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前由兰州赴张掖:穷苦的百姓、迷信的藏民

浪里沙民国史 2024-03-14 15:20:59
编者按

与20世纪40年代献身西北大漠的文化人士一样,著名画家韩乐然也带着肩负民族命运的历史使命来到甘肃和新疆。本文是作者1946年初春,由兰州赴张掖时撰写的沿途见闻。艺术家眼中的甘肃各地民生百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沿着黄河去新疆

新疆之行是多年来由于好奇探访两千年前文化的遗迹,早有的企图,去年准备去,结果只走到河西敦煌千佛洞止。这一次为了实现多年计划,3月13日再乘车,以每小时50公里速度的吉普车西行,车子是朴素而耐用,不停地向前疾驰,并不常停下来加水。

兰州黄河浮冰,1933

离开兰州,沿着结了冰的黄河西行,因为河水消融使人感到水的静柔和滑流的美。河曲中反映着红土山的倒影,使人不禁感到春天的来到,可是,路面失修而所引起的不断颠簸,有时也不能使人尽情的欣赏大自然的美,这是美中不足之处。

没有关卡盘查,一路疾驰

到达西宁与河西公路岔路河口镇的时候,车子毫无障碍地向前疾进,突然感到与去年秋季旅行异样之处,原来是检查所开门了,车辆可以任意通行,少了多少麻烦!节省了多少时间!

虽然是冬天,公路两旁行道树,在永登附近,因为种植得整齐而灌溉得好,也使人感到它的美;不过两旁的黄土山,既不壮观,色彩也单调,给旅行的人们增加了不少寂寞。

长城背后的流血战争

离开了永登向西行是山沟,有时沿着小河,有时沿着古长城。今日的长城,不过是比村庄上老百姓家的土墙略高略厚,所不同者是,它是无限的向西伸展开去,每二三里有大土墩作为堡垒或据点。

除了像象背似肥厚的黄草山爬上爬下的一点有趣之外,并不如山海关或居庸关所见的长城般壮观。然而,它能留到现在,给人们看的一点,只是证明一座古代战争的血的遗迹,为了建筑它和防御它,不知牺牲了多少你生命。

谁来领导苦痛的百姓

玉门附近,1933

沿公路看不到多少村庄,也看不到多少行人,偶尔遇到的也不过是牧羊人和羊群,驼夫们和驮重载行远路的骆驼队。那些人们只是穿着简单的老羊皮袄,和大地和牲畜共生存。人类科学和文化在今天发展到相当高的时候,他们依然过着那么简朴、无限苦痛的生活经历,只不过在晒黑了的面孔上多增加皱纹而已,谁来帮助他们?怎样帮助他们才能走向前进之路?应该是人们今日最严重的课题吧!

山坡吃草的羊群,1933

车子向着气流最复杂变化最多的沙地乌鞘岭前进时,迎面看到镶有白金边似无数山岭,和枯草山坡上爬的番子牛羊群。越上越高,走近常年在冰雪覆盖的祁连山山脉,向着山海拔2900公尺高的乌鞘岭慢坡上的时候,北面牛头山和南面的马牙山的群峰,都露出他冷冷可怕的雪齿,然而在炎热的夏日,它们在旅行人心中又可引起多么美而凉爽舒适之感受呀。

纪念死人盖学校,徒添百姓负担

由山岭顶端气象台所在的韩湘子庙,到古浪县的地形也是山沟,上坡路急,车子迎风疾驰而过中,第一个使惊异的,是在那人口稀少的番民区里崭新的建筑,那是曾因气象暴变而随机摔死的汪某纪念学校。

相隔仅仅三个月,校名改为古浪县龙山镇第十保国民学校,纪念碑文也磨去了。据说捐资兴修之后,给那人烟稀少的地方增加了不少负担,现在为了不肯负担最少限度的常年费,纪念也不肯纪念了,所以划归地方所有。

敲锣打鼓吓走风暴

因此,使我记起去年秋天路过此地时,所得的印象中最清楚的两件事,都是有关番子(民国是对藏族人的称呼)的。他们卖的那种营养料最丰富的奶饼,它是番子们日常的食品之一,是用奶油皮在平面铜锅上,用牛马粪火八九小时而烤成的食品,谁都能想象到它的美味和营养价值。

坐在炉子边的三个藏民,1937

第二件事,番子们因知识落后,在夏秋季节,地风暴来的时候,用所有的工具发声响的,如鸣枪、打锣鼓等等翻天覆地的敲打,说是赶走鬼怪作祟和损害田禾的风暴。据传说,这些举动是曾奉山神之命而行的。天知道这些迷信,沿用到何时才止!

古浪县(古代曾称为平番)城在河西走廊起点山沟口,一座很小的山城,也许在镇压附近番民的工作上起过相当的作用,不过在目前仍是一个不足道的小山城而已。

《甘肃民国日报》1946年4月13日

本文由“瀚海淘沙”独家整理

看完点个赞,大家都来看

0 阅读:19

浪里沙民国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