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606~706)是五祖弘忍的法嗣,被誉为是北宗禅的创始人。因为慧能南宗禅在后世的兴盛,后人对北宗禅有所贬低,同时也拉低了神秀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存在感,甚至成为陪衬慧能的“背景板”。
其实,在大唐开国一百年之间,最负盛名的僧人不是五祖弘忍,也不是六祖慧能,甚至也不是西天取经的玄奘法师,而就是神秀。他是第一个以禅师身份成为国师,第一个死后被敕封谥号的僧人。
神秀于公元606年生于陈留郡尉氏县(现河南尉氏县)一户李姓人家。据《宋高僧传》记载,说神秀身长八尺,眉清目秀,威德巍巍,颇具王霸之气。
与当时的同龄人一样,神秀从小就从学习儒家经典及道家典籍开始的,比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等。但是仅仅研读经史子集满足不了神秀的求知渴望,他博览群书后又把目光投向了佛家典籍。
在接触佛家典籍之后,神秀深知解脱之道终在佛学,于是有了出家为僧专精佛学的打算。在唐高祖武德八年(625),不到二十岁的神秀来到了洛阳天宫寺,接受了具足戒。
十几年如一日,神秀像研读经史子集一样的学习佛学典籍,但终不能悟。
永徽二年(651)道信把法衣传承弘忍,弘忍继任双峰山法席之后,参学的人日见增多,他于双峰山东冯茂山另建道场,取名东山寺,安单接众,其禅法被称为东山法门。
东山寺成为当时参学之士的向往之地,天下僧众十之八九都要去那里寻找自己的缘分。神秀也想找一位名师指点自己,于是就来到黄梅东山寺拜弘忍为师。
这个时候的神秀四十五岁,不但在儒释道三家学说方面都有了深厚的根基,丰富的阅历也让他沉着稳重,加之本就仪表堂堂、器宇轩昂,在东山寺的僧众之中犹如鹤立鸡群。
弘忍也认为神秀是大才,非常器重他,悉心引导、有问必答,而神秀虚心求教、努力精进。很快,神秀东山禅法的修为脱颖而出,还被弘忍任为首座。
弘忍曾当着众人的面对神秀说:“吾度人多矣,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
弘忍说自己的弟子中还没有哪位能超过神秀的,这是对神秀的莫大肯定。神秀成了大家的榜样,学习和追赶的目标。
当然,这个时候的慧能还在岭南的老家打柴为生,他们的相遇还要在十几年之后。
神秀的能力不但得到了弘忍肯定,也让众弟子佩服,后来还成为了弘忍的助手,相当于大家的半个老师。大家都认为,弘忍的衣钵看来非神秀莫属了。
但是,十几年之后,关于弘忍衣钵传承的事情,却发展成大家都没有意料到的结果。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慧能因为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而不远千里来到东山寺拜偈弘忍,想要让弘忍给他讲解《金刚经》。
虽然慧能是岭南人,不但识字不多且没有一点佛学根基,但因为那句“人虽有南北之分,但佛性却本无南北之别。獦獠身与和尚虽有不同,但我们各自的佛性岂有差别?”让弘忍知道或许他才是天选之子。
于是弘忍没有拒绝他,也没有把他收为正式的弟子(实为保护慧能),而是以行者的身份暂住下来,平时就做做杂务,偶尔旁听一下说法。
慧能在东山寺暂住八个月,此后就发生了对比诗偈以及三更传法的事情。
一天,弘忍把大家召集起来,对众人说道:“正法不易得,你们不要只听我说,而自己不去践行。只把我的言行记下来有什么用呢?最重要的要自己去实践、去感受啊!”
“你们每人根据自己的体悟作一首诗偈,如果其中所述与佛法意旨契合,那我就把衣钵传授于他。”
听弘忍这么说,大家的眼光都投向了神秀,这位大师兄兼教授助理无论在哪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这个传人非他莫属了。
众师兄弟真的是心甘情愿排在神秀后面,谁都没有费心思去作偈,都等看神秀能拿出什么大作来。
神秀根据自己这几十年的体悟很快就写下一偈,但并没有第一时间就交给弘忍,他心中有一个问题在困扰着他。
他是真心想要弘忍给自己的体悟点评一下的,但又怕别人误以为自己真是为了名位而作偈。他真心为法,而不在乎什么名位。
在左右为难之际,神秀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把诗偈写在弘忍室外走廊的墙壁上,虽然没有当面交给弘忍,但他肯定会看到的。
师父看到诗偈,如果说好,那我就站出来承认。如果说不契合佛法意旨,那我就自行离开这里,这么多年的修行而不得,枉自这么多师弟以我为尊,哪里还有脸面待在这里呢。
想好此节,夜半三更时神秀独自一人就把自己的修行感悟写在弘忍室外走廊的墙壁上,这就是那首《无相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天明之后,弘忍看到了神秀作的偈,但神秀所作的《无相偈》虽是难得的上乘之作,但仍然不合弘忍心意。
不是说神秀所作不好,而是弘忍另有期待,他在期待慧能的表现。
本来走廊墙壁是要绘制其他图案的,弘忍暂停了绘图计划,以便把这首诗偈保留下来。要求大家来学习、诵读,并说“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弘忍对神秀的诗偈是肯定的,而且这也是见性的一条路。当然还有另外一条路,那条路更为轻松、毫不费力,弘忍期待的就是那个。
听弘忍这样说,人人都诵读神秀这首《无相偈》。
同时,弘忍把神秀唤至内堂,问道:“这首诗偈是你作的?”
