错!当不干没错的理论甚嚣尘上,占据了你的思想高地时,那么你距离初心,也就渐行渐远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这既是动力,又是困惑,因为大多数时候,在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们的追求并不一定都能够实现。这个时候的你,如果还年轻,可能会有领导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年轻人,别失望,好好干,机会还是很多的!”大多数人会称领导的这种做法为“画大饼”,因为这样的领导并不需要真正的代价,只需要几句甜言蜜语,就可以让你做个廉价的劳动力!不过最后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他失去了下属的信任,也就是失去了人心。如果下属们都开始躺平了,那只能说明领导无能,光会画大饼的领导,是不值得我们去跟从的。

在这方面,汉高祖刘邦就没有画大饼,跟从他的人,大多数都求仁得仁了。当他总结自己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时,“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被提了出来,但是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刘邦洞悉了这些人的利益需求,并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因此才会有人人效命的情况出现。汉初三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们跟随在刘邦身边,但是从出身到追求截然不同。刘邦正是洞悉了这些差异,才能做到把“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

萧何:一个小吏的追求和境界!

萧何不过是沛县一个小吏,凭借着自己作为主吏,有考核官吏权力的条件,和刘邦这个泗水亭长建立了联系。萧何最开始只是通过考核官吏的机会,打着为国家选贤任能的旗号,为自己敛财罢了。曹参和萧何类似,不过是变成了对囚徒进行勒索罢了,他们在沛县的利益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刘邦。人才也好,囚徒也罢,都要由刘邦这个泗水亭长来提供。别的不说,从给刘邦开车的夏侯婴,也能成为沛县候补县吏,就很说明问题了。

刘邦看透了萧何和曹参,这些人有能力无胆识,不过是想借着秦帝国大厦将倾的机会,谋求个人及家族的利益罢了。但因为他们的出身和身份所累,他们又不敢挑头,生怕最后来个灭族的下场。说到这里,很多人会冷哼一声,都是缺少见识和胆色的人罢了。如果换做以前,我也会这么说,但是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知道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有不得不顾及的事情。比如这几天娃咳嗽,我就会每天去看班级的群信息,生怕错过了什么,总是担心孩子的状态好不好,这才是我们当中大多数人的常态!以前的自由,那是因为没有肩上的责任,当你自己为人父为人母后,一切就会有很大的不同,顾忌也就会越来越多,因此没有必要去嘲笑萧何,他比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做的要好的多,我们大多数人不过一家一业,他背后可是整个萧氏家族!

因此,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沛县令想分一杯羹,找到萧何和曹参商议的时候,两个人不约而同的推荐了刘邦,“这是件大事,如果由您来发起,恐怕大家不会相信,我们两个也不合适,在我们看来,只有刘季最适合,这个家伙无所顾忌,最重要的是他在沛县很有号召力,可以做到一呼百应!”在他们看来,也只有刘邦最适合。这也是领导推荐人的基本逻辑,那就是要推荐一个“自己人”,才能保证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进入咸阳后,别的人都去抢夺财物,只有萧何去把秦府库里的律法文书,都收集了起来。那是因为他知道,打天下这些莽夫可以,治理天下就需要这些典籍了,到时候就是自己的天下,这是他和其他人相比的优势,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干吏,对于政府管理的基础很清楚,秦时有秦法,汉代替秦后,也要有汉律才行!刘邦的队伍里搞过干部管理,且精通秦律的人,只有萧何一人而已。萧何是想做卿相的,这个追求刘邦是看得出来的,刘邦要的是天下归心,而萧何是替他治理天下的管家,也就是国相的最佳人选!

刘邦正是看透了萧何和曹参这类人的追求和顾忌,既然你们都不挑头,那就由我刘邦来吧!因此,很多人说萧何本来是刘邦的上级领导,为什么后来的沛公却是刘邦,而不是他萧何萧大人呢?也就有了个合理的答案。

张良:一个官二代的理想和抱负!

