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开学季即将到来,全国小学和初中启用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首先在起始年级使用的消息也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中,很多人发现新的历史课本封面之一是“何尊”。
它到底什么来头?为啥能登上新历史课本封面?提前剧透:全都因为这两个字——
0
1
1963年6月,陕西宝鸡贾村镇农民陈堆因家里老屋住不下,就租了隔壁两间房住,8月的一个夜里,下了一场大雨,一早,他看到后院坍塌的大土堆上好像有亮光,他用手和小镢头刨,结果刨出个铜器。
铜器看上去“平平无奇”,被随手放在一边。后来甚至被当破烂卖到了废品收购站。1965年底,宝鸡市博物馆的一个工作人员佟太放来到这家收购站。相熟的老员工问他:“收着一件青铜器,你看不看?”说话间,把这件青铜器从屋子角落里拎了出来。
佟太放发现这是一件古代的青铜尊,立刻向馆长汇报,馆长很重视,派保管部的主任去查看,主任赶来后一看,断定这是件珍贵文物,就以收购站当年的购入价30元,把尊带回了博物馆。
这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浑身以“饕餮纹”为主,经考古人员确认,是一尊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器,所以就起了个名叫“饕餮纹青铜尊”。
这个尊怎么在小土坡就轻易被发现了呢?
原来,宝鸡出土的很多青铜器都埋得都比较浅,而且经常成堆出现,不是陪葬坑,也不是祭祀坑,专家猜测,这种埋藏很大可能是为了躲避祸乱。
这个青铜尊因为当时条件限制,收到博物馆后就锈迹斑斑放着,没有进行彻底清理。
又是10年过去了。1975年,青铜尊被国家文物局调到故宫参加出国展。当时,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也在展览现场,他是中国最著名的青铜器专家,对这件青铜器十分关注,仔细观察后,突然发现尊的内侧底部似乎有字!
0
2
马承源
对于文物来说,有字和无字差别太大了。有一个字,那身价蹭蹭蹭就上去了。如果没字,那么文物的背景只能靠猜测、推断,有了文字来传达信息,那就太准确,可以说是铁证了。
马承源马上安排人对青铜尊进行除锈处理。通过细致处理,这件尊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专家们发现:尊的内侧底部铸有 12行铭文,共122个字,除残损3个字外,其他字清晰可见。
经过仔细辨认、对比,确认这些字是: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彻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临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何尊铭文
这些话是周成王对一个叫“何”的人的训勉,还赐给他30朋,何因此就做了这尊,作为纪念,这尊因此被称为“何尊”。
光有这些铭文,也不算稀奇。可重要就重要在其中六个字:“余其宅兹中国”。
最重要的是最后两个字:“中国”!
在器物上出现“中国”两字的,这是第一件,是“中国”两个字的最早出处,专家这个发现,使何尊具有了无可比拟的价值!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
铸客大鼎“安邦”二字
何尊并不是个例,事实上,有好几件文物因为有特殊的文字,而一跃成为国宝。
比如上世纪90年代,考察团在尼雅遗址的沙漠中发现了一块护胳膊的锦片上,出现了八个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直接让锦护膊成为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还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还有1933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的铸客大鼎,它的前足根部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体现了它作为安邦定国的重器地位,寄予了国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这两个字也让铸客大鼎成为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0
3
再说回何尊。
何尊命运坎坷,在废品站险些化成铜,后来入藏博物馆,一度无人问津,而由于“中国”两个字的意外发现,一跃成为我们的国之重宝。
“中国”
宅兹,是居住在这里的意思。宅兹中国,意为:我在中国住下来了。
这是目前已知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3000多年历史演进、朝代更替,“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了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
“中国”,3000多年前被镌刻在青铜器,深埋地下;3000多年后,这广阔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以它命名——中国。
登上课本封面,何尊当之无愧!
除了何尊,中国还有很多国宝堪上封面,希望更多的青少年能了解我们的国宝,了解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