按神秀的预想,如果弘忍认可这首诗偈,自己就承认,如果不认可自己就默默隐退。既然师父都叫大家“尽诵此偈,即得见性”,显然是认可自己的诗偈的。
神秀回答:“诗偈确是弟子所作,但弟子并不是为了争夺名位,而是为了请师父指点佛法,不知此偈是否合师父的心意?”
弘忍叹息一声,说道:“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这样,你下去好好想想,再作一首偈来,如果契合佛法意旨,我仍然传法于你。”
弘忍所说的“门”是什么呢?禅宗不是叫做“无门关”吗?如果能想通此节,就不会再高看慧能而贬低神秀了。
禅,不是知识、学问,怎么是靠思虑就能得到答案的呢?神秀回去后辗转数日,也不能有丝毫突破了。
这当然在弘忍的预料之中,他岂不知此理?之所以这么做,不是给神秀机会,而是在等待那个自己寄予厚望的人,期待他的表现。
再说慧能这边,一直专注于碓坊的苦力工作。正好这天就有一学僧经过碓坊,边走边诵《无相偈》,这是弘忍交代的事情,大家当然要听从了。
慧能的悟是从内到外的。他大致听了诗偈,就知道此偈虽好,但还差点意思。于是就叫住学僧问道:“你诵读的诗偈叫什么?”
学僧回道:“这是神秀师兄所作的《无相偈》,就连师父都大加赞赏,让我们时时背诵,以此见性。”
慧能说:“弘忍大师也认可吗?麻烦你再仔细背来听听。”
学僧又为慧能背诵了一遍。慧能仔细听完,叹息道:“哎,美则美了,了则未了啊!”
学僧听慧能如此评价,觉得是在诋毁大师兄,就没有好气的说道:“你这不入流的南方人,有什么资格评头论足。难道你能领悟此偈中的深意,还能作出比这更好的诗偈来?”
慧能也不生气,平静的说道:“你如不信,我愿意作一首诗偈当面和这首《无相偈》比较一下,只是要麻烦你引一下路。”
当夜,学僧引领慧能来到廊下,慧能掌灯,让学僧替他在神秀偈的旁边写下那首《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天明,弘忍路过走廊看见这首无名诗偈,为之一惊,他期待的事情终于来了。为了避开其他人的注意,弘忍对周围的人说:“不知道这是谁作的偈,没有见性,入门未得啊!”
他边说边用鞋底将墙壁上的诗偈擦去,既然师父都说了此偈如此不堪,众人也就没有在意了。
后来就有了弘忍三更传法慧能的故事。说是传法,也就是弘忍给慧能讲解了一遍《金刚经》,法不可外求,只能内悟。关于佛法,弘忍实无任何东西传给慧能。
但衣钵还是有的,就是那件金斓袈裟,达摩传下来的禅宗信物。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慧能带着它连夜南下了。
关于慧能的事情,在慧能的专篇中有详细介绍,这里再说回神秀。
两年之后674年弘忍圆寂。神秀在弘忍圆寂后就离开东山寺来到荆州当阳玉泉寺低调的修行,他本来就想这样静静的一个人了此一生,但人生之中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689年,法如在少林寺圆寂。在慧安国师的专篇中就曾提到过这位法如师弟,他在少林寺居住六年,三年传法让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
法如圆寂之前,叮嘱自己的子弟,如要领悟东山禅法,可以去找自己的大师兄神秀禅师。
那个时候的少林寺无论名声还是僧众在天下寺院中都是数一数二的。这样一来,大批僧人来到当阳玉泉寺拜偈神秀。神秀也不会让这些师侄空手而归的,尽其所能、倾囊相授。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神秀凭借自己的本事和实力赢得众人的肯定。一时,他的名声传遍两京,连武则天也知道了他的事迹。
唐久视元年(700),武则天派出特使前往湖北当阳玉泉寺,请神秀到大唐的东都洛阳为皇室说法。这个时候,神秀已经是94岁高龄了。当然,后面武则天还请了一位更年长的禅师到京师拜为国师,那就是118岁的慧安(见前作慧安专篇)。
第二年,抬着神秀的大轿终于停放在了武则天的面前,武则天第一次看到了传说中的神秀。身材魁梧,眉清目秀,威德巍巍,玉树临风之中颇有王霸之气,的确是人中龙凤。
武则天对神秀是倾倒的,此时她的做法据《宋高僧录》记载,虽然只有:“肩舆上殿亲加跪礼”几个字,但这是何等殊荣啊!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武则天已是七十六岁高龄,不但亲自抬轿,还行跪拜之礼。虽然其中不乏有夸大成分,但也可以见武则天对神秀的崇拜之情。