提到张良,很多人就会想到“谋圣”这个词,还会把他说成是“阳谋”之祖,但在我看来,这一切都很诡异,张良不过是韩国落魄贵公子,靠着祖上在韩国五代为相的基础,才在贵族圈子有了一席之地。当秦灭韩国后,张良的仕途之路断了,家道中落在他手里,弟弟在这个时候也去世,这一连串的打击,让一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张公子很不适应,因此他的心中有恨,对于秦帝国,对于秦始皇嬴政的深深恨意!

这个时候的张良,并不具备一个智者的素质,察其言观其行,他的特点更像是一个刺客,对于他而言,一定要把秦始皇这个造成一切恶果的暴君干掉才行!张良这个时候,还没有什么远见,只能依靠看得到的东西来行事,这个他看得到的,就是几代人积累下来的财富,不说是富可敌国也差不多了。有啥能使鬼推磨,这是张良的信条,在重金的诱惑下,一群能力出色的刺客们聚集在了张良的周围,其中就包括了大力士沧海君。张良想趁着秦始皇出巡的机会,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的车队,手刃这个暴君,为天下除害,为自己报仇!

但张良低估了秦始皇,也高估了自己,沧海君的大铁锤,只击中了秦始皇车队里的疑兵,并没有伤害到本尊。这下子可把秦始皇触怒了,竟然敢公然刺杀自己,是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没多久,就有人向秦始皇告密,说在博浪沙伏击他的人,叫做张良,是韩国相门之后。秦始皇知道从表面上来看,六国已经灭亡了,实际上灭亡的只是国家的形式,那些实力雄厚的六国旧贵族们躲到了暗处,积蓄着力量,一直在寻找反击的机会,张良不过是这些人中的激进派人物之一。

通缉令全国发下,张良成了被全国通缉的逃犯,但他并不担心,因为他已经易容逃亡到了下邳,凭借着手里的财富,做起了任侠,专门负责收容救助那些被秦始皇通缉而无处可去的人,这些人要么成为了张良的手下,要么成为了可以为张良效命的死士。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这个张良还看不出任何“谋圣”的潜质,怎么越来越感觉他是个游侠组织的头目,或者说杀手组织的老大呢?你的感觉是对的,疑惑也是对的,张良谋圣的名头,是刘邦硬给安上去的,目的就是掩盖张良真正的作用。

有了黄石公的《太公兵法》,就能够点石成金?我看未必,张良对于黄石公的尊重,未必是因为一本书,而是因为黄石公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低头,要懂得谦卑做人!否则和项羽出身类似的张良,怎么会看得上刘邦呢?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张良和刘邦的相遇,是比较偶然的,当时张良正被秦军打得无处可去,正好碰到了刘邦,于是他就被刘邦给收编了。把“大鱼吃小鱼”的说法,用在这里是很恰如其分的,张良没有被杀,因为刘邦发现了张良这个人可用,你让他指挥打仗他不行,你让他出谋划策,也就那么回事,但是你让他去拉拢六国贵族,做个联系人,却是十分合适,毕竟张良多年来经营的关系网已经延伸到个个领域了。

其他的不说,就说说鸿门宴之前,来给张良通风报信的项伯。他这个人的身份很特殊,他是项羽的叔叔,在项氏中的地位仅次于项梁、项羽,可以排在第三位。但同时他又是张良的马仔,当初项伯被人追杀,眼看就要被擒了,是张良出手救了他,他才逃过了一劫。你说项伯是为了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可以,说项伯是张良的小弟也可以,事实上除了项伯之外,还有很多人是张良的耳目,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当项伯向张良通报情况后,张良说:“这个情报十分重要,一定要马上通知沛公,你随我来,由我引荐,也为项氏留下一条出路!”最后项羽在乌江自刎,而项伯和项氏族人都留了下来,这不得不说是张良的远见和项伯是识时务、通人情,还在说项伯“吃里扒外”的人,你们可以醒醒了,没有项伯的的话,恐怕项氏早就族灭了!

