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脔:如何从皇帝的美味变成“专属玩物”?

自说文史 2017-08-02 18:42:37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之一,动乱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战乱、饥荒和瘟疫,不要说贫民百姓,就是大臣和皇帝,也深受其害。

我们看《三国演义》,就有这样的情节,汉献帝因为董卓、郭汜等人的劫持,也时三餐不饱,最难的时候,流落农家,老农民献上粟米饭,结果是“粗粝不能下咽”。

假皇帝袁术,临死前想喝一碗蜜水都不能,最后吐血而死。

袁术

正史较之,毫不暖人,人吃人的事,也是正常不过。“老瘦男子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为‘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帝王臣子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

西晋初期还好,从司马衷之后,便开始动乱,以至于得知百姓吃不到粥时,这位皇帝竟然发出“何不食肉糜”的感慨,也算奇葩。

司马衷

经过八王之乱、衣冠南渡后,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然而那时候物资奇缺,全国从上穷到下,从里穷到外,皇帝也没啥好吃的。

我们知道,猪肉在宋代以前,都是属于下等肉,上层人一般吃牛肉或者羊肉甚至野味的。直到宋朝,苏东坡创造红烧肉,猪肉才开始进入大众餐桌,明清时才成为主要肉类。

苏东坡

东晋时,皇帝能吃到的最好的肉,也就是猪肉。

初,元帝始镇建业,公私窘罄,每得一豘,以为珍膳,项上一脔尤美,辄以荐帝,群下未尝敢食,于时呼为“禁脔”。——《晋书》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晋元帝刚坐镇建业(即南京,东晋都城)的时候,全国都很穷。(大臣们)每次弄到一头猪,都当成难得的美食,尤其是脖子上的那块肉,更美味,只能献给皇帝,自己都不敢吃,当时叫“禁脔”。

看吧,连皇帝也只能吃猪肉,而且最好的也不过猪脖子肉,莫名感慨。

晋元帝

禁脔最早的出处就在这里,本来就是指只有皇帝能吃的那块猪脖子肉,然而到了现在,这个词已经被玩坏了。

时至今日,禁脔已经越来越变味了,在各种男宠、BL小说中频频出现,意思也彻底转变为“专属玩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还得说到一个人,叫谢混。

初,孝武帝为晋陵公主求婿,谓王珣曰:“主婿但如刘真长、王子敬便足……珣对曰:“谢混虽不及真长,不减子敬。”帝曰:“如此便足。”未几,帝崩,袁山松欲以女妻之,珣曰:“卿莫近禁脔。”——《晋书》

谢混

大概意思就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给公主找老公,对王珣说,像刘真长、王子敬这样的就行。王珣就说了:谢混虽然不如刘真长,但却不输王子敬。结果还没成呢,司马曜就死了。袁山松后来想把女儿嫁给谢混,王珣就逗他说:你别想了,人家谢混是禁脔。

这里的禁脔,当然是一种比喻,意思是皇帝选中的驸马爷,驸马爷嘛,自然是别人无法觊觎的。唐代李颀在 《赠别张兵曹》中就说:“君为禁脔壻,争看玉人游。”

于是,禁脔从开始的比喻“皇帝(为公主)看中的人”,到后来,便引申为“霸道总裁之流的专属玩物了”。

0 阅读:13

自说文史

简介:读史者,增阅历、知贤佞、通古今,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