在大殿之中,神秀为皇室众人说法,武则天、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三位帝王都在其中。神秀是有真本事的人,在这么多人的面前一点不怯场,侃侃而谈。说法大会是成功的,各有各的收获。
在此之后,神秀还跟随着这些皇亲国戚奔走于长安与洛阳之间,弘扬东山法门。神秀因此也被称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他的活动为禅宗在北方地区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神秀无疑是禅宗在那个时候的领军人物。
而对于慧能,神秀一直都是肯定的,而且没有丝毫的贬低,更多的是敬仰之情。
武则天就曾夸赞神秀:“大师佛学精湛,口才又好,论佛学,当朝实无一人能胜过你啊!神秀则回答:“不敢当。”
武则天说:“大师就别谦虚了,第一国师你是担当得了的。”
神秀连忙摇头,说道:“天朝佛学第一人,贫道真的是不敢当。”
武则天疑惑的问:“除了你,难道还有高手?”
神秀抬起头来,郑重的说道:“慧能。”
“慧能的悟证超过贫道,而且他是弘忍大师衣钵的传承者,严格地讲,他才是东山法门的传承人。他如今就在韶州曹溪弘法,陛下可以诏他进京弘法。他能来此弘法,是陛下乃至全天下的福气。”
武则天相信神秀的话,慧能肯定是有真本事的。但她更看重神秀的博大胸襟与非凡的气度,这已经是“天下第一”了。
神秀不仅对武则天说真话,在弟子面前也从不贬低慧能。
有弟子在神秀面前说慧能的不是,神秀当下反驳:“慧能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我不如他并师父当年亲自把金襕袈裟传给了他,难道他老人家就没有根据吗?我都恨不能去找慧能畅谈佛法,你们也用不着留在这里,都可以到曹溪去”。
后来就有不少的神秀弟子去找慧能学习禅法,比如:志诚、神会等。神秀的佛法或许不是第一,而他的人格是无疑是伟大的。无论是作为北方的禅宗领袖,还是作为国师,神秀都当之无愧。
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神秀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大限将至。弟子义福也感知到了师父即将离去,便上前问道:“师父离去后,最终要安住于何处呢?”
神秀说:“就回当阳去吧。”
过了一会儿,义福再次上前轻轻的问道:“师父,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吗?”
神秀说出了三个字:“屈曲直。”说完,便坐着离开了这个俗世,终年101岁。
唐中宗李显于神龙二年(706)三月二日下诏,谥封神秀为“大通禅师”。神秀成为在死后获得皇帝敕号的第一位僧人。
同时,李显册封神秀首座弟子普寂禅师为国师。神秀的另一位弟子义福禅师则成为唐玄宗的国师。由此可见,神秀一脉在京师以及北方的统治力。
神秀不论生前还是死后,其声望都是无人可及的,在北方地区具有绝对统治力,这才有了后来“南能北秀”的说法。
但随着南宗的兴盛,神秀的北宗受到了南宗弟子的抨击与挑战,神秀的徒子徒孙们没有大才,在与南宗的交锋中,只得败下阵来。而打败北宗弟子的恰恰是神秀昔日弟子:神会。
其实,“南顿北渐”本无分别,就像慧能自己说的那样:“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神秀的北宗更注重“有”,而慧能的南宗更注重“空”。禅,本来就是空有不二的,又何来分别?
禅宗人物志:神秀(完结)
参拜祖师[祈祷][祈祷][祈祷]
年龄越大越觉得神秀是对的,慧能那个只适合济公和尚,后面的和尚就有了偷懒的借口。千年休行不如一朝顿悟,但这种人千古无一,没那个天赋,还不如始于足下。
北宗渐悟适合普通人南宗顿悟适合天赋之人可遇不可求
神秀讲的是空性,即认识本心的过程与方法,而慧能讲的是性空,即心之本体特征,两首偈子其实没有高下之分,神秀的更适合还没有开悟的学佛之人,而慧能的适合已经开悟并有一定高度的学佛之人
神秀当时未悟,后来悟了吗?
圣人之下皆是蝼蚁
语误,武则天前称贫道?
法即心,心即佛!心外求法是外道,即心是佛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