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因地布发掩泥,献花于燃灯。燃灯见布发处,遂约退众,乃指地曰:「此一方地,宜建一梵刹。」时众中有一贤于长者,持标于指处插曰:「建梵刹竟。」时诸天散花,赞曰:「庶子有大智矣!」
——《五灯会元》第一卷 释迦牟尼佛
白话直译:释迦牟尼在前世曾向燃灯古佛献花,或许当时才下过雨,地面泥泞,就将自己的头发铺在地上,让燃灯古佛踩踏而过。
燃灯古佛因为感动于释迦牟尼的虔诚,就指着释迦牟尼长发铺地的地方说:“你们让开,不要挡在这里,这里应该建一座像样的佛寺作为纪念,才对得起这么伟大的事迹。”
燃灯古佛话音刚落,就有一位长者便站了出来,随手折了一根树枝还是花草,就插在燃灯古佛所指之处,并说到:“佛寺建好了。”
这时,天上飘洒下来纷纷献花,赞叹这位长者的大智慧。
鉴赏评说:燃灯是过去佛,如来是现在佛,弥勒是未来佛。正是因为燃灯佛的授记,释迦牟尼才成为了现世佛。这些都是佛教流传下来的传说,这则公案如此引用,又有何深意呢?
关键就在于那位“长者”的作为。他与燃灯唱了一出双簧,把这份万世家业就此传给了释迦牟尼。
在世俗眼中,释迦牟尼“布发掩泥”的行为是何其的虔诚,他能成佛定然就是源于此。他这样的信徒是好信徒,他这样的行为值得称赞、值得鼓励、值得纪念!
正如燃灯所说,如果纪念这件“伟大”事迹的佛寺真的建好了,那么佛教的万世家业就与世俗无有差别了。佛法岂是这样的落于俗套?
还好有这位长者站了出来,佛寺说建就建好了,用一根粗陋无比的树枝,把一切世俗的分别与概念一并扫去,一扫而空。
哪里有个什么行为值得鼓励?哪里有个所谓的虔诚信徒值得效仿?一切分别之心早已远离那份如来家业。
如今有很多“规矩”:佛要这么拜,香要这么拿,经书要这样读,坐禅要这样坐.....如此这般才算虔诚,才配作为一个信徒,才有资格谈佛论道。
而这则公案是“正说反话”,先由燃灯高高举起,再由长者撸到谷底,“一坑埋却”,这样还不够震撼吗?
巍峨的佛寺与这根粗拙的树枝,皆为相罢了,岂有贵贱之别?“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倘若不执着于相,不执着于这诸般世俗的偏见,已然成佛,又何须谁来授记呢?
禅门公案援引这则故事,兴许意在诠释禅宗“本来无一物”的意蕴,绝非是教导你怎样虔诚地拜佛、供养三宝。对三宝的供养原本乃无心之举,倘若其中还掺杂着“有所得”之念,那便相去甚远了。
倘若,并非这位长者的神来之笔,佛教恐将沦为凡俗之物,难道他不配众天人撒花称誉吗?
心为本源一切有灵同此心,心造物为意,自我亿兆,去我存心。佛与释迦牟尼等等在历史上并非真实存在,是有心人造出来的。
金刚经里记载释迦牟尼语录,释迦牟尼对须菩提说,在燃灯佛哪里无有所得。
恭敬供养佛的心,即妙法莲华!佛法全部都是心法,一念恭敬供养,皆共成佛道![呲牙笑][玫瑰][祈祷]
南无阿弥陀佛[祈祷][祈祷][祈祷]
继承了坑蒙拐骗偷,学会了杀人不眨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