张良家世显赫,视钱财如粪土,因为对于张公子而言,钱就从来不是个问题。他毕生的追求只有一个:亡秦!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和尝试,最后他只要了留县,并且开始过起了“半隐”的生活,那不是装的,而是厌倦了尔虞我诈和打打杀杀罢了。

韩信:一介布衣的名将之路!

有人说韩信是布衣,有人说他是没落贵族,在我看来,他不像是个贵族后裔,因为他太渴望成功了,太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了,能够忍“胯下之辱”,不仅仅是坚韧也是因为对敌我形势的评估!韩信本来就是个吃嗟来之食的,但自己还没脸去承认,于是被人家赶了出来,到河边想钓鱼,又没有什么耐心,看着一位老婆婆的接济,才算是勉强活了下来。如果他选择和侮辱他的屠夫决斗,恐怕被杀的不一定是屠夫,反而会是他韩大将军!韩信的能力在于战术,可不是单兵战斗,要是论单兵作战能力,他也就做个执戟郎。如果按照《史记》的记载来看,那个时代单兵作战能力最强者,无疑是西楚霸王项羽!

韩信在项羽手下没有机会,主要原因倒不是说项羽有多么狭隘,而是因为论军事理论,项羽比他更强,论单兵作战能力,项羽手下的大将很多,如龙且、季布、钟离昧等,他们个个都比韩信厉害,因此不是项羽给不给韩信机会的问题,而是他在楚军中压根就没有机会的问题!没机会怎么办?跳槽呗!韩信选择了跳槽,到其他人手下去找机会、碰运气,他的第一站就是汉军。倒不是因为他认为刘邦这个人很突出,而是他认为刘邦手下将帅都很烂,没有一个能打的,自己的机会可能会多一些而已。除非领导无人可用,否则绝不会贸然启用一个新人,更何况是统领三军的主将人选呢?

韩信急于成功,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刘邦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考察他,因为刘邦要选的不是一个将军,而是汉军主将,一个可以独挡一片的人。韩信得到了夏侯婴的认可,进而成为了治粟都尉,被安排在萧何手下做事,这是刘邦为了进一步考察韩信而做出的安排,萧何也认为韩信是个人才,于是向刘邦推荐,但刘邦还是没有立刻答应下来,他想继续观察一阶段,俗话说的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韩信等不了了,他没和任何人打招呼,离开了汉军准备再找一个东家打工。

刘邦倒是不着急,但萧何着急了,你说他是韩信的伯乐,怕汉王失去人才?那你就浅薄了!萧何已经把韩信看作靠得住的自己人了,况且一个人的才能,萧何是看得到的,如今走了怎么能行?萧何追上韩信,用不了那么长时间,但是做韩信的思想工作,却用了很长的时间。萧何和韩信说了什么,我不知道,但估计挺费劲,因为韩信这个人持才傲物,眼里就没有什么人,萧何对自己不错,但在韩信眼里,萧何不过是个庸才!只是他不会直接说,有人说韩信情商低,那是你看不清楚,韩信的情商仅仅是比那几个人精差点,比一般人还是要强的多!

韩信第一次见到了刘邦,刘邦没说话,只是静静的听着,韩信一个人滔滔不绝的说着自己的谋划。当韩信说累了的时候,刘邦说:“夏侯婴和萧何大人说的没错,韩将军你是大才,我要是早点遇见你,早就得到天下了!”接着刘邦安排人准备一切,第二天一早就来了个登台拜将,任命韩信做了汉军主将,只不过这个时候的韩信还是主要负责出谋划策,汉军的指挥权从始至终,一直牢牢的控制在刘邦自己的手里。刘邦知道一个道理,乱世之中绝对不可以把兵权完全假手他人,否则就是自寻死路!领导可以放权,但不能不管,这就是“用人有术,放权有度”的道理,很多人不懂这些,放权太多,那不是信任,而是让位,慢慢的就会君臣易位了。

韩信出身寒微,需要在乱世里建立自己的工业,垓下之战击败项羽,成就了他的“兵仙”之名,但最后他也因声名所累,不甘心继续为人所驱使,选择了拒绝和吕雉合作,而走上了人生的末路。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0 阅读:2

黄忠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